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05篇
  免费   952篇
  国内免费   795篇
耳鼻咽喉   31篇
儿科学   91篇
妇产科学   30篇
基础医学   1750篇
口腔科学   114篇
临床医学   2170篇
内科学   981篇
皮肤病学   82篇
神经病学   245篇
特种医学   546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2401篇
综合类   4623篇
预防医学   1323篇
眼科学   83篇
药学   1487篇
  47篇
中国医学   678篇
肿瘤学   667篇
  2024年   235篇
  2023年   707篇
  2022年   519篇
  2021年   651篇
  2020年   625篇
  2019年   560篇
  2018年   286篇
  2017年   430篇
  2016年   481篇
  2015年   569篇
  2014年   793篇
  2013年   826篇
  2012年   1001篇
  2011年   1055篇
  2010年   926篇
  2009年   916篇
  2008年   1095篇
  2007年   915篇
  2006年   773篇
  2005年   865篇
  2004年   665篇
  2003年   565篇
  2002年   413篇
  2001年   353篇
  2000年   258篇
  1999年   209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脑血管病后遗症的常见症状,除了肢体能力低下之外还可见到患侧肌肉的废用性萎缩。其与肢体功能恢复、年龄、病程等有何种关系,其原因如何,目前国内外报导尚少。笔者对发病后3个月~3年以内的脑中风患者进行了分析。1 临床资料 现住院病人51例,其中脑血栓29人,脑栓塞5人,脑出血17人;男性37人,女性14人;59岁以下21例,60岁以上30例;发病3个月至半年以内14人,半年以上37人。  相似文献   
72.
赵宇航  郭磊  江波 《中国骨伤》2003,16(1):56-56
患者女性 ,4 3岁。因滑倒头枕部着地即感颈部疼痛 ,活动部分受限 ,次日来诊 ,经检查、摄片 ,门诊以“第 6颈椎右侧附件骨折可能”收入院。入院检查 :T 36 7℃ ,P 70次 /min ,R 17次 /min ,BP 10 5 / 75mmHg ,心肺无异常 ,腹软无压痛 ,肝脾无异常 ,颈项部肿胀不明显 ,颈椎生理弧度存在 ,两侧颈项肌有压痛 ,C5,7棘突有压痛 ,击顶试验阳性 ,颈部活动受限。四肢肌力无异常 ,生理反射正常 ,病理征未引出。EKG正常。X线片报告 :寰椎前弓后缘至枢椎齿状突前缘距离增宽约有 5mm ,张口位寰椎两侧块至齿状突距离不等宽 ,左宽右…  相似文献   
73.
目的回顾采用椎弓根钩和螺钉CD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King型和型患者,分析选择性缩短融合节段的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3月~2003年1月,治疗58例特发性脊柱侧凸单胸弯患者,男17例,女41例,年龄12~18岁,平均14岁。其中King型40例,King型18例。胸弯Cobb角平均64°(50~83°),柔韧性62%;腰弯Cobb角平均37°(16~48°),柔韧性105%。腰弯腰骶角平均为17°(10~22°)。所有患者C7重力垂线均不同程度地偏离骶骨中线。采用椎弓根钩和螺钉CD技术矫形治疗,以中立椎为基础选择远端融合椎,所有远端融合节段均未超过中立椎。术后随访摄站立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年8个月~3年2个月,平均2.4年,均未出现明显的躯干侧方移位和双肩不平衡。术后Cobb角平均丢失3.1°(-1~5°);最后随访时,胸弯矫正率68%;除2例C7重力垂线偏离骶骨中线1~2cm外,其余均通过骶骨中线;腰弯腰骶角减少至平均8°(2~13°),矫正率为53%;48例远端融合椎为非稳定椎者术后成为稳定椎。与Harrington远端融合椎选择原则相比,患者远端融合椎平均节省1.4个节段(1~2个节段)。结论采用三维节段性器械内固定系统治疗特发性单胸弯时,以中立椎为基础选择远端融合椎,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4.
