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32篇
  免费   2542篇
  国内免费   1208篇
耳鼻咽喉   107篇
儿科学   164篇
妇产科学   162篇
基础医学   936篇
口腔科学   803篇
临床医学   6007篇
内科学   4535篇
皮肤病学   366篇
神经病学   1809篇
特种医学   143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7篇
外科学   3319篇
综合类   17653篇
预防医学   4998篇
眼科学   242篇
药学   16457篇
  161篇
中国医学   3395篇
肿瘤学   1012篇
  2024年   391篇
  2023年   1362篇
  2022年   1196篇
  2021年   1708篇
  2020年   1593篇
  2019年   1830篇
  2018年   867篇
  2017年   1793篇
  2016年   1864篇
  2015年   2197篇
  2014年   3538篇
  2013年   3631篇
  2012年   4218篇
  2011年   4081篇
  2010年   3695篇
  2009年   3328篇
  2008年   3196篇
  2007年   2936篇
  2006年   2648篇
  2005年   2591篇
  2004年   2181篇
  2003年   2155篇
  2002年   1673篇
  2001年   1545篇
  2000年   1270篇
  1999年   996篇
  1998年   746篇
  1997年   726篇
  1996年   676篇
  1995年   618篇
  1994年   518篇
  1993年   412篇
  1992年   317篇
  1991年   323篇
  1990年   269篇
  1989年   259篇
  1988年   85篇
  1987年   54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异丙酚与安氟醚或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心肌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异丙酚与安氟醚或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心肌酶的影响.方法:32例择期非心脏手术的全麻病人,随机分为4组(每组8例),分别给予安氟醚麻醉(A组)、七氟醚麻醉(B组)、异丙酚-安氟醚麻醉(C组)、异丙酚-七氟醚麻醉(D组).其中A、B组为对照组,C、D组为观察组.分别于麻醉前、麻醉诱导后2 h和术后3 d采集静脉血测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结果:麻醉诱导后2 h,A组CK、CK-MB值、LDH及HBDH值升高,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B组CK和CK-MB值升高,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术后3 d,A、B两组CK值升高,与麻醉前和麻醉诱导后2 h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AST值升高,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而且A、B两组相比较,A组的CK、LDH值升高幅度明显大于B组(P<0.05).C、D两组仅CK值在术后3 d与麻醉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但其升高幅度均明显低于A、B两组的同时值(P<0.01),其余各项心肌酶的变化在麻醉诱导后2 h及术后3 d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C组比较,A组在麻醉诱导后2 h CK、CK-MB、HBDH值升高(P<0.01),LDH值升高(P<0.05);在术后3 d CK值升高(P<0.01).与D组比较,B组CK值在麻醉诱导后2 h及术后3 d升高(P<0.01),CK-MB值在麻醉诱导后2 h升高(P<0.05).结论:安氟醚和七氟醚两者均能使心肌酶升高,但安氟醚所致的心肌酶升高幅度更明显;临床麻醉剂量的异丙酚能有效地防止安氟醚和七氟醚麻醉时心肌酶的升高.  相似文献   
102.
氟哌啶醇季铵盐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冠状动脉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合成氟哌啶醇季铵盐衍生物并研究其对动物冠状动脉的作用。方法 :以氟哌啶醇为原料 ,将其与卤代烃在回流的情况下进行反应而得到其季铵盐衍生物。采用猪冠状动脉条生物测定法和Langendorff灌流法研究这些衍生物对冠状动脉的作用。结果 :合成了 7个新化合物 ( 1~ 7) ,其中化合物 7量效依赖地压低KCl所致的猪冠状动脉条收缩曲线 ,阻断较大剂量所致的冠状动脉条痉挛 ,并量效依赖地拮抗脑垂体后叶素所致的离体豚鼠心脏冠脉流量减少。结论 :化合物 7显示了良好的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 ,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于改善缺血症状的近期疗效良好,但治疗5年和10年后仅3/5和1/3的PCI病人无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 氟伐他汀(来适可)介入预防研究(The Lescol Inter-vention Prevention Study,LIPS)旨在探讨氟伐他汀治疗是否可降低首次接受PCI后病人的MACE。 LIPS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在欧洲、加拿大和巴西的77个医院进行。 1996年4月至1998年10月共入选1677例稳定或不稳定性心绞痛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并成功进行首次PCI的患者,年龄18~80岁,基线总胆固醇水平135~270mg/dL(3.5~7.0mmol/L),空腹甘油三酯水平低于400mg/dL(4.5mmol/L)。 病人在出院时被随机接受氟伐他汀80mg/日(n=844)或安慰剂(n=833),治疗3~4年。 主要预后指标为无MACE存活时间,MACE定义为  相似文献   
104.
新型抗乙肝病毒药物氟硫胞苷的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05.
资料与方法 112例中男65例,女47例,年龄41—72岁,急诊手术26例,其中休克者19例,肝功能有改变者34例。手术方式:胆切除44例,胆总管探查27例,胆总管T型管引流术32例,胆总管括约肌成型术1例,胆肠吻合引流术8例。手术时间平均3.1小时,术中平均输血400ml,有4例输血超过2000ml。  相似文献   
106.
107.
目的观察布比卡因配伍地塞米松、维生素B6、维生素B12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方法将50例剖宫产术后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于硬膜外分别注入0.75%布比卡因2ml加生理盐水3ml(A组)和0.75%布比卡因2ml、地塞米松5mg和维生素B650mg、维生素B120.5mg(B组),拔除硬膜外导管,送回病房.结果两组镇痛效果满意,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切口痛觉恢复时间为11.21±2.68h,较A组4.6±1.51h显著延长,P<0.01.结论布比卡因配伍地塞米松、维生素B6、维生素B12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与单纯布比卡因相比具有镇痛时间延长的特点,在临床上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8.
不同局麻药在上肢手术后区域神经自控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上肢手术后外周区域神经患者自控镇痛(PCA)治疗时的镇痛效应和副作用。方法:60例(ASA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R组(n=20):采用PCRA法,镇痛药0.3%罗哌卡因(Rop),臂丛神经鞘穿刺置管神经阻滞术后接英国Graseby9300型PCA泵镇痛,按LCP模式给药,即负荷量(5ml) 持续量(2ml/h) PCA剂量(2ml/次),锁定时间20min;B组(n=20),镇痛药0.3%布比卡因(Bup),采用镇痛方法和模式同R组;C组(n=20,对照):术后不使用PCRA,仅中患者疼痛时肌注盐酸哌替啶(Dol)镇痛。双盲观察各组VAS评分、BCS舒适评分、Ramesay镇静评分、术后上肢感觉阻滞和活动情况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并发症情况。结果:R组和B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BCS评分和Ramesay评分则高于C组,提示R组、B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C组,而R组、B组间则没有统计学差异。在手术当日R组PCRA的患者满意程度明显优于B组,C组100%患者需肌注2-3次盐酸哌替啶,每次50-100mg。三组患者均无局麻药中毒反应和置管部位感染并发症。结论:上肢手术后臂丛区域神经PCRA治疗是切实可行的;0.3%罗哌卡因或0.3%布比卡因均有效;行PCRA术后镇痛的患者满意程度高,且并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9.
110.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168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施玲玲 《医学争鸣》2005,26(6):531-531
0 引言 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有关其应用所致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日趋增多,我们通过对1990/2003年我院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报告如下,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