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760篇
  免费   3598篇
  国内免费   1361篇
耳鼻咽喉   300篇
儿科学   743篇
妇产科学   1164篇
基础医学   2080篇
口腔科学   347篇
临床医学   8774篇
内科学   4922篇
皮肤病学   694篇
神经病学   1079篇
特种医学   1304篇
外国民族医学   79篇
外科学   3159篇
综合类   19006篇
预防医学   6961篇
眼科学   1357篇
药学   8918篇
  161篇
中国医学   11447篇
肿瘤学   1224篇
  2024年   750篇
  2023年   2667篇
  2022年   2240篇
  2021年   3051篇
  2020年   2579篇
  2019年   2701篇
  2018年   1206篇
  2017年   2183篇
  2016年   2270篇
  2015年   2376篇
  2014年   4149篇
  2013年   3743篇
  2012年   4223篇
  2011年   4320篇
  2010年   3355篇
  2009年   2839篇
  2008年   4287篇
  2007年   3275篇
  2006年   2560篇
  2005年   3212篇
  2004年   2616篇
  2003年   2805篇
  2002年   2488篇
  2001年   1529篇
  2000年   1146篇
  1999年   889篇
  1998年   680篇
  1997年   696篇
  1996年   538篇
  1995年   501篇
  1994年   398篇
  1993年   317篇
  1992年   265篇
  1991年   242篇
  1990年   223篇
  1989年   255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联合俞募配穴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虚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便秘(虚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在中风常规治疗、护理及康复训练下,治疗组采用耳穴贴压联合俞募配穴针刺,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便秘症状积分、胃肠激素水平及生存质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胃肠激素P物质(SP)水平及便秘患者生存质量量表(PAC-QOL)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便秘症状积分、胃肠激素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联合俞募配穴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虚秘)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变化及与甲状腺激素、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宜昌市夷陵医院收治的126例甲亢患者作为甲亢组,根据患者近3个月的PⅠNP水平将患者分为3个亚组:控制有效组(PⅠNP<6.5%)47例、控制一般组(6.5%≤PⅠNP<8.0%)36例、控制较差组(PⅠNP≥8.0%)43例。同期选择进行健康体检的非甲亢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受试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钙、血磷、25-羟基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素(PTH)、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 Laps)、N端中段骨钙素(N-MID OT)、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ⅠNP)水平。结果甲亢组患者血钙、血磷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PⅠNP水平升高,甲亢患者PTH、25-(OH)D、N-MID Osteocalcin、β-Cross Laps、TPⅠNP呈下降趋势(P<0.05),PⅠNP与PTH、25-(OH)D、N-MID Osteocalcin、β-Cross Laps、TPⅠNP呈负相关(P<0.05)。结论甲亢患者存在骨代谢异常,且源氨基酸控制越差,骨代谢异常越明显,甲亢患者严格控制源氨基酸的同时应注意骨质疏松的预防。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分析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清晨血压回升与缺血性ST段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予以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及动态心动图检查,将获得的血压变化及ST段压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清晨血压回升值以及对应时域的ST段压低值呈正相关,清晨时血压波动幅度较大,和心电图ST段显示心肌缺血性改变越加显著。结论患者在清晨清醒前后血压升高和发生心肌缺血情况呈正相关,并且大部分为无痛性心肌缺血,特别在昼夜节律消失的患者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4.
失眠是中医内科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具有易反复、难纠正的特点。其病因病机主要为阴血亏虚、不能滋养心神,或痰湿、痰火等邪气扰乱心神,心神失养、心神不安而导致阳不入阴。临证时综合分析,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激素(PTH)对大鼠牵张成骨(DO)过程中ONC、OPN、C-FOS、COL1、VEGF、RUNX2、ALP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大鼠制备大鼠下颌骨DO模型。随机分5组,每组6只。第1组(只有牵张无PTH),术后8周取材,应用HE染色及微CT检测,以确定成骨情况。第2组(有牵张无PTH),第3组(有牵张有PTH),第4组(无牵张有PTH),第5组(对照组:无牵张无PTH)。2、3、4组及对照组术后1周取材,RT-PCR测定ONC、OPN、C-FOS、COL1、VEGF、RUNX2、ALP基因的表达。结果第1组,新骨形成,骨质充满牵张区,骨质连续,大鼠建模成功。RT-PCR检测结果显示,2、3、4组与对照组比较,OPN、COL1、RUNX2、ALP基因表达有明显提高(P<0.05),其中第3组最为明显。ONC、C-FOS、VEGF基因2、3、4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H在 DO 过程中,间歇性给以 PTH的作用只有在牵张期发挥作用,其对 OPN、COL1、RUNX2、ALP基因表达能够获得理想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孕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以期为预防或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提供临床干预思路。方法:筛选122例孕产妇及其分娩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来调查孕妇中医体质分类,追踪其分娩的新生儿是否患有高胆红素血症。将分娩后新生儿有高胆红素血症的孕妇52例设为观察组,将分娩后新生儿无高胆红素血症的孕妇70例设为对照组。对2组孕妇体质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气郁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分布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妇中医体质类型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析西药联合中医情志疗法、解郁化痰汤治疗痰热瘀阻型失眠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17年9月1日—2019年9月1日接收的100例失眠抑郁(痰热瘀阻)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50)采用阿普唑仑治疗,观察组(n=50)采用阿普唑仑+解郁化痰汤+中医情志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结果:观察组总疗效为98.00%(59/50),对照组总疗效为86.00%(43/50),两组总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13,P<0.05);治疗后,观察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为(16.02±1.90)分,TESS评分为(2.03±1.28)分,与对照组的(23.14±2.08)分、(7.26±2.14)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价值(t=17.8712,P<0.05;t=14.8307,P<0.05)。结论:解郁化痰汤、中医情志疗法与西药联合治疗失眠抑郁痰热瘀阻有效安全,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老年性失眠发病率逐年增加。本研究观察普通针刺与揿针治疗老年性失眠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16-01-01-2018-02-28上海市闵行区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针灸科门诊收治的60例老年性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揿针疗法组和普通针刺组,每组30例。取穴均为安眠穴、内关穴、心俞穴、肾俞穴和太溪穴,均每周治疗2次,治疗4周。4周后及随访1个月后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临床疗效进行组间疗效比较。结果治疗后,揿针疗法组入睡时间得分为(1.07±0.29)分,低于普通针刺组的(1.18±0.38)分,t=9.832,P=0.025;揿针疗法组睡眠时间得分为(0.89±0.62)分,低于普通针刺组的(1.28±0.48)分,t=11.321,P=0.031;揿针疗法组睡眠质量得分为(1.65±0.78)分,低于普通针刺组的(1.73±0.61)分,t=18.341,P=0.027;揿针疗法组睡眠障碍得分为(1.11±0.49)分,低于普通针刺组的(1.48±0.48)分,t=10.441,P=0.025;揿针疗法组睡眠效率得分为(1.39±0.46)分,低于普通针刺组的(1.48±0.49)分,t=12.339,P=0.036;揿针疗法组日间功能得分为(1.05±0.58)分,低于普通针刺组的(1.63±0.59)分,t=8.341,P=0.038;揿针疗法组PSQI总评分为(6.81±1.59)分,低于普通针刺组的(8.86±1.92)分,t=9.319,P=0.032。揿针疗法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普通针刺组的73.33%,Z=-2.425,P=0.015;随访1个月后,揿针疗法组总有效率为86.67%,优于普通针刺组的63.33%,Z=-2.295,P=0.022。结论揿针疗法相比较普通针刺更能改善老年性失眠患者相关临床症状,临床疗效可维持至随访1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