范永前  梁承伟  沈海敏 《上海医学》2004,27(8):578-580,F006
目的 评价腰椎管减压、后外侧植骨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3年 1月~ 2 0 0 2年 9月对 74例腰椎退行性滑脱的患者行腰椎管减压、后外侧植骨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采用的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包括Dick 8例、Steffee 10例、RF 9例、Socon 2 5例、Tenor 2 0例、Moss Miami 2例。滑脱水平在L4的患者有 4 4例、L3 有 9例、L5有 16例 ,两节水平的滑脱有 5例。Ⅰ°滑脱 37例 ,Ⅱ°31例 ,Ⅲ°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 5 3.6岁 (30~ 79岁 )。根据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 (TDA)评分评价临床症状改善的程度。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 4 4个月 (12~ 10 4个月 ) ,所有患者最后随访的JOA评分中客观症状为 (6 .7± 1.0 )分 ,临床体征为 (4 .7± 1.1)分 ,日常活动为 (11.8± 1.9)分 ,总评分为 (2 3.0± 2 .5 )分。手术前、后的JOA评分比较 ,术后主观症状改善 70 % ,临床体征改善 6 8% ,日常活动改善 77%。根据患者的年龄分为A组 (30~ 39岁 )、B组 (4 0~ 4 9岁 )、C组 (5 0~ 5 9岁 )、D组 (≥ 6 0岁 ) ,以JOA的评分结果 >2 5分定为满意 ,A、B、C、D组的满意率分别为91%、75 %、6 9%、6 1%。结论 椎板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不稳定腰椎滑脱的一种有效方法 ,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5.
《医学美学美容》2003,(10):16-18
秋冬形象——别样浪漫,绽放迷人的划时代美感,温柔融合坚毅,幻化雀跃色彩,表现女性潜在的妩媚与自信;清新开朗,从容不迫的迷人气质温婉而坚定,尽在这个季节!  相似文献   
76.
颈椎病的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故应根据患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7.
本文报道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多剂抗生素耐药菌株(22)及白色葡萄球菌(Rif~r,Nal~r)间进行的原生质体融合试验。在高渗缓冲培养基中,将对数生长期中、后期的培养物,以溶菌酶及溶葡萄球菌素处理,DM_3培养基再生得原生质体。将二亲本葡萄球菌的原生质体混合,以CaCl_2及PEG(6000)处理使发生融合及种间遗传转移。根据重组子的色素、耐药性及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显示的质粒带进行遗传分析,证明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色葡萄球菌中,质粒和染色体的遗传标记均可相互转移,再次证实在金黄色葡萄球菌(22)中存在分子量为2.0Mdal的pcr质粒。  相似文献   
78.
核医学影像的发展经历了闪烁扫描机、γ照相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以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几个阶段,它们的显著特点是可以进行功能成像.尤其是PET能在分子水平进行功能成像,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但解剖结构不清楚;PET/CT将PET的功能图像和CT的解剖图像融合,不仅能检出细小的病变组织,而且能准确定位.可以说PET/CT代表核医学影像的未来,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9.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人B组轮状病毒WH-2株VP7蛋白并制备其兔抗血清。方法:根据B组轮状病毒(GBRV)WH-2株vp7基因的全序列设计引物,用PCR的方法扩增得到vp7基因的编码区。将其克隆到原核GST融合表达载体pGEX-KG内,转化大肠杆菌E.coliDH5α,IPTG诱导表达人B组轮状病毒WH-2株VP7蛋白,经SDS-PAGE分离纯化表达的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人B组轮状病毒WH-2株VP7蛋白抗血清。结果:经鉴定确认,vp7基因以正确的方式插入到载体中,此重组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后,可表达相对分子量为53.4 kDa的GST-VP7融合蛋白。制备的抗血清经同样诱导表达的表达载体pGEX-KG表达产物吸收后1:500倍稀释后用Western Blot分析,与53.4 kDa的GST-VP7融合蛋白获得特异性显色信号。结论:人B组轮状病毒WH-2株VP7蛋白成功在大肠杆菌中GST融合表达,所表达的蛋白和制备的抗体不但为研究结构与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GBRV所引起的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诊断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0.
近年来恶性血液病中有关11p15染色体异常的报道不断增多,目前已有12种,其中8种易位所产生的融合基因已被确定.该类异常大多涉及11p15的NUP98基因并有相似特点,成为一组新的细胞遗传学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