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4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7篇
儿科学   69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5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11篇
内科学   75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06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103篇
中国医学   45篇
肿瘤学   3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1.
巨核细胞酶标组织化学染色属于免疫化学中非标记抗体酶法,优点是色鲜红,易辩认,适用于骨髓标本的检测。对形态学难以识别的小巨核细胞和淋巴样小巨核细胞的鉴别有重要意义。我科应用巨核细胞酶标染色法,测定了2 39例血液病中的小巨核细胞,目的在于探讨小巨核细胞数目及质量分布情况对良、恶性血液病诊断的临床实用价值。一、材料和方法1.检验对象 选自1999年8月~2 0 0 3年5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初诊患者。其中良性血液病12 4例,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5 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 10例,缺铁性贫血(IDA) 2 1例,蚕豆病10例,阵发性…  相似文献   
82.
5-羟色胺(5-HT)是一种细胞生长因子,主要结合到细胞表面的5-HT1受体、5-HT2受体,通过Ras、MAPK通路促进多种细胞的增殖。在巨核系造血的早期,5-HT通过5-HT2B受体促进造血干细胞及巨核系祖细胞增殖和分化,其具体机制尚未十分清楚;在巨核系造血晚期,5-HT与5-HT2A受体结合促进一氧化氮合成,可能对血小板的释放有一定的影响。另外,5-HT能够对抗血小板α颗粒内容物血小板反应蛋白-1(TPS-1)所引起的巨核细胞凋亡,协同另一内容物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引起的巨核细胞增殖,因此5-HT可能是血小板反馈调节中比较重要的物质。本文就5HT及其受体、5HT是细胞生长因子、5HT促进细胞增殖的途径及5HT对巨核系祖细胞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3.
为观察1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儿骨髓巨核细胞形态与造血功能的改变,并分析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采用巨核细胞CD41α单克隆抗体免疫酶标染色观察骨髓涂片中小巨核细胞的计数与分类,采用血浆凝块法体外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及用免疫酶标法进行巨核细胞集落检测,计数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和爆式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BFU—MK)。结果表明:16例MDS患儿骨髓CFU—MK集落形成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90%可信区间比较有62.5%的患儿CFU—MK降低,25%增高,12.5%正常;BFU—MK形成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6例中15例患儿骨髓涂片CD41μ阳性小巨核细胞总检出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小巨核细胞总数及Ⅰ型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MDS骨髓中可能存在两种克隆的巨核细胞,一类为病态的、可能具有潜在恶性的幼稚小巨核细胞,一类是具有正常造血功能的巨核细胞;MDS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病态巨核细胞的增多导致正常巨核细胞生长发育成熟受影响。  相似文献   
84.
成人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70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根据其常规骨髓涂片检查及巨核细胞(MK)标化计数分为MK增高38例,MK正常24例和MK降低8例3组。结合骨髓切片免疫图像分析和巨核祖细胞体外培养,对ITP患者的巨核细胞及临床预后进行了研究,发现:MK增高组骨髓各阶段MK增多,爆式巨核细胞集落(BFU-MK)及巨核祖细胞集落(CFU-MK)正常。MK正常组前原始及原始MK偏低,BFU-MK降低。MK降低组各阶段MK减少,BFU-MK,CFU-MK显著降低。临床上MK增高组对泼尼松疗效较好,而MK正常组和MK降低组的治疗效果差。  相似文献   
85.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单纯血小板减少和皮肤黏膜出血,其病理机制主要是体内产生了针对血小板和巨核细胞膜表面糖蛋白(glycoprotein,GP)的自身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或生成减少。ITP患者出血性并发症大多由血小板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86.
第21届国际止血与血栓协会大会于2007年7月6~12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其间还举行了第53届国际止血与血栓协会的科学与标准化委员会年会。出席此次会议的代表共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7500余人。此次会议共安排了6场主旨演讲:①从巨核细胞到血小板(J.H.Hartwig,美国);②Ⅰ型vWD(I.Peake,英国);  相似文献   
87.
目的:临床局部辐射条件下会造成非辐射区域组织及细胞功能损害,最为突出的是对造血功能的影响。实验建立60Coγ射线左半身辐射动物模型,观察局部电离辐射对其非辐射区域骨髓巨核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0/2005-03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辐照中心和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完成。①实验动物:6~8周龄SPF级雄性昆明小鼠18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全身辐射组、左半身辐射组、全身屏蔽辐射组,45只/组。②实验方法:全身辐射组小鼠固定于辐射架内;左半身辐射组小鼠麻醉后固定体位,用铅砖屏蔽右半身;全身屏蔽辐射组小鼠麻醉固定体位,用铅砖屏蔽全身。以60Coγ射线一次性辐射,剂量率68.46cGy/min。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③实验评估:辐射后不同时相检测小鼠血清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计数外周血血小板,检测骨髓巨核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观察骨髓组织病理改变及CD41a、CD61的表达。结果:全身辐射组第8天死亡2只,第9天死亡4只,其余各组无脱失。①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辐射后第2,7天,左半身辐射组外周血血小板数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高于全身辐射组(P<0.01)。②血清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辐射后第2,9天,左半身辐射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低于全身辐射组(P<0.01);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高于全身辐射组(P<0.01)。③骨髓巨核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辐射后6h左半身辐射组非辐射侧的巨核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显著降低(P<0.01),高于全身辐射组及左半身辐射组(P<0.01)。④骨髓组织病理改变:正常对照组有核细胞比例较高,分布均匀,并见多量散在分布的细胞龛;辐射2d后,左半身辐射组非辐射侧骨髓有核细胞较正常对照组减少,但好于全身辐射组、左半身辐射组。⑤骨髓CD41a及CD61表达的变化:辐射后2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左半身辐射组非辐射侧骨髓CD41a及CD61阳性细胞数和相对荧光强度均显著降低(P<0.01),但高于全身辐射组、左半身辐射组(P<0.01)。结论:局部电离辐射作用后,可导致小鼠非辐射区域骨髓巨核细胞增殖能力降低,血小板减少,产生功能障碍。氧自由基激活可能参与了该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8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以皮肤粘膜出血、外周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出血性疾病,主要由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和自身抗体引起,部分患者尚存在免疫功能紊乱,提示细胞免疫参与了本病的发生,因此PAIg和T细胞亚群的联合检测在此类疾病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以期进一步探讨ITP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9.
1病例报告 男,2岁6月龄.因面色萎黄,皮肤出血点6个月,加重20 d入院.曾在某院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口服强的松1个月余,又静脉滴注长春新碱,每周1次,共4次,血小板均暂时部分上升后下降,且贫血渐重.再次骨髓检查,诊断为淋巴-组织细胞白血病,服中药1个月.查体:中度贫血貌,皮肤散在出血点,肝脾淋巴结无肿大;血WBC 21.3×109/L,N0.29,L0.41,幼稚细胞0.30,Hb68 g/L,PLT6×109/L.  相似文献   
9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nicpurpura,ITP)也称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该病是由于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导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破坏加速所致。本文通过近几年来在我院诊治的急、慢性ITP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G、M)、血浆GMP-140、Ⅷ、Ⅸ因子活性、vWF、PLG、AT-Ⅲ、PT、APTT等测定以及患者的骨髓片中巨核细胞数量、分类并以正常人做对照,综合分析、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来我院就诊的ITP患者共145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