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7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70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4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10篇
内科学   230篇
皮肤病学   60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226篇
预防医学   153篇
眼科学   42篇
药学   575篇
中国医学   204篇
肿瘤学   5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This study: (i) investigated the in vitro cytotoxicity and mode of action of lurbinectedin (PM01183) and Zalypsis® (PM00104) compared with trabectedin in cell lines deficient in specific mechanisms of repair, (ii) evaluated their in vivo antitumor activity against a series of murine tumors and human xenografts. The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y, the DNA damage and the cell cycle perturbations induced by the three compounds on tumor lines were very similar. 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NER) deficient cells were approximately fourfold more resistant to trabectedin, lurbinectedin and Zalypsis®. Cells deficient in 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 (NHEJ), MRN complex and translesion synthesis (TLS) were slightly more sensitive to the three compounds (approximately fivefold) while cells deficient in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HR) were markedly more sensitive (150–200‐fold). All three compounds showed a good antitumor activity in several in vivo models. Lurbinectedin and trabectedin had a similar pattern of antitumor activity in murine tumors and in xenografts, whereas Zalypsis® appeared to have a distinct spectrum of activity. The fact that no relationship whatsoever was found between the in vitro cytotoxic potency and the in vivo antitumor activity, suggests that in addition to direct cytotoxic mechanisms other host‐mediated effects are involved in the in vivo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相似文献   
52.
53.
54.
目的对某院早产儿真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18例早产儿真菌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早产儿胎龄为27~36周,出生体重为1 050~3 100 g,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8例;均有广谱抗菌药物用药史,感染前均长时间静脉营养,10例机械通气,2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临床表现以呼吸暂停、抽搐、喂养困难、反应差等为主;出现症状时间为出生后3 h~52 d。13例(72.22%)早产儿血白细胞(WBC)计数异常,12例(66.67%)血小板(PLT)100×109/L,18例(100.00%)C反应蛋白(CRP)均增高,平均CRP浓度为(41.90±26.77)mg/L。感染病原菌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共17例(94.44%),其中包括近平滑假丝酵母菌7例,白假丝酵母菌5例,白假丝酵母菌生物变种4例,无名假丝酵母菌1例。用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治疗,15例治愈(83.33%),2例好转(11.11%),1例死亡(5.56%)。结论早产儿真菌败血症以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应严密观察具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临床症状,定期检测血常规及CRP等指标,及时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5.
目的研究1株柳珊瑚共附生真菌具有抑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及抑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活性追踪分离的方法,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HPLC等手段,对采自中国南海的柳珊瑚Echinogorgia rebekka中分离获得的共附生链格孢霉属真菌Alternaria sp.(WZL003)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利用NMR、MS等波谱方法,并与文献对照,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以海洋病原菌和污损菌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为对象研究化合物的抑菌作用机制。结果从该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获得1个对V.anguillarum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蒽醌类化合物macrosporin。结论初步的抑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该化合物能破坏鳗弧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导致细胞通透性增加,胞内大量内容物外泄,最终导致菌体死亡,从而起到抑菌作用。本研究首次报道了macrosporin对鳗弧菌的抑菌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6.
目的对凝结芽胞杆菌黑石礁新亚种LU-B02产生的抗白色念珠菌活性物质的作用靶位及抑菌谱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山梨醇保护形态变异法结合扫描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研究了活性物质的作用靶位,最小抑菌浓度(MIC)法比较了该菌发酵液对不同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该活性物质抑制白色念珠菌细胞壁中的主要组分——葡聚糖的合成从而造成其细胞壁残缺。该活性物质具有抗真菌专一性,对革兰氏阳性代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代表菌大肠杆菌等细菌均无抑制效果,而对人体病原真菌抑菌效果较为明显,尤其是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效果较好。MIC测定表明白色念珠菌对LU-B02活性物质高度敏感,相当于斯皮仁诺8~16μg,抑菌效价每毫升相当于3 500 U制霉菌素或洁尔阴活性的4倍。发酵液在酸性条件下加入0.2%冰片时,室温下存放6个月仍可保持良好的抗白色念珠菌活性。结论凝结芽孢杆菌黑石礁新亚种(Bacillus coagulans spp.heishijiaosis)产生的活性物质在控制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的真菌感染方面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7.
系统综述了海绵Axinella属的生物碱、三萜、甾体等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抗菌、神经保护等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为该属海绵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用资料。  相似文献   
58.
