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9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路广晁教授认为,慢性胃痛初起邪在气分,入于脏腑,气机逆乱而作痛,久则入于络,气血不行,“久痛必瘀”,瘀滞由微而著,发为瘀血胃痛.依据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久痛入络”理论,从瘀论治慢性胃痛,以调和气血,和胃止痛为基本法则,临证用药时酌加活血化瘀类药物,如丹参、檀香、砂仁、蒲黄、五灵脂等,另外,路教授强调,活血化瘀类药物久用有碍胃之弊,化瘀应中病即止,防止化瘀太过碍胃,耗伤正气.  相似文献   
62.
王强 《中医杂志》2011,52(3):258-259
叶天士创"久病入络"之说,源于其对温邪易伤血络的认识。其实并非凡久病皆入络,而且然病亦可入络。血与络是统一整体,病邪伤血即可伤络,无论病之元初,血热还是血瘀,治络先治血,血和络自通。营行脉内应是气血同络,卫行脉外但不另外有络;"气络"乃是伪概念,气可行于经络内外,没有与血络并行的"气络管网"。  相似文献   
63.
肾小球新月体病变是紫癜性肾炎(HSPN)重要的病理表现之一,随着HSPN发病率的升高,减少或延缓肾损伤的发生已成为防治HSPN的共识."久病入络"理念来自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强调了病久入络,由气至血的传变规律,阐明了络脉损伤、络脉瘀阻等病理变化.HSPN属于"络病"范畴,病变部位在于肾络(肾小球毛细血管),肾络纤细...  相似文献   
64.
《内经》、《难经》中提出络脉的概念及相关内容,可作为络脉理论的奠基之作。至汉代《伤寒杂病论》问世,络脉理论应用于,临床,络病证治初见端倪。其后至明清以前,众多医家对络病理论及临床做出了一定贡献,使其得以持续发展。明清时期,以喻昌、叶天士为代表的医家,使络病学说的发展达到一个高峰,承前人之所成,启后世之法门。现代医零将络病学说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络病学说增添了现代化气息,为其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65.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因其慢性、复发性的特点成为临床难治性疾病。“通法”在中医治法中占据重要地位,内涵丰富,包罗万象,运用“通法”论治络病,为临床医家治疗多种疑难杂病提供了新的治疗角度和治疗思路,在皮肤科以络病理论为基础的“通络法”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慢性顽固性皮肤病的治疗。文中对络脉的形象、生理、病理特点进行了简要剖析,从病位、病理因素、病机发展角度系统阐述了银屑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络脉病变机制,包括皮肤与络脉的关系、银屑病与络病的共同病理因素、久病入络的疾病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通络法治疗银屑病的理论依据进行具体探讨和介绍,总结概括为驱除病邪、引药达所、维护气血3种治疗目的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及其理论指导基础。以期为研究银屑病病因病机、指导临床治疗、完善用药结构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66.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属于中医学“哮病”和“喘证”范畴,是儿科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儿童哮喘病因复杂,病机多为本虚标实,且与络病关系密切。当各种外感和内伤因素损及小儿时,若不及时清除,久病必虚,肺络失养、痰瘀互结。其中,痰瘀既是病理产物,也是导致儿童哮喘发病及病程迁延、反复难愈的重要病理因素。本病的治疗不限于调整肺、脾、肾三脏功能,久病入络-虚-痰-瘀致病理论正逐渐纳入儿童哮喘的辨治中。现从“久病入络”理论探讨虚、痰、瘀与儿童哮喘的关系,以期为儿童哮喘的中医药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7.
久病入络”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由叶天士首次系统阐述。叶天士指出,疾病若发展至慢性阶段,病邪则深入络脉。结节性痒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剧痒和结节性损害为主要表现。基于“久病入络”理论分析,本病核心病机可认为是气血凝滞络脉,不通则痒、滞久成结,由风湿热邪侵袭、气滞血瘀、气血亏虚所致。遵“络以通为用”之旨,临证以活血通络为基本治法,并根据不同病机予以疏风清热、除湿通络,行气活血、通络止痒,益气养血、息风通络等相应治法,且应用时需相互配合,方能使络脉气血通畅,结消痒止。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68.
浅谈络病证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姚传龙 《辽宁中医杂志》1996,23(12):565-567
通过研究历代文献,结合临床实践,较系统地论述络脉的生理、病理特点及临床表现。认为络脉痹阻不通是发生络病的基本矛盾。治疗上应当灵活运用“辛味通络法”,而不应局限于活血化瘀,着重阐述了辛温通络法、辛润通络法、补气通络法和虫蚁通络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69.
“久病入络”患者舌象(舌底)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宗佩  张伯礼 《天津中医》1992,(4):43-45,40
  相似文献   
70.
膜性肾病是慢性肾脏病常见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以水肿、蛋白尿、低蛋白血证为主要表现。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中医多辩证为脾肾亏虚。本文根据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久病入络"理论指导膜性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