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10篇
  免费   5734篇
  国内免费   2560篇
耳鼻咽喉   895篇
儿科学   1236篇
妇产科学   405篇
基础医学   6896篇
口腔科学   7730篇
临床医学   5003篇
内科学   5825篇
皮肤病学   282篇
神经病学   1859篇
特种医学   271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5篇
外科学   12059篇
综合类   8347篇
现状与发展   8篇
预防医学   2778篇
眼科学   569篇
药学   3042篇
  24篇
中国医学   1893篇
肿瘤学   3111篇
  2024年   84篇
  2023年   791篇
  2022年   1248篇
  2021年   2165篇
  2020年   2076篇
  2019年   1889篇
  2018年   1855篇
  2017年   1909篇
  2016年   1849篇
  2015年   2096篇
  2014年   3513篇
  2013年   4672篇
  2012年   3004篇
  2011年   3457篇
  2010年   2959篇
  2009年   2890篇
  2008年   2806篇
  2007年   2886篇
  2006年   2585篇
  2005年   2563篇
  2004年   2223篇
  2003年   1936篇
  2002年   1661篇
  2001年   1450篇
  2000年   1239篇
  1999年   1087篇
  1998年   896篇
  1997年   891篇
  1996年   810篇
  1995年   617篇
  1994年   585篇
  1993年   465篇
  1992年   455篇
  1991年   374篇
  1990年   305篇
  1989年   267篇
  1988年   235篇
  1987年   186篇
  1986年   177篇
  1985年   234篇
  1984年   187篇
  1983年   173篇
  1982年   171篇
  1981年   152篇
  1980年   137篇
  1979年   116篇
  1978年   117篇
  1977年   82篇
  1976年   70篇
  1975年   4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Platelet factor 4 ( PF4) is a negativehematopoietic factor.It can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of endothelial cells and 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s,particularly megakaryoryocyticcells,reversibly[1] ,inhibit DNA synthesis,blockcell cycle progression during S phase and reducethe sensibility of normal 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s,but not some cancer or leukemia celllines,to cytotoxic drugs and ionizing radia-tion[2 - 3] ,and it also can cause a population in-crease of the stem cel…  相似文献   
8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985年至1986年手术治疗的109例乳腺癌的原发灶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检测,并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VEGF强表达组淋巴结转移率(52.2%)和病理分级明显高于弱表达且(23.5%,P<0.05);随VEGF表达强度的增加,生存率(5年、10年、15年)呈下降趋势,但无明显差异;VEGF与肿瘤大小、绝经状况、雌孕激素受体之间未见相关性。结论:VEGF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级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趋势,是估计恶性程度的有用指标,对判断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3.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骨旁脂肪瘤的命名、病因、临床病理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将国内文献的20例一起列入临床资料分析,包括作者14例共34例术前均行X线摄片,18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结果]本病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多见,以四肢长管状骨为好发,其次发生于扁平骨(骨盆、肩岬骨、髌骨、肋骨)、不规则骨(胸椎、腰椎、骶尾椎)、短管状骨和跗骨;本病临床误诊率为41.17%,X线误诊率26.47%,CT及MRI诊断率100%;34例均手术切除,病理报告为脂肪瘤,3例低度恶变;随访2~10年,仅1例复发并恶变。[结论]骨旁脂肪瘤是最佳的命名,病因未明,但与遗传和先天因素及创伤和炎症因素有关;病理表现为带骨蒂的脂肪瘤,细胞学形态为脂肪组织;影像学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齿槽裂修复治疗的目的、方法以及治疗时机的选择。方法 查阅1950年至2006年有关齿槽裂修复的文献,归纳文献中报道的不同方法,并评价其各自的优缺点。结果 齿槽裂修复的主要目的:关闭口鼻瘘;建立稳定、连续的上颌骨牙弓;为牙齿萌出提供基础;为上唇和鼻底提供稳定支架。主要治疗方法:植骨术;牵引成骨技术;组织工程骨和生长因子应用;引导骨再生技术。患者最佳的手术治疗时机是9~11岁时混合牙列期。结论 在9~11岁混合牙列期手术,以髂骨松质骨为移植材料被认为是修复齿槽裂的主要手段。牵引成骨技术、组织工程技术和引导骨再生技术,将是齿槽裂修复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85.