红茶菌发酵液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不同pH值下红茶菌发酵液及其蛋白提取液的抗菌作用,为探寻新的抗菌物质奠定基础. 方法 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不同pH值下红茶菌发酵液及不同量的蛋白提取液分别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作用. 结果 红茶菌发酵液在酸性条件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在碱性条件下均未表现出抑制作用;红茶菌蛋白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有抑菌活性,红茶菌发酵液及蛋白提取液对白色念珠菌无明显抑菌作用. 结论 红茶菌发酵液具有明显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生长的作用.红茶菌发酵产生的蛋白质类物质是红茶菌液中的抑菌活性成分之一,具有用作食品抑菌剂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及槐耳浸膏(HEF)对小鼠肝细粒棘球蚴病术后感染的抑制作用,了解增强宿主免疫功能对本病术后复发的影响。 方法 雌性昆明小鼠,腹腔注射人肝细粒棘球蚴囊液,3周后取外周血IgG抗体阳性鼠,分为药物治疗组(A、B、C组)和模型对照组(D组), 每组40只。A 组灌胃L-ABZ(75 mg/kg)、B组灌胃HEF(15 000 mg/kg)、C 组两药联用(阿75 mg/kg+槐15 000 mg/kg)。隔天1次,共 3 次。麻醉各组小鼠,打开腹腔,肝脏注射经PBS浸泡20 min的原头节(0.3 ml/只,约含原头节6 000个,下同),模拟开放式外膜内外囊完整摘除术术中外溢原头节再感染。缝合关闭腹腔,72 h后药物治疗组同法继续治疗1个月,D组灌服蒸馏水0.3 ml/只。E组(8只正常小鼠) 为空白对照。各组小鼠均于3个月后解剖。评价药物疗效(包括肝棘球蚴复发率、组织学观察、测定脾脏指数(SI)及IgG、IgE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8+ T淋巴细胞百分率)。另取上述外周血IgG抗体阳性鼠分为F、G、H和I 4组,每组约30只, 分别同上述A、B、C和D组同法灌胃治疗, 于肝脏分别注射经20% NaCl、75%乙醇、L-ABZ及PBS浸泡20 min的原头节, 观察其感染率。 结果 C组肝棘球蚴复发率为5.7%,低于A组(17.1%)和B组(24.2%);棘球蚴色泽发白呈结节状,生发层和角质层破坏严重。脾脏指数(A组为3.84±0.86、B组为3.95±1.01、C组为3.27±0.52)和IgE水平(A组为0.06±0.08、B组为0.07±0.08、C组为0.03±0.03)均明显低于D组(分别为5.46±0.52及0.20±0.02)(P<0.05),其中C组降低最为明显。CD8+水平,A组为16.61±3.89、B组为18.18±3.90、C组为15.38±2.63,均明显低于D组的32.90±4.71(P<0.05)。CD4+/CD8,A组为3.21±0.70、B组为3.05±0.66、C组为3.53±0.57,均明显高于D组的1.57±0.26(P<0.05)。C组CD8+降低、CD4+/CD8+升高最为明显。F、G和H组肝棘球蚴感染率分别为0、0及23.1%,与I 组(31.2%)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HEF可明显增强小鼠免疫功能,与L-ABZ联用可抑制棘球蚴生长,降低术后复发率。L-ABZ在术中对于原头节的杀灭作用不及20% NaCl和75%乙醇。  相似文献   
60.
目的 了解2015-2019年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率变化趋势、分布及耐药性特点。方法 提取2015-2019年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AECOPD患者临床真菌分离及药敏相关数据。结果 2015-2019年AECOPD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率为13.37%,且呈上升趋势,真菌感染率从2015年的10.88%上升至2019年的15.71%;共分离出6种真菌,以白色念珠菌(52.41%)、光滑念珠菌(25.13%)、热带念珠菌(12.30%)、曲霉菌(8.02%)为主;主要以真菌与细菌的混合感染存在(64.61%),其中以真菌与革兰阴性菌混合感染为主(70.43%)。氟康唑对各种念珠菌耐药率接近30%,对曲霉菌耐药率大于90%,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各种念珠菌和曲霉菌的耐药率较小。结论 真菌感染在AECOPD患者中呈明显增长趋势,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曲霉菌常见,且主要为与细菌混合感染存在,氟康唑对真菌耐药率较高,伏立康唑成为治疗真菌感染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