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3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50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1.
目的 评价含贝达喹啉联合利奈唑胺方案治疗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8年3月至2020年10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门诊及住院部确诊为MDR-TB的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贝达喹啉联合利奈唑胺的方案抗痨,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312.
目的 探讨肝胆外科肿瘤患者发生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为患者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应用利奈唑胺进行抗感染治疗的肿瘤患者,根据给予利奈唑胺后是否出现血小板减少,将患者分为血小板减少组和未发生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与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共纳入104例患者,其中接受外科手术患者84例,未接受外科手术患者20例。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24.0%。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利奈唑胺使用时长、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60岁(OR=7.093;P=0.017)、利奈唑胺使用时长≥12 d(OR=4.399;P=0.035)、基础血小板计数≤200×109/L(OR=8.470;P=0.004)、基础AST≥50 U/L(OR=15.465;P<0.001)、基础白细胞计数≥11×109/L(OR=11.436;P=0.001)是肿瘤患者发生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论 给肝胆外科肿瘤患者应用利奈唑胺时,医师需关注患者是否发生血小板减少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年老、长疗程、基础血小板低、基础肝功能差及基础白细胞计数高的患者。  相似文献   
313.
摘要:目的检测利奈唑胺不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新型噫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特地唑胺的敏感性,并探讨特地唑胺不敏感菌株 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临床分离非重复革兰阳性球菌 170株,包括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46株、利奈唑胺敏感头状葡 萄球菌19株、利奈唑胺不敏感肠球菌55株、利奈唑胺敏感肠球菌12株、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甲氧西林敏感 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利奈唑胺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所有菌株对特地唑胺和利奈唑胺的最 小抑茵浓度(MIC),并比较两种药物的抗菌活性。采用PCR结合Sanger测序技术分析特地唑胺不敏感革兰阳性球茵fr、optrA 基因携带情况及23S rRNA V区突变。结果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茵(MICg0>256 μg/mL)对特地唑胺的MIC 值为4~ 32 ug/mL; 利奈唑胺不敏感肠球菌(MIC值4~ 16 μg/mL)中,特地唑胺的敏感率为10.% ,其MIC值为0.5~2 μg/mL;1株利奈 唑胺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特地唑胺敏感,MIC值为0.5μg/mL。特地唑胺对利奈唑胺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茵和肠球茵的 MIC值均为0.5 μg/mL,对利奈唑胺敏感头状葡萄球菌的MIC值为0. 125 μg/mL。耐药基因分析显示,特地唑胺耐药头状葡萄 球菌gfr基因携带率为87.0%(40/46) ,23S rRNA V区G2576T的突变率为100% ;特地唑胺不敏感肠球菌optrA 基因携带率为 85.7% (42/49) ,显著高于特地唑胺敏感株的22.2%( P<0.001);1株利奈唑胺耐药特地唑胺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帶cfr基 因。结论对于利奈唑胺不敏感的革兰阳性球菌,特地唑胺的抗茵活性是利奈唑胺的8~32倍,其耐药机制可能与携带optrA 基因及23S rRNA V区G2576T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314.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谷浓度在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中的有效参考浓度范围,并分析利奈唑胺谷浓度的影响因素及利奈唑胺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其在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使用利奈唑胺治疗耐药肺结核的94例次患者的血液样本,使用全自动二维液相色谱法测定利奈唑胺谷浓度,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利奈唑胺谷浓度的影响因素。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对利奈唑胺谷浓度进行描述性统计,结合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初步确定利奈唑胺谷浓度的有效参考范围。结果?患者血利奈唑胺谷浓度在0.12~6.62 mg/L之间,平均血药谷浓度值为1.24 mg/L。用药剂量及体质量指数是影响利奈唑胺谷浓度的重要因素(P=0.000,P=0.033),得到下列回归方程:Y(谷浓度)= -0.029+5.058X1(用药剂量)-0.079X2(BMI)(R2=0.467)。谷浓度和肌酐清除率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联,即每增加1个单位的谷浓度,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增加为之前的6.519倍,每增加1个单位肌酐清除率,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降低为之前0.957倍。结论?结合疗效相关性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建议利奈唑胺治疗耐药结核的血药谷浓度的推荐参考范围在0.25~2.00 mg/L之间。可通过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预测利奈唑胺谷浓度,指导利奈唑胺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315.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