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60篇
内科学   28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57篇
预防医学   2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14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2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目的 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中晚期肺间质纤维化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39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C组)12只,博莱霉素组(PC组)12只,MSCs组15只;第1天PC组及MSCs组小鼠气管内注入博来霉素,NC组小鼠气管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21 d后MSCs组随机解剖3只小鼠,同时剩余小鼠尾静脉注入MSCs,第42天处死小鼠,比较3组小鼠肺湿重、羟脯氨酸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干扰素-γ(IFN-γ)等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第21天MSCs组小鼠肺泡纹理紊乱,肺泡间隔增宽,肺间质纤维化形成。第42天NC组小鼠肺泡纹理清晰,无肺泡间隔增宽现象;PC组小鼠肺泡纹理紊乱,间隔明显增宽;MSCs组小鼠肺泡纹理较清晰,肺泡间隔增宽。PC组肺湿重、羟脯氨酸含量及TGF-β表达均明显高于NC组(P<0.01)及MSCs组(P<0.05);MSCs组IFN-γ表达明显高于PC组(P<0.01),PC组IFN-γ表达明显高于NC组(P<0.01)。结论 MSCs可以保护肺组织,抑制和减轻小鼠中晚期肺间质纤维化形成。  相似文献   
92.
93.
目的 探讨常山酮对博来霉素致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大鼠的药理作用。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大鼠在麻醉状态下,于双侧颊黏膜下局部注射1 mg/mL 博来霉素稀释液100 μL,每天1次,共持续给药8周;对照组大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实验前和给药2、4、6、8周时用游标卡尺对每只大鼠进行张口度测量,每次每只大鼠测量3次,求平均值。建模过程中实验组大鼠有3只死亡。8周后分别处死建模成功的实验组大鼠5只和全部对照组大鼠,取其双侧颊黏膜组织置于多聚甲醛中固定。另建模成功的实验组12只大鼠随机分为常山酮治疗组和常山酮对照组各6只。常山酮治疗组大鼠给予1 μg/mL常山酮稀释液 200 μL,给药方式同建模时博来霉素的注射,每天1次,持续6周;常山酮对照组大鼠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2、4、6周时对每只大鼠进行张口度测量,测量方法同上。6周后处死全部大鼠,取其双侧颊黏膜组织置于多聚甲醛中固定。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颊黏膜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1)20只SD大鼠局部注射博来霉素 8周诱导出了17只临床和病理上与人OSF相似改变的SD大鼠模型;(2)局部给药常山酮6周缓解了OSF模型鼠的纤维化情况。结论 常山酮可改善博来霉素致OSF大鼠的纤维化情况,阻止纤维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4.
刘觉仕  龙林 《肿瘤药学》2011,(6):541-543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博来霉素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应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博来霉素胸腔内灌注,对照组应用博来霉素胸腔内灌注,评估2组近期疗效、KPS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是86.7%和66.7%(P〈0.05),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是80.0%和53.3%(P〈0.05),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博来霉素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5.
目的研究阿奇霉素脂质体对博来霉素诱导大鼠肺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6)、模型组(n=18)、溶液组(n=24)和脂质体组(n=24),后3组一次性向大鼠气管内注入博来霉素5 mg.kg-1制成肺间质纤维化模型,分别每日尾静脉注射给予生理盐水、阿奇霉素溶液(2.50 g.L-1)和阿奇霉素脂质体(2.61 g.L-1),连续28 d,各组分别于d 7、d 14、d 28和停药后d 28(d 56)处死。各组动物处死后测量肺重系数,测定肺组织匀浆内丙二醛(MDA)、羟脯氨酸(HP)含量,提取肺组织进行HE、Masson染色并进行病理半定量分析。结果博来霉素诱导大鼠肺重系数增加,MDA和HP含量增高、肺泡炎和肺纤维化显著,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d 7、d 14、d 28溶液组和脂质体组与同时点模型组相比肺重系数、MDA和H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脂质体组肺泡炎程度于不同时点均减轻(P<0.05)。脂质体组d 56与d 28相比无明显反弹(P>0.05),而溶液组出现反弹(P<0.05)。结论阿奇霉素脂质体能够有效地治疗病变过程中的肺泡炎,对纤维化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停药后能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6.
