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9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156篇
耳鼻咽喉   4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50篇
内科学   106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80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74篇
综合类   1168篇
预防医学   112篇
眼科学   728篇
药学   536篇
  2篇
中国医学   128篇
肿瘤学   25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200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217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232篇
  2006年   192篇
  2005年   263篇
  2004年   218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176篇
  2001年   174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非穿透性小梁切除(non-penetrating trabecular surgery,NPTS)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16例(25眼)青光眼患者施行NPTS联合MMC的方法和手术效果.结果:最终随访时1例视力下降,24眼有功能性滤过泡,平均眼压为(16.13±8.25)mmHg,明显低于术前平均眼压(28.24±6.26)mmHg.结论:NPTS联合MMC能有效降低眼压,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比较羊膜移植与丝裂霉素C术中术后应用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对48例50眼胬肉分别行显微切除联合羊膜移植(28例30眼)、联合术中与术后使用丝裂霉素C(20例20眼),术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症状、眼表情况和复发情况,随访6~12个月,平均8.5个月。结果羊膜移植组术后临床症状较丝裂霉素组轻,眼表修复速度较丝裂霉素组快。随访1年,羊膜移植组有1眼复发(3%),丝裂霉素组1眼复发(5%)。结论显微切除翼状胬肉联合丝裂霉素C术中术后应用和显微切除翼状胬肉联合羊膜移植均能明显降低胬肉复发率。但综合比较,前者相对较安全,术后角膜修复较快,患者痛苦较少。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联合抗代谢药物在预防兔后发性白内障(PCO)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在兔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后,实验组右眼晶状体囊袋内注入含有02mg/ml丝裂霉素及12.5mg/ml 5-氟尿嘧啶的甲基纤维素,左眼晶状体囊袋内仪注入甲基纤维素设置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右眼晶状体囊袋内注入含有0.2mg/ml丝裂霉素的甲基纤维素,左眼晶状体囊袋内注入含有12.5mg/ml 5-氟尿嘧啶的甲基纤维素。部分动物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手术后对动物进行1~12个月临床观察,对不同阶段进行晶状体囊膜组织和人工晶体病理学检查、晶状体囊膜平片检查及人工晶体电镜扫描。结果 空白对照组在手术后2周出现后囊膜混浊,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PCO明显加重;对照组在术后1个月发生不同程度PCO,而实验组观察12个月,未见PCO发生。结论 晶状体囊袋内联合抗肿瘤药物能有效杀伤晶状体上皮细胞(LEC)、晶状体赤道部生发区细胞,较单一抗肿瘤药物更可靠预防PCO的发生。晶状体囊袋内联合抗肿瘤药物可能为解决预防人类PCO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4.
丝裂霉素C防止LASEK术后角膜雾状混浊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抑制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疗效。方法108例216眼行LASEK术的近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MMC组56例112眼及对照组52例104眼。MMC组在激光切削完毕后用浸有0.02%MMC的棉片覆于角膜切削区1-1.5min;对照组采用常规LASEK手术。术后早期观察眼部刺激症状及角膜上皮愈合情况;1、3、6、12个月复查视力、屈光度、角膜Haze及角膜地形图。结果两组上皮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12个月,MMC组Haz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未出现2级及2级以上的Haze;术后1年两组达最佳矫正视力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MC组中高于及低于最佳矫正视力1行的眼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C组术后1个月与1年的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SEK术中应用低浓度MMC能有效抑制LASEK术后角膜Haze的产生,防止屈光状态回退,有助于视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5.
我院自1999年6月-2005年6月对收治63例膀胱癌患者在实施手术治疗的同时,进行膀胱粘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溶液预防肿瘤的复发,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6.
丝裂霉素在慢性泪囊炎鼻内镜下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泪囊炎泪囊鼻腔吻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病人分为2组,每组均21例,21只眼。2组手术方式相同,丝裂霉素组术中应用0.2g·L-1丝裂霉素棉片置吻合口处10min,术后随访6mo。观察2组手术疗效,用鼻内镜检查吻合口愈合状况。结果:治疗组治愈20只眼,好转1只眼;对照组治愈10只眼,8只眼好转,3只眼无效,2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未发现有鼻黏膜坏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丝裂霉素可作为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措施,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7.
低剂量丝裂霉素对癌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丙俭  贺放学 《医药导报》2005,24(3):0201-0202
目的探讨低剂量丝裂霉素(MMC)对癌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癌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放射治疗(放疗)同时用低剂量MMC(0002 mg·kg 1)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中静脉注射,每周1次,直至放疗结束;对照组只接受放疗。观察两组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C3、C4)的变化。结果治疗组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含量明显提高(P<001或P<005);对照组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含量明显下降(P<001或P<005)。结论低剂量MMC可以改善放疗患者的免疫功能,减轻辐射对免疫功能的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护辐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MMC)预防浅表性膀胱癌等离子电切术(PKRBT)后复发的有效性。方法73例浅袁性膀胱癌病人行PKBRT后即MMC 40mg膀胱内灌注,常规MMC膀胱灌注12月。结果术后6月复发3例(4.1%),12月复发11例(15.1%),20月复发15例(20.5%)。结论MMC膀胱内灌注在PKRBT术后预防复发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9.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 inical effects of KTP laser and Mitocin-C(MMC) treatment for chronic dacryocystitis. METHODSChronic dacryocystitis in 49 eyes of 49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KTP laser irradiation.The nasolacrimal duct was examined by a cannu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制备具有肝靶向特性的丝裂霉素(mitomycinMMC)-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olybutylcyanoacrylate,PBCA)纳米粒(MMC-PBCA-NP),并优化制备工艺,使其具有一定的缓释药物特征。方法用乳化聚合法合成MMC-PBCA-NP,用U7(76)表安排实验进行均匀设计,优化工艺条件。纳米粒径及其分布用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试,用透射电镜(TEM)观察纳米粒形态,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波长365nm处测定纳米粒中MMC含量。结果TEM镜下,纳米粒呈圆形,无粘连,粒度分析仪测定平均粒径为79.89nm,跨距(span)为1.60,纳米制剂的载药量与包封率分别为6.58%与79.03%,远高于国外同类研究的报道,稳定性实验表明,于室温避光条件下,样品储存3个月,载药量与粒径无明显变化。体外累积释药实验表明,前12h释药达22.58%,稍有突释效应,随后基本呈线性关系,缓释达96h。结论该纳米制剂具有较好物理性能与体外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