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8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43篇
耳鼻咽喉   39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89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75篇
预防医学   40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115篇
  2篇
中国医学   33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评价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方法对15例24耳诊断为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患者纳入标准:鼓膜切开置管≥3次,病程超过2年迁延不愈的中耳炎。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主观症状改善、耳内镜检查、纯音听力测试、声阻抗和CT扫描。结果所有患者成功接受手术。术后8~24个月复查,手术前后患者主观症状、耳内镜检查、CT扫描有效率95.8%。手术后10~24个月纯音听阈测试患耳术后言语频率气导听力较术前提高(P0.05),术前患耳平均气骨导差为36.15 d B,患耳术后平均气骨导差为14.35 d B(P0.05)。术后鼓室导抗图达到A型为83.3%。1例(1耳)术后自觉患侧听力无提高,耳内闷胀感,B型鼓室导抗图,行乳突轮廓化联合鼓膜置管术见中耳及乳突有肉芽样胆固醇结晶。结论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显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咽鼓管球囊扩张术的最佳适应证之一。  相似文献   
92.
马琳  韩肖莹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3):171-172
目的:探讨两种咽鼓管吹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门诊就诊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15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57例(70耳)行波氏球咽鼓管吹张(对照组),一组58例(72耳)于电子镜引导下行咽鼓管吹张(观察组),复诊时若鼓室重新积液则再次治疗,共治疗3次,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优于前者。结论:电子镜引导下咽鼓管咽口吹张操作简便,作用位置准确,无副损伤,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3.
耳内镜下经耳道探查咽鼓管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耳内镜下经耳道处理咽鼓管病变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1~2009年进行耳内镜下咽鼓管病变处理112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及乳突根治术后咽鼓管鼓口未闭患者资料。97例声导抗检查证实咽鼓管不通畅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取硬脊膜外麻醉导管自穿孔处探通咽鼓管;6例分泌性中耳炎采用外耳道后壁切口鼓室探查处理咽鼓管病变;9例乳突根治术后咽鼓管鼓口未闭者采用搔刮咽鼓管鼓口后充填入皮下组织。结果 97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84例经1次,13例2~3次探通咽鼓管,复查声导抗咽鼓管通畅。9例乳突根治术后咽鼓管鼓口未闭者均能成功封闭。4例分泌性中耳炎经处理后治愈;1例因渗出液呈胶冻样,积液反复,后改行乳突根治术;1例不明病因者经1次探通2周后复发,放弃进一步治疗。结论耳内镜下探查处理咽鼓管病变简单、有效,但有处理技巧及有些病例的选择仍需慎重。  相似文献   
94.
鼓膜穿刺注药加咽鼓管吹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诊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分泌性中耳炎是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表现为鼓室积液及传导性听力下降,是中耳的非化脓性疾病,若不及时治疗,会引起听力障碍,后果严重。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期间我院对早期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鼓膜穿刺注药加咽鼓管吹张的方法进行治疗,取  相似文献   
95.
目的 研究促表面活性物质不同给药途径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作用,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探索新的途径.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腹腔注射组,鼓室注射组.采用灭活的肺炎链球菌鼓室内注射,建立分泌性中耳炎模型,并腹腔和鼓室注射促表面活性物质盐酸氨溴索,测量不同组别鼓室黏膜厚度,光镜和电镜观察不同组别咽鼓管和鼓室黏膜的差异.结果 造模成功后,鼓膜变浑浊,充血,光锥消失.鼓室和咽鼓管黏膜水肿、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暗颗粒细胞分泌功能受损,表面活性物质板层体结构明显减少或消失.应用促表面活性物质后,炎症反应减轻,暗颗粒分泌细胞功能恢复,腹腔注射组较鼓室注射组效果明显.结论 腹腔注射促表面活性物质可以刺激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和分泌,改善分泌细胞的病理变化,对豚鼠分泌性中耳炎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6.
目的 通过比较分泌性中耳炎的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探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 治疗组采用鼻内窥镜下经咽鼓管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50例(61耳),对照组采用经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50例(58耳).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体有效率达91.8%,并发症发生率6.56%,对照组总体有效率为92.98%,并发症发生率15.79%,经卡方检验,两种方法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远小于对照组.结论 经咽鼓管咽口置管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咽鼓管吹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措施及治疗.方法 将我科2008年7月-2010年7月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4例中采用咽鼓管吹张治疗的32例设为观察组,另外采用鼓膜穿刺治疗的32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治疗后的疗效作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均在手术后随访时间6-9个月.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由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咽鼓管吹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明显,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围术期应用黏液促排剂对中耳炎性疾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36例(144耳)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35例(40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49例(52耳)、胆脂瘤型中耳炎52例(52耳)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实施相同手术治疗。对照组仅手术治疗,治疗组手术当天服用桉柠蒎肠溶胶囊,0.3g,2次/d,连续服用7~8周。两组患者于术后第2、4、6、8周进行听力学检查及评估,观察两组疗效。结果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治疗组术后第4周及第6周纯音测听检查、患者主观症状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组术后第4周及第6周咽鼓管功能恢复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组第8周咽鼓管功能恢复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耳炎性疾病以手术治疗为主,并能取得满意疗效。围术期服用黏液促排剂,可改善咽鼓管功能,缩短术腔恢复时间,提高手术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9.
2007年2月至2008年3月,本人在电视监视鼻内镜引导下行咽鼓管导管吹张法结合咽鼓管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72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43例,女29例,年龄7458岁,平均38岁,病程3~6个月,双侧20例,单例52例。患者均表现听力下降,部分有耳呜、耳闷感。医生经鼻内镜检查,无鼻腔急、慢性炎症征象,  相似文献   
100.
目的:了解咽鼓管鼓口的解剖及其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探讨鼓口的解剖变异与咽鼓管相关疾病间的关系,为开展耳内镜手术提供解剖资料。方法:在12例24侧成人尸头标本上对咽鼓管鼓口的形态、鼓口与颈内动脉隆起之间关系进行观察,测量咽鼓管鼓口的内外径和上下径、锤骨柄距颈内动脉隆起和咽鼓管最狭窄处距离,颈内动脉隆起高度。结果:咽鼓管鼓口剖面均为喇叭形,其宽敞程度和颈内动脉隆起位置、高度密切相关;咽鼓管鼓口的内外径和上下径分别为(4.59±0.87)mm和(4.55±0.85)mm,锤骨柄距颈内动脉隆起距离为(4.13±1.25)mm,距咽鼓管最狭窄处距离为(13.89±2.29)mm,颈内动脉隆起高度为(2.26±1.55)mm。结论:颈内动脉隆起位置、高度影响咽鼓管鼓口的形态和引流功能,鼓口的引流和咽鼓管相关疾病的发生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治疗咽鼓管相关疾病时一定要重视鼓口的解剖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