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141篇
  免费   6002篇
  国内免费   2631篇
耳鼻咽喉   226篇
儿科学   1649篇
妇产科学   552篇
基础医学   5599篇
口腔科学   659篇
临床医学   8389篇
内科学   18897篇
皮肤病学   486篇
神经病学   2036篇
特种医学   292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7篇
外科学   6135篇
综合类   13941篇
现状与发展   9篇
预防医学   2553篇
眼科学   1298篇
药学   6829篇
  53篇
中国医学   3392篇
肿瘤学   2125篇
  2024年   161篇
  2023年   1085篇
  2022年   1562篇
  2021年   2866篇
  2020年   2874篇
  2019年   2541篇
  2018年   2476篇
  2017年   2593篇
  2016年   2741篇
  2015年   2743篇
  2014年   4809篇
  2013年   5318篇
  2012年   4320篇
  2011年   4552篇
  2010年   3830篇
  2009年   3493篇
  2008年   3454篇
  2007年   3472篇
  2006年   3246篇
  2005年   2906篇
  2004年   2372篇
  2003年   2048篇
  2002年   1744篇
  2001年   1458篇
  2000年   1223篇
  1999年   1002篇
  1998年   817篇
  1997年   774篇
  1996年   718篇
  1995年   625篇
  1994年   527篇
  1993年   414篇
  1992年   406篇
  1991年   355篇
  1990年   293篇
  1989年   236篇
  1988年   227篇
  1987年   209篇
  1986年   182篇
  1985年   224篇
  1984年   178篇
  1983年   100篇
  1982年   108篇
  1981年   124篇
  1980年   84篇
  1979年   70篇
  1978年   56篇
  1977年   44篇
  1976年   36篇
  1975年   2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前列腺素E1(PGE1)、吸入一氧化氮 (NO)及二者小剂量联合应用对室间隔缺损 (VSD)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 2 4例VSD并肺动脉高压的病人随机分为 3组 ,观察静脉注射PGE16 0ng/ (kg·min)、吸入NO 2 0ppm及静脉注射PGE130ng/ (kg·min)联合吸入NO 10 ppm对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氧饱合度的影响。结果 :静脉注射PGE16 0ng/ (kg·min)使肺动脉平均压 (MPAP)明显下降 ,体动脉平均压 (MSAP)亦有所下降 ,心指数 (CI)明显增加。吸入NO 2 0 ppm组MPAP明显下降而MSAP无明显变化 ,CI有所升高 ,但差别不显著。静脉注射PGE130ng/ (kg·min)同时吸入NO 10 ppm组MPAP明显下降 ,但不显著 ,CI明显升高。 3组血氧饱合度均明显升高。结论 :联合应用小剂量PGE1和NO不仅能有效降低MPAP ,又能适当轻度降低MSAP ,改善心功能 ,减轻了NO的毒副作用 ,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2.
We propose a haphazard branching theory to support the concept of bronchopulmonary malinosculations, and we apply this theory to classify congenital bronchopulmonary vascular malformation (BPVM) based on the anatomical results we have found. Between January 1990 and December 1997, a total of 22 pediatric patients (10 male and 12 female), aged 2 days to 14 years (median, 19.6 months), with congenital BPVM were enrolled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Study modalities include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plain chest films (n = 22) plus at least two of the following: echocardiography (n = 13), barium esophagraphy (n = 2), bronchoscopy (n = 4), contrast bronchography (n = 8), high-resolution direct coronal CT (n = 1) and electron beam or ultrafast CT (n = 1) of the chest, MRI (n = 10), MRA (n = 1), contrast cineangiocardiography (n = 9), surgery (n = 11), or autopsy (n = 2). The salient clinical features were recurrent lung infections in 14 patients,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in 13, associated cardiovascular malformations in 8, dextroversion in 7,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in 7, dextrocardia in 4, and complex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in 4. There were abnormal openings (malinosculations) of the pulmonary airway in 20 patients: to an artery in 12, to a vein in 8, and to the lung parenchyma in 9. These 22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BPVM can be classified into bronchial malinosculation (10 cases), arterial malinosculation (2 cases), and bronchoarterial malinosculation (10 cases). Congenital BPVM can be classified in terms of bronchopulmonary malinosculation based upon a haphazard branching theory, in which abnormal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wo independent systems (primitive foregut system and aortic-pulmonary arch system) occurred coincidentally rather than causally.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评价变应性哮喘患儿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S-ECP)水平改变及其意义。方法:测定25例哮喘发作期患儿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12周前后,及20例未予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的哮喘缓解期患儿S-ECP水平,并对发作期患儿S-ECP水平变化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B-EOS)、肺功能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一秒用力呼气量比用力肺活量(FEV1/FVC)及症状评分的关系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哮喘发作组治疗后S-EC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与对照组(健康儿童10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哮喘缓解组S-ECP水平明显高于发作组治疗后,但明显低于发作组治疗前。哮喘发作组治疗前S-ECP水平变化与B-EOS无相关性,与FEV1、FEV1/FVC呈负相关,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结论:监测S-ECP水平可作为评价哮喘气道炎症程度、病情预后和指导抗炎治疗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4.
