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35篇
  免费   1374篇
  国内免费   642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01篇
妇产科学   91篇
基础医学   621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6456篇
内科学   1600篇
皮肤病学   114篇
神经病学   344篇
特种医学   133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篇
外科学   3278篇
综合类   9097篇
预防医学   2019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4018篇
  62篇
中国医学   3532篇
肿瘤学   139篇
  2024年   232篇
  2023年   772篇
  2022年   750篇
  2021年   1037篇
  2020年   1055篇
  2019年   927篇
  2018年   403篇
  2017年   856篇
  2016年   822篇
  2015年   942篇
  2014年   1870篇
  2013年   1646篇
  2012年   2139篇
  2011年   2271篇
  2010年   1949篇
  2009年   1842篇
  2008年   2063篇
  2007年   1845篇
  2006年   1503篇
  2005年   1558篇
  2004年   1146篇
  2003年   1056篇
  2002年   765篇
  2001年   689篇
  2000年   502篇
  1999年   387篇
  1998年   358篇
  1997年   306篇
  1996年   274篇
  1995年   227篇
  1994年   179篇
  1993年   96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74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58年   5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91.
目的 提高对青年及中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的认识.方法 对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下肢静脉造影诊断明确的47例45岁以下(青年组)和143例45岁以上(中老年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对其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青年组及中老年组LEDVT患者在是否为住院过程中发生及发生LEDVT的肢体位置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及LEDVT的肢体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青年组患者,妊娠/产后、口服避孕药/雌激素治疗及吸毒史是发生LEDVT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而对于中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病、恶性肿瘤、手术及制动(外伤/骨折)是发生LEDVT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青年和中老年LEDVT患者在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血塞通联合利伐沙班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血塞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利伐沙班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生率、DVT早期诊断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情况。结果观察组DVT的发生率为8.0%,明显低于观察组44.0%的DVT发生率,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DVT早期诊断指标D-dimer、同型半胱氨酸和CRP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方面,观察组治疗后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和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联合利伐沙班是预防下肢骨折术后DVT发生的有效方案,可以明显降低DVT发生率,显著降低DVT的早期诊断指标,并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分析老年下肢动脉闭塞患者动脉造影(DSA)的临床及病变特征,并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hs-CRP检测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地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老年科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41例老年下肢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点、血压水平、性别差异、DSA的病变特点、hs-CRP水平及其与DSA造影结果的相关性。结果下肢动脉造影提示老年患者多存在多支、弥漫性病变,侧支循环形成差,症状较重,多以保守治疗为主。老年男性患者血压水平无明显升高,老年女性患者的收缩压水平高于男性患者,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CRP明显增高,但无明显性别差异,也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无关(P〈0.05)。结论DSA检测显示老年下肢动脉闭塞的患者病变有其独特性,血压升高水平有性别差异,hs-CRP在多数患者中有升高,但是无性别差异,也不能完全评估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观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LEAD)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并探讨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关系。方法依据对117例 AIS患者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分组, LEAD 患者41例(LEAD 组)和非 LEAD 患者76例(非 LEAD 组),并对两组患者复发情况进行90 d随访。多因素 Log 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 LEAD发生的相关因素,Kaplan M eier法分析缺血性卒中的复发情况。结果 LEAD组吸烟率显著高于非 LEAD组( P =0.018);尿酸水平显著高于非 LEAD 组( P=0.019);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非 LEAD组( P <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水平显著低于非 LEAD 组( P =0.002)。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同型半胱氨酸与 LEAD密切相关( P <0.001,OR =1.272)。 LEAD组90 d内缺血性卒中复发率显著高于非 LEAD组(P=0.015),复发时间早于非 LEAD组( P =0.017)。结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LEAD 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密切相关,LEAD 与缺血性卒中复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5例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给予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方法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 Ashw orth量表较治疗前评分降低,Fugl Meyer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但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P <0.01)。结论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996.
陈沛东  章秋  李安洋 《安徽医学》2020,41(4):406-408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对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生及其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60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糖尿病足将患者分为糖尿病足组和非糖尿病足组,各30例,比较两组下肢动脉血管超声检查结果的差异。根据预后结果将糖尿病足患者分为愈合、好转及无效3组,比较不同预后结局患者间下肢动脉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及Wagner分级的差异。结果 糖尿病足组下肢血管狭窄检出率高于非糖尿病足组(P<0.05),足背动脉内径低于非糖尿病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Wagner分级糖尿病足患者间足背动脉内径及下肢血管最大狭窄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预后糖尿病足患者间,足背动脉内径、下肢血管狭窄率和Wagner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对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生及其预后的预测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理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仅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预防的关键是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空气压力泵在预防脑卒中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中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12月期间来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行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系统治疗。结果观察组发生率为2.5%(1/40),明显低于对照组27.5(11/4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系统治疗能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理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仅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预防的关键是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研究腰-硬联合麻醉用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该次纳入2018年7月—2019年6月期间在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展开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进行全身麻醉,观察组40例予以腰-硬联合麻醉。将两组的手术及麻醉情况、疼痛评分、血糖水平、麻醉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术后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而术后各个时间点的疼痛评分、血糖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应用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良好,有助于缓解术后疼痛感以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