86.
骨细胞(osteocyte)是在矿化骨基质内名副其实的骨的细胞(bonecell)。通过细胞突触,骨细胞彼此相连,很可能也与骨髓中某些细胞相接,从而形成三维细胞网络。从骨的超微结构看,骨细胞处于很理想的位置,可以担当骨生理的重要调节因子。然而,由于骨细胞处于矿化骨基质深层,对其功能了解甚少。但随着新技术方法的应用,就有可能对这种成骨细胞系中的终末分化细胞进行深入研究,人们也由此对骨细胞的兴趣大增。骨细胞被认为是骨的机械应力感受器,它有可能参与骨重建。骨细胞能分泌具有调节成骨细胞功能的硬骨素(sclerostin)。一种能降低肾脏磷回吸收的激素——调磷因子FGF23也主要源白骨细胞。随着我们对骨细胞了解的深入,清楚显示,骨细胞不仅能影响局部骨转换活性,而且对全身矿物质的体内平衡也有多种功能。因此,对骨细胞的研究,可以为代谢性骨病的治疗探索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7.
88.
成都郊区学龄前儿童钙营养及骨矿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郊区学龄前儿童的膳食钙营养及骨矿发育状况。方法:随机选取成都郊区两所幼儿园,对161名3~6岁儿童进行膳食调查,检测血钙、尿钙,并用DEXA法、超声骨量分别测腰椎骨矿及跟骨骨量。结果:郊区学龄前儿童膳食钙营养状况仍较差。只达推荐量的32%左右;低血钙、低尿钙百分率分别为42.24%、63.34%;骨量、骨密度、骨面积与体重、身高呈正相关,学龄前儿童已表现出骨密度差异,男孩较女孩高,郊区学龄前儿童骨矿状况较城市同龄儿童为低。结论:郊区学龄前儿童由于膳食结构不合理。钙营养不足,低尿钙、血钙发生率较高,骨量发育较城市明显落后。必须加强人们对钙营养重要性的认识,调整膳食结构,多食人奶制品、豆制品等含钙丰富的食物,改普钙营养状况。促进达到最佳骨量。  相似文献   
89.
目的评价以髂深血管为蒂的髂骨—腹内斜肌双岛状瓣(简称同蒂双岛状瓣)修复下颌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应用同蒂双岛状瓣修复10例下颌骨复合组织缺损(包括下颌骨体部、下颌角和下颌骨升支及其周围软组织,其中有7例还包含髁突的缺损)。结果10例同蒂双岛状瓣移植均获成功,仅1例出现局部轻度感染,换药后二期愈合。术后随访3~24个月,均无肿瘤复发,颌面外形两侧基本对称,咬合关系恢复正常,且供区未见明显的并发症。结论同蒂双岛状瓣具有切口隐蔽、单一,对供区功能影响小,软硬组织复合缺损同期修复效果好等特点,是半侧下颌骨复合周围软组织大型缺损功能重建的较好方案。  相似文献   
90.
目的 建立一种肱骨近端骨密度(BMD)的测量方法,研究肱骨近端BMD与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探讨肱骨近端BMD在预报骨质疏松症的敏感性.方法 选择绝经后健康女性志愿者,使用Hologie DELPHI-A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及本研究设计的肩部定位器和前臂定位器测虽肱骨近端BMD.研究第一部分包括30名忐愿者,每人连续测量右侧肱骨近端BMD 2次,根据测量结果计算短期精密度RMS SD和RMS CV;第二部分包括92名志愿者,记录其年龄、身高、体重,测量右侧肱骨近端BMD,分析肱骨近端BMD与年龄和BMl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肱骨近端BMD测量方法的短期精密度:RMS SD=0.011 g/cm2,RMS CV=2.4%.本研究92名志愿者平均(60.2±6.4)岁,平均身高(159.5±5.4)cm,平均体质晕(59.4±7.5)kg,平均BMI 23.3±2.7,平均肱骨近端BMD(0.543±0.083)g/cm2,肱骨近端BMD 同年龄呈负相关,同BMI无显著相关.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测苗肱骨近端BMD的方法;年龄越人肱骨近端BMD越低;由于BMI对BMD的影响会掩盖骨质的丢失,而非负重区域即肱骨近端会最大程度地减少BMI对BMD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