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0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50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6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45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98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473篇
  1篇
中国医学   522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7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5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鬼针草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柱色谱并结合HPLC分离纯化,通过理化鉴定和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从鬼针草的醋酸乙酯部位得到水杨酸(I)、9,12,13-三羟基-10,15-十八碳二烯酸(Ⅱ)9,12,13-三羟基-10-十八烯酸(Ⅲ)、苄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Ⅳ)、苯乙基-O-β-D-吡哺葡萄糖苷(V)、(Z)-3-己烯基-O-β-吡喃葡萄糖苷(Ⅵ)、丁香酚苷(Ⅶ)、3-甲基-2-(2-戊烯基)-4-O-β-D-吡喃葡萄糖基-△^2-环戊烯酮(Ⅶ)。结论 以上8个化合物中除水杨酸外,其余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鬼针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2.
小叶丁香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对小叶丁香Syringa pubescen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首次从小叶丁香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4个化合物,并鉴定为橄榄苦苷(oleuropein,I),10-羟基橄榄苦苷(10-hydroxyoleuropein,Ⅱ),oleoside-11-methyl ester,Ⅲ及2-(3,4-二羟基苯基)乙醇[2-(3,4-dihydroxyphenyl)ethanol,Ⅳ]。结论 4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得的裂环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23.
生地黄中环烯醚萜苷类的纯化分离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程远  张浩  张承平  孟莉 《医药导报》2003,22(10):707-709
目的:寻找有效纯化分离生地黄中环烯醚萜苷类的方法.方法:生地黄水提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梓醇为其环烯醚萜苷类的测定指标,比较101 果汁澄清剂和科阳1+1天然澄清剂的纯化效果,以及乙醇和非极性大孔吸附树脂的分离效果.结果:生地黄水提物以科阳1+1天然澄清剂纯化,用非极性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可使其中的环烯醚萜苷类有效分离出来.结论:在工业生产中可用科阳1+1天然澄清剂与非极性大孔吸附树脂联合应用来纯化分离生地黄中的环烯醚萜苷类.  相似文献   
24.
目的 研究石胆草(Corallodiscus flabell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3个新的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经光谱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为:3,4-二羟基苯乙醇-8-O-[β-D-芹糖基(1→3)]-β-D-葡糖苷(I),3,4-二羟基苯乙醇-8-O-[4-O-咖啡酰基-β-D-芹糖基(1→3)-β-D-葡糖基(1→6)]-β-D-葡糖苷(II),3,4-二羟基苯乙醇-8-O-[β-D-芹糖基(1→3)-β-D-葡糖基(1→6)]-β-D-葡糖苷(III)。结论I,II和III均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25.
目的 研究石胆草(Corallodiscus flabell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3,4-二羟基苯乙醇-8-O-[β-D-芹糖基(1→2)]-β-D-葡糖苷(I),3,4-二羟基苯乙醇-8-O-[(5-O-香草酰基)-β-D-芹糖基(1→2)]-β-D-葡糖苷(II),香草酸(III),丁香酸(IV),阿魏酸(V)。结论 I和II为新化合物,III,IV和V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6.
扬子毛茛中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扬子毛茛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方法和色谱材料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用各种现代光谱方法并结合文献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结果从扬子毛茛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到十三个化合物,其中五个为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命名为芹菜素-4'-O-α-L-鼠李糖苷(1),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4'-O-α-L-鼠李糖苷(2),芹菜素-8-C-α-L-阿拉伯糖苷(3),芹菜素-8-C-β-D-半乳糖苷(4),小麦黄素-7-O-β-D-葡萄糖苷(5);其余八个分别为小麦黄素(6),木犀草素(7),东莨菪内酯(8),秦皮乙素(9),滨蒿内酯(10),阿魏酸(11),原儿茶酸(12)和小毛茛内酯(13).此外还对这些化合物的体外抗癌活性进行了初步的测试.结论化合物1-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到,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到,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2和3首次报道了其碳谱数据.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对BEL-7407及A549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43及77μg·mL-1,化合物8和10对KB细胞的IC50分别为78和44μg·mL-1,对HL-60细胞的IC50均为85μg·mL-1.化合物7对所测试的四种肿瘤细胞株均显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其对KB,BEL-7407,A549及HL-60细胞的IC50分别为51,55,44和10μg·mL-1.  相似文献   
27.
肉苁蓉药材与盐生肉苁蓉培养细胞的主要成分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琳  郭志刚  刘瑞芝  孙素琴 《中草药》2004,35(7):814-817
目的研究肉苁蓉药材与盐生肉苁蓉培养细胞的苯乙醇苷类成分差异。方法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HPLC技术进行成分对比分析。结果FTIR的分析结果表明,盐生肉苁蓉培养细胞的红外指纹谱图与肉苁蓉药材具有一定相似性;HPLC的分析结果表明,盐生肉苁蓉细胞中所含的主要成分和肉苁蓉药材相似,只是含量有差异。结论从整体上看,盐生肉苁蓉培养细胞中所含成分种类较多,且大部分含量较高,其中洋丁香酚苷(类叶升麻苷)和松果菊苷的含量大幅度高于肉苁蓉药材。  相似文献   
28.
苁蓉总苷急性、亚急性及遗传毒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苁蓉总苷的毒性。方法按照《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中的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和30d喂养试验对苁蓉总苷的毒性进行研究。结果急性毒性试验为无毒;遗传毒性试验均为阴性;体重、食物利用率、血常规、血生化、脏器系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未见苁蓉总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9.
龙葵全草皂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龙葵Solanum nigrum全草的皂苷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反相ODS开放柱色谱及反相HPLC等手段分离化合物,运用波谱技术分析确定化学结构。结果龙葵全草60%乙醇提取物经D-101大孔树脂柱吸附,获得的60%乙醇洗脱部分再经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利用理化及波谱分析确定这些化合物结构分别为uttroside B(Ⅰ)、uttroside A(Ⅱ)、22α,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羟基-呋甾-Δ5-3β,26-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半乳糖苷(Ⅲ)、22α,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甲氧基-呋甾-Δ5-3β,26-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半乳糖苷(Ⅳ)、5α,22α,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羟基-呋甾-3β,26-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半乳糖苷(Ⅴ)、5α,22α,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甲氧基-呋甾-3β,26-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半乳糖苷(Ⅵ)、dumoside(Ⅶ)、5α,20S-3β,16β-二醇-孕甾-22-羧酸-(22,16)-内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半乳糖苷(Ⅷ)。结论化合物Ⅲ~Ⅷ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0.
苁蓉总苷对氢化可的松致肾阳虚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苁蓉总苷对氢化可的松所致肾阳虚模型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方法:连续灌胃给予苁蓉总苷30d,于实验的第11~18天灌胃氢化可的松(正常对照组除外)复制肾阳虚模型,观察记录小鼠的一般状态及死亡情况,使用跳台法观察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结果:(1)苁蓉总苷各剂量组少动、竖毛、少食、少饮、颤抖等阳虚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动物死亡数明显减少.(2)苁蓉总苷各剂量组在给予氢化可的松后,各动物的跳台潜伏期明显延长,5min内的错误次数明显减少.结论:苁蓉总苷能明显改善氢化可的松致阳虚小鼠的一般状况及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并能明显降低小鼠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