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951篇
  免费   4024篇
  国内免费   2545篇
耳鼻咽喉   541篇
儿科学   513篇
妇产科学   936篇
基础医学   3561篇
口腔科学   494篇
临床医学   17510篇
内科学   8524篇
皮肤病学   500篇
神经病学   3501篇
特种医学   6641篇
外国民族医学   81篇
外科学   10430篇
综合类   32717篇
预防医学   6002篇
眼科学   1389篇
药学   13348篇
  176篇
中国医学   11264篇
肿瘤学   2392篇
  2024年   451篇
  2023年   1895篇
  2022年   1610篇
  2021年   2165篇
  2020年   2079篇
  2019年   2221篇
  2018年   1098篇
  2017年   2061篇
  2016年   2399篇
  2015年   2772篇
  2014年   5102篇
  2013年   5086篇
  2012年   6610篇
  2011年   7112篇
  2010年   6657篇
  2009年   6375篇
  2008年   7687篇
  2007年   7214篇
  2006年   6562篇
  2005年   6855篇
  2004年   5579篇
  2003年   5191篇
  2002年   4413篇
  2001年   3901篇
  2000年   2833篇
  1999年   2333篇
  1998年   2184篇
  1997年   1825篇
  1996年   1811篇
  1995年   1542篇
  1994年   1259篇
  1993年   803篇
  1992年   673篇
  1991年   611篇
  1990年   517篇
  1989年   474篇
  1988年   153篇
  1987年   121篇
  1986年   108篇
  1985年   95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01.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延髓背外侧损害,系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较少见,由于小脑后下动脉解剖变异多,该动脉病变后出现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多变,现就我科收治的1例典型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2.
103.
GM6001的玻璃体代谢及视网膜毒性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人工合成的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在玻璃体中的代谢及其眼内安全性。方法:选择健康成年的青紫蓝兔16只,随机分成4组,右眼分别玻璃体房注射GM6001各0.05mL(A组100μmol、B组75μmol、C组50μmol和D组25μmol)。左眼分别注射PBS0.05mL作为对照。各组术后不同时间取玻璃体样本,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检测其中GM6001的浓度。术前术后进行裂隙灯、间接检眼镜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最后处死动物对视网膜进行光镜及透射电镜的检查。结果:术后前3d,玻璃体房GM6001浓度下降迅速,而后保持缓慢降低至术后28d完全清除。术后裂隙灯、间接检眼镜、ERG检查、视网膜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均未发现异常改变。结论:GM6001在玻璃体房注射对视网膜是安全的。GM6001在单次玻璃体房注射后2wk可维持有效浓度。  相似文献   
104.
一种新型的适用于延迟溶栓治疗的大鼠脑血栓模型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血栓大小的改良,建立适用于延迟溶栓治疗的大鼠脑血栓模型.方法 将10个长度0.8~1.0 mm、宽度0.35 mm的白色血栓经颈内动脉分别注入栓塞脑动脉,形成局灶性脑血栓模型.接受脑血管栓塞的138只SD雄性大鼠被随机分为两大组,分别为单纯缺血组(n=68)和延迟溶栓治疗组(n=70).单纯缺血组不接受任何治疗;延迟溶栓治疗组分别在血栓注入3、6和9 h后,将10 mg/kg的rt-PA自股静脉缓慢注入.使用MRI评价梗死灶的位置、大小、栓塞后不同时间的相对脑血流量.末次MRI检查结束后,大鼠脑组织用4%甲醛固定,作病理检查.结果 共有131只大鼠在血栓注入后脑内形成明确梗死灶,模型成功率为95%,脑梗死仅位于同侧大脑半球占84.7%(111/131),局限于左侧顶叶皮质或(和)左侧基底节的占79.4%(104/131),局灶性脑梗死体积占同侧大脑半球(23.12±6.04)%;对侧大脑半球也同时出现梗死灶占14.5%(19/131).发生局灶性出血11只,大面积出血1只,出血率为9.2%(12/131),均发生在延迟溶栓组.单纯缺血组大鼠,在血栓注入后3、6和9 h的rCBV分别为(34.13±17.55)%、(40.67±25.91)%和(40.72±26.51)%,各组之间rCBV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3 h和6 h,Z=-0.958,P=0.338,3 h比9 h,Z=-1.147,P=0.251).延迟溶栓后成活率高(24 h死亡13只;48 h死亡1只,溶栓后8 d和12 d各死亡1只).结论 改良后的大鼠脑血栓模型是可靠的可重复性的类似于人类大脑中动脉分支栓塞的脑血栓模型,适用于研究延迟溶栓治疗的大鼠脑血栓模型.  相似文献   
105.