背景:低氧诱导因子1α是介导低氧反应的核转录因子,其对肺纤维化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在肺纤维化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博来霉素(5mg/kg)一次性气管内灌注建立SD大鼠肺纤维化模型。造模后7,14,28d观察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及肺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及mRNA的动态表达。结果与结论:博来霉素灌注后,大鼠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并逐渐出现纤维化及胶原纤维沉积。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结果显示,在大鼠肺纤维化发病过程中,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及mRNA的表达趋势相同,即随造模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多,并于造模后第14天达高峰。提示低氧诱导因子1α在大鼠肺纤维化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肺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97.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静脉畸形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我科接受治疗的211例静脉畸形患者,根据术前MRI特征分为局限型和侵润型。其中局限型122例,侵润型89例。均经皮直接穿刺,注入无水乙醇,栓塞病灶回流静脉,然后注入博来霉素A5。术后随访12~69个月。结果 211例中有效206例(97.63%),其中60例(28.43%)症状消失,48例(22.75%)接近正常,62例(29.38%)明显好转,36例(17.06%)轻微好转,5例(2.37%)无改善。本组患者总计治疗628次,6次出现组织坏死,5次出现周围神经麻痹,10次出现色素沉着,5次出现水疱,113次出现博来霉素所致的一过性发热或恶心、食欲不振。上述所有并发症均未给予特殊治疗,均自行愈合。本组未见严重并发症,如心肺衰竭或肺纤维化发生等。结论血管内治疗静脉畸形是安全、有效的,可成为静脉畸形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博莱霉素联合白介素2(IL-2)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的68例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8例,胸腔内注入博莱霉素60 mg+IL-2 100万单位+生理盐水50 ml+地塞米松5 mg。B组30例,注入顺铂60 mg+生理盐水50 ml+地塞米松5 mg。每周1次,连续治疗2~3周后观察疗效、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为84.0%,B组为53.0%(P<0.05);A组的病变进展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Karnofsky评分≥70分的患者显著高于B组(P<0.05),而A组Karnofsky<50分的患者显著低于B组(P<0.05)。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患者在恶心、呕吐及白细胞减低的发生率上,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博莱霉素联合IL-2胸腔注入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9.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联合博来霉素胸腔灌注治疗肺癌恶性胸水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65例肺癌伴恶性胸水患者经胸腔置中心静脉导管排尽胸水后随机分为3组。A组(BLM组)21例胸腔内灌注博来霉素40-60mg d1,5每3周为一周期;B(恩度组)20例患者胸腔内灌注恩度60mg,每3周一次;C组(恩度+BLM组)24例胸腔内联合灌注恩度60mg和博来霉素40-60mg d1,5每3周为一周期。所有患者至少完成2周期。观察3组患者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及Karnofsky评分改善情况。结果:A组有效率为47.6%;B组有效率50.0%;C组83.3%,显著高于A、B两组(P〈0.05)。A组Karnofsky评分改善率为52.3%,B组Karnofsky评分改善率为55.0%。C组Karnofsky评分改善率为8 7.5%,显著高于A、B组(P〈0.05)。三组主要副反应为发热,A组发生率23.8%;B组20.0%;C组25.0%,三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博来霉素置管灌注治疗肺癌恶性胸水有效、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3(aquaporin 3,AQP3)、半胱氨酸蛋白酶14(Caspase 14)、博来霉素水解酶(bleomycin hydrolase,BH)在慢性湿疹患者皮肤屏障中的作用以及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慢性湿疹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 多功能皮肤测试仪测定30例慢性湿疹患者皮损及非皮损处皮肤含水量及经皮水分丢失(TEWL)。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QP3、Caspase14、BH在慢性湿疹患者皮损及非皮损处的表达。400、800、1200 mJ/cm2三组不同剂量NB-UVB照射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免疫印迹方法检测AQP3、Caspase14及BH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慢性湿疹患者皮损部位皮肤含水量显著减少,约为11.32 ± 5.25,经皮水分丢失明显增加,约为86.28 ± 16.35,与非皮损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慢性湿疹患者皮损处AQP3及Caspase 14表达显著增高,分别为非皮损处的5.3倍及4.2倍。BH表达显著下降,约为非皮损处的1/3。皮损处与非皮损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00、800、1200 mJ/cm2 NB-UVB照射角质形成细胞后,AOP3及BH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分别为对照组的0.48、0.23、0.16;0.82、0.78、0.22。而Caspase 14表达只有在1200 mJ/cm2较高剂量NB-UVB照射后才显著下降,为对照组的0.3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慢性湿疹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可能与BH表达减少,Caspase 14及AQP3表达增加有关,NB-UVB治疗慢性湿疹的部分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AQP3、Caspase14及BH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