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794篇
  免费   9121篇
  国内免费   3754篇
耳鼻咽喉   1101篇
儿科学   697篇
妇产科学   407篇
基础医学   4218篇
口腔科学   1001篇
临床医学   30389篇
内科学   26091篇
皮肤病学   1841篇
神经病学   1870篇
特种医学   365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31篇
外科学   7286篇
综合类   69117篇
预防医学   18666篇
眼科学   960篇
药学   33856篇
  480篇
中国医学   45686篇
肿瘤学   1115篇
  2024年   1484篇
  2023年   5352篇
  2022年   4394篇
  2021年   6157篇
  2020年   5915篇
  2019年   6405篇
  2018年   2735篇
  2017年   5760篇
  2016年   6396篇
  2015年   7425篇
  2014年   13800篇
  2013年   12987篇
  2012年   15616篇
  2011年   16754篇
  2010年   14947篇
  2009年   13856篇
  2008年   14978篇
  2007年   14065篇
  2006年   12522篇
  2005年   12116篇
  2004年   9755篇
  2003年   9309篇
  2002年   7484篇
  2001年   6329篇
  2000年   4515篇
  1999年   3408篇
  1998年   2948篇
  1997年   2501篇
  1996年   1978篇
  1995年   1722篇
  1994年   1262篇
  1993年   810篇
  1992年   662篇
  1991年   691篇
  1990年   433篇
  1989年   420篇
  1988年   216篇
  1987年   166篇
  1986年   137篇
  1985年   100篇
  1984年   72篇
  1983年   36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5篇
  1973年   1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病的最终发展结果,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寿命.目前心衰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1991年~1999年,SOLVD和MERIT-HF等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可改善症状并降低心衰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本文就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在心衰中的应用做一简单总结.  相似文献   
99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前驱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驱动的改变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COPD前驱性呼吸衰竭(前驱呼衰)患者中枢呼吸驱动的改变;评价界定COPD前驱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意义.方法试验对象为COPD前驱性呼吸衰竭、COPD尚未达前驱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30名.所有受试者均进行如下参数的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常规肺功能,主要以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来评价;中枢呼吸驱动水平,以0.1 s口腔阻断压(P0.1)、校正中枢呼吸驱动(以每分通气量来校正,即P0.1/MV)和吸气阻抗P0.1/VT/Ti)等来评价.结果P0.1和P0.1/MV在COPD前驱呼衰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未达前驱呼衰组,P0.1/VT/Ti在COPD前驱呼衰组和未达前驱呼衰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2);P0.1,P0.1/MV,P0.1/VT/Ti与PaO2,FEV1%呈显著负相关(rs=-0.769,-0.495,-0.543;-0.747,-0.480,-0.526,P均<0.01);与PaCO2呈显著正相关(rs=0.270,0.312,0.369,P分别为<0.05,<0.01,<0.01).结论COPD前驱呼衰患者呼吸储备能力减低,呼吸效率下降;P0.1,P0.1/MV,P0.1/VT/Ti等参数在推断患者神经-肌力输出水平与呼吸衰竭发生阈值方面具有较大的意义.当COPD进展至前驱呼衰阶段,从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到呼吸驱动水平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从而提示界定此阶段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93.
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前主要有抗病毒治疗及护肝治疗.抗病毒药物治疗国内主要有α干扰素、拉米夫定及苦参素,但并不能完全清除乙肝病毒,很难保证病情不复发,故护肝治疗显得相当重要.我们自2003年1月~2003年9月,用凯西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994.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突出,老年人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例也有所上升。总结本院近年治疗颅内血肿病例当中发现有15例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且均为老年人.均采用克氏钻颅、腰穿针穿刺抽吸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95.
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是近年来随着新型内窥镜器械和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新方法。自2002年6月~2004年2月,我们施行该手术方法治疗慢性泪囊炎21例(21眼),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6.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生大黄为主的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确切疗效。方法对324例临床确诊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内科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以生大黄为主的中药保留灌肠,每晚1次,4周为1疗程,通过观察治疗前后肾功能的变化评价疗效。结果疗程结束后,氨质血症及尿毒症早期患者的BUN、Ser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胃肠道症状明显改善。对终末期尿毒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肾功能指标改善不明显。结论以生大黄为主的中药保留灌肠对氨质血症及尿毒症早期疗效肯定,对终末期尿毒症病人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997.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慢性肾衰 (CRF)病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 16 0例CRF病人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 (tHcy)水平 ,同时用离子夺获分析法和微离子酶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血浆叶酸(FA)和维生素B12 (VB12 )浓度。结果 :CRF病人血浆tHcy水平 (2 2 6 9± 12 16 ) μmol/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7 97±2 6 5 ) μmol/L ,CRF病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率为 82 5 0 % ,其中血液透析组血浆tHcy水平 (2 4 13± 12 6 8μmol/L ,n =73)明显高于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 (CAPD)组 (16 4 3± 5 5 8μmol/L ,n =19)和非透析治疗组 (19 79± 10 5 7)μmol/L ,(n =6 8) ,但血浆FA和VB12 与正常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别 (P >0 0 5 )。CRF病人血浆tHcy水平与血浆FA浓度均呈负相关关系 ,未经透析的CRF病人血浆tHcy水平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和血浆FA水平呈负相关 ;透析治疗组血浆tHcy水平与血浆FA浓度呈负相关。血透 4h使血浆tHcy下降约 4 0 0 % ,透析后 2 0h回复到透析前水平的 76 0 %~86 0 % ,但在采用血仿膜和聚砜膜透析的病人之间 ,血浆tHcy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 :CRF病人普遍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但没有明显的FA和VB12 缺乏 ,CRF时肾脏损害削弱了对Hcy的代谢或清除能力 ,  相似文献   
998.
999.
文卓夫 《新医学》2006,37(3):206-207
第一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于2005年11月4~6日在北京召开,540余位国内及美国消化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到会。论坛结合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及我国研究的特点设定了8个议题,包括巴雷特食管和食管癌、胃食管反流病、胃癌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炎性肠病、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和胰腺癌、结直肠癌、脂肪肝、病毒性肝炎,每个议题均由中西方专家作中心发言,并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为中国和两方圈家在消化疾病的研究成果交流建立了平台。论坛的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000.
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诊断CMV感染和肝功能检查两方面。一、CMV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诊断CMV感染和判明抗CMV治疗效果的基础,因此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必须试剂可靠,操作严格,结果可信。实验室检查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病毒学检测1.显微镜下检测病毒颗粒和包涵体:在电镜下检查病毒,除能见到完整的病毒颗粒外,还可发现致密体等不完整的病毒颗粒。加用特异性抗CMV单抗后,能提高阳性检出率。但是此法不仅需要昂贵的电镜设备,阳性率也不高,已很少用于研究,更难作为常规检查。显微镜下寻找包涵体,阳性率也不高,且在很多产毒性感染时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