局部注射地塞米松预防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并发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用局部注射地塞米松预防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的肿胀与张口受限,经过160例临床观察,收到满意效果。 一、临床资料 320例下颌阻生智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160例,男86例,女74例,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27.4岁。  相似文献   
106.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治疗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求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治疗方法。方法48例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比分析术前、术后的胃镜及超声检查指标。结果术后患者的胃镜下表现及门静脉内径、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脾静脉内径、脾厚度等指标均改善。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能够降低门静脉压力,对门脉高压性胃病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7.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脑血管血栓形成所致,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致死和致残性疾病,其预后与治疗时机、方法密切相关。脑动脉内溶栓治疗具有快捷、准确和安全的特点,疗效显著。介入溶栓再通技术,能够缩短脑缺血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恢复脑的正常功能。我科自2005年7月与北京天坛医院合作,引进rtPA动脉溶栓治疗术,已成功为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介入溶栓治疗,再通率达95.2%,分析此项高新技术成功实施与护理配合得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8.
对于上肢前臂手术中,我们通常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以达到完善的区域麻醉效果。传统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我们都是采用针刺法在腋动脉搏动周围寻获鞘膜的落空感和穿刺针的搏动来确定针已进入鞘内,此时病人若有异感可更明确。该方法优点是所需器材简单;但由于该方法属于盲探性的穿刺,在病人具有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并不能确保鞘膜的落空感和穿刺针搏动的完全寻获;而要寻获异感以确保穿刺针位置的准确又需要病人的准确配合。这些都影响了该方法的穿刺容易度和准确性,从而导致了该方法麻醉效果的不确定性。而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将穿刺针最大限度的接近臂丛神经的神经刺激仪法则有效的避免了传统针刺法的局限性,显示出了良好的麻醉效果和操作的简单化。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观察用手术方法重建自流通道治疗假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术前动脉造影和超声检查对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对动脉壁裂口较小的行单纯动脉壁修补术,纵行伤口少于管壁周径二分之一行补片移植修补术。严重挫裂伤和撕裂伤行人造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间置移植术,分支动脉、终末支动脉假性动脉瘤单纯缝扎和结扎术。结果:本组病理随访4~60个月,平均26个月。疗效良好者9例,都已恢复正常的活动和工作能力,仅1例动脉假性动脉瘤压迫引起神经麻痹,手术后24个月仍未恢复,所有患者均未见远端组织动脉血供不足现象,无局部复发。结论:假性动脉瘤一旦明确诊断,应及时手术治疗。术中有效地控制血流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0.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移植膀胱血管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晗  秦万长  付小兵  杨渝  郁华亮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0):2816-2817,F003
目的 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大鼠同种异体无血管吻合膀胱移植中促进移植物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 将SD幼大鼠膀胱无血管吻合移植至5周龄Wistar大鼠大网膜上并予以免疫抑制治疗作为膀胱移植的动物模型。接受膀胱移植大鼠以抽签法随机分为2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治疗组,治疗组腹腔注射rh—bFGF,500U/d,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膀胱移植术后各组分别于7,14d两个时间段处死大鼠,切取移植膀胱标本。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移植物中血管生成的情况,并作定量指标检测。结果人与对照组相比较,rh-bFGF治疗组大鼠移植膀胱组织内的血管的数量明显增加,即7d组由28.6增至93.9个/断面,P=0.000l,14d组由27.1增至78.6个/断面,P=0.000l;血管平均断面面积、平均周长、平均直径各项指标明显增加,其中在血管平均断面面积,即7d组由243.93增至546.06μm^2,t=-5.65,P=0.0003,14d组由387.96增至733.92μm^2,t=-4.48,P=0.0017。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 bFGF可明显增加早期大鼠同种异体无血管吻合移植膀胱组织中的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