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87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摘要:目的 评价定量超声检测技术在了解学龄期儿童骨营养状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10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童保健科采用定量超声仪对1750名学龄期儿童进行左侧胫骨声波速度(SOS)测量,同时评价体格发育指标及性成熟程度,分析SOS值与年龄、性别、体格发育指标、性成熟程度的关系。结果 研究对象营养状况较好,其中7~9岁男童肥胖的检出率较高。SOS值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但男、女儿童出现SOS值快速增长的年龄阶段不一样。随着性发育水平的提高,男、女儿童SOS值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体重、身高与SOS值成显著正相关(P < 0.05);10~12岁女性肥胖儿童的SOS值明显高于研究对象中同年龄的非肥胖儿童(P < 0.05);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身高是影响学龄期儿童SOS值的重要因素(P < 0.05)。结论 定量超声检测能用于反映骨营养状态。这一技术在监测学龄期儿童骨骼发育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骨营养状态的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52.
小学优秀生心理行为问题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中优秀生的心理行为问题特征。方法:向优秀生家长发放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收回后对有效量表进行分析。结果:优秀生中不同年龄存在不同的心理行为问题。结论:即使优秀生也存在不同的心理行为问题,教师、家长应重视对他们心理行为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53.
目的 评价清降片治疗7~14岁学龄儿童肺胃蕴热证咽喉肿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非劣效性检验的方法。选取7~14岁学龄儿童肺胃蕴热证240例,按1:1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给予清降片和小儿咽扁颗粒,疗程为5 d。结果 PP分析中,中医病证疗效的愈显率(即总有效率)对照组为79.63%,治疗组为81.82%,疾病疗效的愈显率对照组为77.78%,治疗组为77.27%。采用按中心分层的CMHX2法统计,两组在各访视点的中医病证疗效、疾病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PP分析、ITT分析的结论一致。同时对于中医病证疗效的非劣效性检验结果显示,清降片组愈显率不低于小儿咽扁颗粒组(P< 0.05),且PP分析、ITT分析的结论一致。结论 清降片在治疗儿童肺胃蕴热证咽喉肿痛方面不仅适用于1~6岁儿童,同样适用于7~14岁学龄儿童;且具有较好的疗效性和安全性,其疗效不劣于对照药小儿咽扁颗粒。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重庆市万州区儿童口腔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该区6 799例学龄儿童家长进行儿童口腔健康问卷调查,对影响口腔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家长学历水平、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不同态度及知识水平,家庭收入水平在儿童每日刷牙次数、方法、口腔检查频率、就医行为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长对儿童的口腔健康态度、学历水平、经济收入水平对学龄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方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5.
王礼文 《上海医药》2013,(22):47-49
目的:探索学龄期儿童口腔健康教育防治龋病的效果。方法:将257名小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28人接受口腔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129人仅给予口腔卫生宣传。结果:干预后,儿童及其家长口腔卫生认知明显提高,实验组龋病患病率为43.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9.07%;实验组龋齿充填率(60.87%)也较对照组(50.73%)高。结论:口腔健康教育可以全面降低学龄儿童龋病患病率,改善学龄儿童口腔保健行为。  相似文献   
56.
