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56篇
  免费   333篇
  国内免费   79篇
耳鼻咽喉   123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103篇
口腔科学   22篇
临床医学   1474篇
内科学   167篇
皮肤病学   24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93篇
外科学   174篇
综合类   3502篇
预防医学   1691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834篇
  29篇
中国医学   4324篇
肿瘤学   34篇
  2024年   100篇
  2023年   428篇
  2022年   319篇
  2021年   357篇
  2020年   324篇
  2019年   264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80篇
  2016年   224篇
  2015年   359篇
  2014年   751篇
  2013年   631篇
  2012年   750篇
  2011年   868篇
  2010年   819篇
  2009年   779篇
  2008年   907篇
  2007年   599篇
  2006年   589篇
  2005年   537篇
  2004年   429篇
  2003年   338篇
  2002年   285篇
  2001年   235篇
  2000年   208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145篇
  1997年   164篇
  1996年   128篇
  1995年   177篇
  1994年   173篇
  1993年   135篇
  1992年   77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古代小肠实体研究及对中医临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古代中医关于小肠的形体记载、功能内容及某些疾病的研究,并与人体解剖学、消化道生理学有关内容的比较,发现中医小肠有形体基础,其形体结构与功能认识的主体内容与人体小肠内容基本相符,二者可谓同名同腑。至于中医小肠腑说中有部分内容与人体小肠认识不同,这是中医迫切要研究的课题,但不能就此认为中医小肠只是一个功能概念。文中提出建立中医形体医理学,全面系统地归纳中医藏象理论的形体基础,以促进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科学发展,创新治疗方法与方药。  相似文献   
102.
103.
104.
105.
吴佩衡学术思想探讨(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上期) 2.4熟谙热药反应 郑钦安擅用姜附,对热药之反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是其擅用姜附的重要体现。笔者在探讨郑氏学说时,曾专门作过介绍。吴氏对姜附等热药的反应也有深刻体会,临床应付裕如,有些且为郑氏所未言及。归纳吴氏对姜附等热药反应的认识,最常见的就是呕吐痰涎,大便泄泻,其次是周身浮肿,以及原有症状如疼痛加重以及出血等等,有些经验可补郑氏未备,下面举例证之。  相似文献   
106.
加强医学计量促进医疗质量提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主要叙述医学计量的特点,“医用三源”强制检定的重要性,加强医学计量是建设现代化医院,提高医疗质量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07.
<正> 从10月25日至11月5日,江苏省物价局在网上和媒体公示医疗费调整项目和价格。这次价格调整规模大,涉及137种日常医疗服务项目,其中涨价125项,最高涨幅为18倍。比如,“免疫固定电泳”检查从每次20元涨至360元;血清药物浓度测定从100元涨至300元。对此,大多数民众表示难以接受。江苏省卫生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以往医院“以药养医”的局面,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价值,变“以药养医”为“以技养医”。(10月25日、26日《扬子晚报》)“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在中央要求坚持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老百姓希望把医药费用降下来的大背景之下,江苏省调  相似文献   
108.
医德为先 防治结合——记儿科名医王仆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江雁 《北京中医》2006,25(3):140-141
王仆诚(1877-1961),原名联福。早年在药店学习医药。1903年起开业行医,擅治小儿疾病,驰誉成都,人称之为“王小儿”。1953年,四川省行署授予他“中医专家”的光荣称号。1955年,奉调到京,参加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建院初期的医疗和教学工作。一生崇尚“为医者以德为先”,对待患者尽心竭力。在中医儿科的临证工作中历来主张防重于治。并根据中医理论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调治护理方法,一生造诣颇深。  相似文献   
109.
徐江雁 《北京中医》2006,25(12):715-717
高凤桐(1887—1962年)字云麟,北京市人。早年师从名医吴希之、焦茂斋、杨浩如等。学习中医内科与针灸。凡经典著作及历代名著,几皆研读;尤对叶氏温病学派著作,研究较深。解放前,供职于北京外城官医院多年,并任北平国医学院教授与北平中医考试委员。解放后在参加北京市中医门诊部及北京医学院等工作中。积极拥护党的中医政策。提倡中医与现代医学结合。高氏精通中医药及针灸,对何时宜药,何时宜针,何时针药并用,何时先药后针,何时先针后药,临证运用十分精当。临证重视辨证,认为只有辨证准确,方可言立法选药;重视脾胃,认为只有脾胃充盛,五脏方可不虚。强调医者医人。临证不得只看到疾病。而忽视了每一患者个体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0.
徐江雁 《北京中医》2006,25(10):587-589
孔伯华(1885—1955年),名繁棣,山东省曲阜县人。少时随祖父宦游,秉承家学,14岁时,因母病医药无效,就定下“不求科考举子业、专攻医学志在济人”的决心。1910年受京师之邀来到北京,在京悬壶应诊,投无不效,名噪京师,被人称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在临床及学术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擅长治疗温病,由于善于运用石膏,人们又称其为“石膏孔”。对《内经》病机十九条关于火与热的论述有独特的发挥,他推崇金代刘河间“寒能胜热、辛凉解表”及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思想。重视脾胃的功能,强调重视肝脾关系,认为脾湿与肝热是湿热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在认识上形成了“湿热彰盛”的湿热病学说。孔伯华一生忙于治病救人,无暇著述,去世后由后人将其经验整理为《孔伯华医集》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