应用微血管铸型扫描电镜技术研究8例成人肾脏的肾小球微血管构筑,结果发现:1.输入小动脉在肾小球血管极处分为2~5支小球内小叶微动脉。输入小动脉血管铸型的直径为126.35±20.5μm。2.肾小球是由小球内小叶微动脉、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网小叶间交通支和毛细血管输出根所构成的近似于球状体,小球内每个毛细血管网小叶均是一个独立的机能解剖学单位;3.299个肾小球均有一支输出小动脉,只有一个肾小球有两支输出小动脉。输出小动脉的血管铸型直径为91.35±11.7μm。4.输出小动脉起始处具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装置,此结构在调控肾小球内的微循环血流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周围血管损伤自全大隐静脉移植治疗的方法。适应证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周围血管损伤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治疗的临床资料,并阐述了术中注意事项,提出最佳手术时机及预后情况。结果:22例均采用自体大隐静脉移植,痊愈19例(86.4%)。截肢3例(13.6%),22例患者无死亡,随访2-9年,20例肢体功能恢复满意,2例移植段狭窄,但肢体功能良好。结论: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是治疗周围血管损伤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血管吻合的时间应在24h以内,最佳为8h以内。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具有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肺心病患者 2 1例、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 2 3例和 2 4例正常人血清 b FGF水平进行检测 ,以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测定肺心病和 COPD患者的平均肺动脉压 (m PAP)。结果 肺心病组 m PAP水平 (33.33± 7.0 3m m Hg)明显高于 COPD组 (13.13± 2 .34mm Hg) ,P<0 .0 0 1;肺心病组血清 b FGF水平 (6 9.84± 16 .2 9pg/m l)明显高于 COPD组 (43.94± 7.5 7pg/ml)和正常对照组(44 .6 4± 6 .31pg/m l) ,P<0 .0 0 1;肺心病血清 b FGF水平与 m PAP之间呈明显正相关 ,r=0 .730 ,P<0 .0 0 1。结论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清 b FGF水平明显升高 ,可能与其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7.
儿童髓母细胞瘤中VEGFR-2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在儿童髓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84例获随访的儿童髓母细胞瘤中的VEGFR-2表达,按术后生存期3,5,10年分为A,B,C三组,使用Cox回归统计分析。结果:84例儿童髓母细胞瘤中,VEGFR-2阳性表达74例(88.09%),A,B,C三组间VEGFR-2阳性表达分别为100%,88.89%,55.33%(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VEGFR-2是影响生存时间的一个独立的预后因子,它与预后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VEGFR-2表达水平可作为儿童髓母细胞瘤的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8.
烹调油烟致大小鼠肺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烹调油烟(cooking oil fumes,COF)的动物致癌性。[方法]采用动式染毒法给Balb/c小鼠(雌雄各半)吸入COF浓度为9.09、20.65、38.85mg/m^3,染毒1次/1~2d,30min/次,共150次,计8个月;SD大鼠(雌雄各半)吸入COF浓度为6、88、15.06、35.33mg/m^3,染毒1次/2d,30min/次,共191次,计12.5个月。分别制备COF慢性中毒动物模型;两实验均设空白对照组,吸入与实验组相同温度的清洁空气。[结果]COF诱发Balb/c小鼠实验组肺癌总发生率为18、95%(29/153),低、中、高浓度组肺癌发生率分别为15.09%、20、00%和22.00%,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但低、中、高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OF诱发SD大鼠肺癌总发生率为9、10%(9/99),低、中、高浓度组肺癌发生率分别为6.45%、8.57%、12.12%,高浓度组肺癌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各性别组间肺癌发生率的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COF可以诱导Balb/c小鼠和SD大鼠肺癌,诱发的肺癌主要为肺腺癌(小鼠28/29,大鼠7/9),余为小细胞肺癌。  相似文献   
109.
住院脑血管病人主要照顾者负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住院脑血管病人主要照顾负荷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问卷方式对1997年~2000年60名符合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结果脑血管病人的主要照顾中60%为配偶,且年龄较大,知识水平偏低,使其身体、心理、社交方面的负荷增大。同时发现雇用身体及心理压力明显低于家属,但两社交负荷无差异。结论临床护理人员应给予住院病人主要照顾一定的协助及指导,减轻家属的压力,使主要照顾能有效地承担起照顾责任。  相似文献   
110.
左心室巨大室壁瘤不同左心室成形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左心室巨大室壁瘤的左心室成形方法,对改进的左心室心内膜环缩技术和传统的线性缝合技术进行近、远期疗效对比。方法自1992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148例左心室巨大室壁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按照手术中左心室成形方法不同分为两组,传统术式组:89例,采用传统的线性缝合成形技术;改良术式组:59例,采用改良的心内膜环缩成形技术,旷置梗死的心肌组织,再缝合环缩后的切口。采用多次信访、电话随访和门诊复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两组患者术后的近、远期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手术死亡5例(3.4%),其中传统术式组4例,改良术式组1例(P=0.320)。术后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血量和心室颤动。随访134例(93.7%),随访时间51.4±27.0月。远期死亡21例,术后早期心功能Ⅲ级以上是影响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0.000)。改良术式组5年和8年生存率明显优于传统术式组(91.6%vs.76.3%,P=0.040;91.6%vs.61.4%,P=0.000)。两组心功能分级(NYHA)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早期和随访期间较术前改善和升高(P<0.05),改良术式组改善更明显。两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术后早期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P=0.000),但随访30个月时有重新增大的趋势(P=0.046)。传统术式组随访30个月时LVEDD扩大比率明显高于改良术式组(38.8%vs.16.7%,P=0.030)。结论左心室巨大室壁瘤的手术近、远期疗效满意,保持适当的左心室形态和容积是手术的关键。心内膜环缩法进行左心室成形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段,其远期结果优于线性缝合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