目的:了解石河子市学龄儿童的睡眠障碍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5年12月在石河子市各小学随机抽取1—6年级学龄儿童993名,由专人负责对其家长进行儿童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与睡眠健康问卷调查。结果:学龄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为52.3%,其中睡眠不安、肢体有抽动者占36.5%,睡眠时磨牙4.2%,夜间频繁惊醒2.5%,梦呓2.4%,睡眠时频繁打鼾1.5%,遗尿1.3%,梦游1.3%,夜间憋气或呼吸困难0.7%,呼吸暂停0.2%,影响睡眠障碍发生的因素主要有常患感冒、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卧房内有电视、与父母同睡、家族中有人有睡眠障碍及有学习困难史等。结论:石河子市学龄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高,引起睡眠障碍的因素较多,应引起社会和家长的重视。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elicdbacter pylori, H.P ylori)感染与学龄儿童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003年2月-2008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门诊学龄儿童以因慢性腹痛而行胃镜检查及H.Pylori检测的120例患儿为观察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分为H.Pylofi阳性慢性胃炎组、H.Pylori阴性慢性胃炎组及H.Pylori阳性胃部镜下无损害组三组。所有病例均检测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总铁结合力(TBC)等IDA指标。比较三组之间的IDA指标和IDA伴发率。结果三组病例IDA指标两两比较显示,Hp阴性慢性胃炎组分别和Hp阳性慢性胃炎组、Hp阳性胃部镜下无损害组的IDA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而Hp阳性慢性胃炎组与Hp阳性胃部镜下无损害组之间的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慢性胃炎的IDA伴发率均明显低于Hp阳性慢性胃炎组和阳性胃部镜下无损害组(P〈0.05),Hp阳性慢性胃炎组与Hp阳性胃部镜下无损害组之间的IDA伴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loft感染与学龄儿童IDA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H.Pylori感染与IDA的相关性较慢性胃炎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58.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   总被引:160,自引:9,他引:151  
目的 分析中国不同群体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期间超重、肥胖流行动态。方法 资料来自1985、1991、1995和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7~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共计98万余人,分大城市、中小城市、富裕乡村、中下水平乡村4个群体,统一使用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新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体重指数筛查分类标准,筛查超重、肥胖,分析不同群体在不同年代的检出率。结果 1985年,中国即使大城市男女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也仅为0.2%和0.1%,超重率1%~2%,无实质性肥胖流行。90年代开始超重率大幅上升,增幅城市高于乡村,男生高于女生。北京等发达大城市男性7~9岁、10~12岁和女性7~9岁年龄组肥胖率分别为4.7%、3.8%和3.2%,肥胖高发人群初步形成。学生人群中营养不良和超重增加趋势并存,两极分化明显。1995年前后,城乡均出现超重检出率大幅增长.发达大城市男女超重率分别比10年前增长3倍和2倍;肥胖检出率男性6%~8%,女性4%~6%。2000年前后,大城市进入肥胖全面增长期,北京等发达大城市男性7~9岁、10~12岁和女性7~9岁、10~12岁年龄组超重 肥胖检出率分别达到254%、25.5%和17.0%、14.3%,男性小学生肥胖率分别为12.9%和9.1%,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他群体超重率都增长迅猛,但肥胖率还较低,中小城市为4.8%(男)和2.6%(女),富裕乡村为1.2%(男)和0.9%(女),经济中下水平乡村为0.9%(男)和1.2%(女)。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总体上处于肥胖流行早期,但增势迅猛。提出加强监测、营养教育、科学膳食、有氧锻炼、培养健康饮食行为等肥胖综合防治策略,并针对大城市、中小城市和乡村人群不同特点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以达到早期预防超重发生、控制超重向肥胖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59.
In this study, dynamics of group-as-a-whole (GAW) moments within children's group therapy were investigated. The children's groups, called Play Activity Groups (PAGs), were a part of the elective activities within an afterschool program. This study included the participation of 17 children and six facilitators from five school age groups. Kinetic drawings from the children, process notes from the facilitator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from both children and facilitators were analyzed as indirect, retrospec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sequence of events in GAW was related to the ability of the group, and particularly of the adult members, to sustain the role of other, and to withstand the destructive forces of GAW activity. If this task was accomplished, a sense of play, fluidity, and safety were noted by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 The study was exploratory, and has limited generalizability. The need for research with different groups and methods is presented.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rapists' techniqu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60.
In an epidemiological longitudinal study, 356 out of 399 8-yr old children were re-examined at age 13. Prevalence rates for psychiatric disorders of about 16% remained constant during adolescence. The course of emotional disorders proved very promising, while that of conduct disorders was extremely unfavorable. Remission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was also influenced by an improved psychosocial environment within the family. Development of disorders in initially healthy children was related to prior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stressful life events. More effective approaches in the treatment of conduct disorders as well as early detection of detrimental familial conditions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 are called f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