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9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80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16篇
口腔科学   214篇
临床医学   293篇
内科学   132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71篇
综合类   22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9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5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5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背景:目前研究多注重缓控释给药膜的缓控释效果及其生物相容性,也有开展缓控释给药膜参与损伤组织修复的机制研究,其中干细胞是损伤组织修复的关键因素,但干细胞与缓控释给药膜之间的联系尚未得到足够关注。目的:分析膜缓控释给药系统在组织损伤修复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方法:以“缓释系统,膜,药物载体,组织损伤修复,干细胞归巢;sustained-releasesystem,membrane,drugdelivery,injuriesandrepairsoftissue,stemcellhoming”为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Elsevier数据库199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有关膜缓控释给药系统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的文章。结果与结论:在膜缓控释给药系统中高分子材料几乎成了药物和生长因子在传递、渗透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虽然药物缓释系统的发展与制膜技术都在不断的更新,但距离完全达到理想的应用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不具备主动吸引干细胞定向迁移与分布的生物学功能。近年来膜缓控释给药系统出现新的发展方向,即不仅能起到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的作用,也能诱导干细胞向损伤部位定向分布,从而促进损伤组织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992.
背景:聚酸酐材料具有表面溶蚀性、生物可降解性和释药速率可调性,已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人体药物缓释材料。目的:研究加替沙星-聚癸二酸酐局部缓释系统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熔融缩聚的方法制备聚癸二酸酐,将加替沙星与聚癸二酸酐充分混合,制成载药量20%的加替沙星一聚癸二酸酐局部缓释药棒。切开6只新西兰大耳白兔背部皮肤,随机分组:实验组在脊柱两旁椎旁肌肌袋内植入聚癸二酸酐棒,对照组未植入任何材料。术后第5周取材,观察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变化,以及心、肝、肾及肺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聚癸二酸酐生物相容性良好,植入期间兔未出现任何食欲和行为改变,植入部位未见明显红肿、出血及糜烂,植入材料表面呈多孔状,表明材料在皮下已发生降解吸收,但未发生脆裂和崩解,与周围组织形成轻微粘连;兔肝、肾、肺、心组织结构未发生改变。表明加替沙星-聚癸二酸酐局部缓释制剂无毒、无致畸作用,组织相容性好。  相似文献   
993.
背景:新型血管内支架材料是目前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研究热点.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材料学特征及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效果.方法:第一作者于2012年12月应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的相关文章,中文检索词为“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支架;支架材料;介入治疗”,检索时间范围在2003至2012年,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20篇,符合纳入标准并用于分析的文献24篇.结果与结论:①金属裸支架在血液中长期存放有腐蚀、金属离子溶出和凝血性等现象,为解决金属材料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金属支架表面改性来处理,提高金属材料的血液相溶性.②药物支架是将治疗药物涂于支架表面,使药物能够持续并高浓度的释放,防止支架置入后再狭窄.③覆膜血管内支架是在金属支架外表覆以可降解或不可降解的聚合物薄膜,抑制血管内皮增生,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预防血管支架置入后再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可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同时还可以改善缺血性脑病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基因及细胞种植支架材料在防治脑血管介入后再狭窄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是血管内支架材料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994.
背景:骨结核患者常规用药,病灶处结核药物的有效浓度低,治疗效果差。目的:制备一种可直接植入骨结核病灶内的,且具有在骨结核周围组织能够长期保持一定的抗结核药物浓度,起到提高骨结核的治愈率有效治疗的新型生物材料。方法:采用乳剂-溶剂挥发法制备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和异烟肼-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利用生物黏合剂α-氰基丙烯酸烷基酯将2种微球加工成长效缓释双组分药物载体,观察缓释双药物载体体外释药特性;然后将缓释双药物载体置入兔股骨转子间骨缺损部位,观察载药缓释载体植入后不同时间点药物释放浓度、组织相容性及骨缺损的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平均粒径(240±13)μm,载药率为(26±1.5)%。异烟肼-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平均粒径(250±10)μm,载药率为(28±1.8)%。利福平、异烟肼,90 d体外累积释放率可达到80%和90%。90 d体内释放利福平和异烟肼的浓度可达(0.5±0.4)和(0.6±0.3)μg/g。缓释双药物载体置入兔股骨转子间骨缺损部位可见筋膜、肌纤维之间出现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59 d 后肌肉组织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X射线平片显示骨缺损明显缩小。提示该载体能够长时间保持骨结核周围组织中一定的药物浓度,弥补血中药物浓度不足,有望在骨结核手术治疗中提供一种新型的双药物缓释载体。  相似文献   
995.
钱超  樊英姿  孙健 《中国临床康复》2013,(29):5364-5370
背景:传统压模成形法制备的钛/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较低,难以控制材料的孔隙率及孔径,不能满足多样化需求。目的:评价三维打印成型技术制备钛/羟基磷灰石复合体及功能梯度材料的可行性。方法:设计钛/羟基磷灰石复合体为直径25 mm、高度15 mm的圆柱体,功能梯度材料为直径25 mm,上层5 mm的钛粉末层,下层5 mm钛/羟基磷灰石粉末层的圆柱体CAD模型。利用三维打印技术制备钛/羟基磷灰石复合体及功能梯度材料并进行烧结。观察烧结完成后钛/羟基磷灰石复合体和钛/羟基磷灰石功能梯度材料的显微结构,并行X射线衍射分析和抗压强度检测。结果与结论:烧结后的钛/羟基磷灰石复合体及功能梯度材料试件均匀无收缩和变形。钛/羟基磷灰石复合体形成紧密结晶体,孔径为50-150μm。钛和羟基磷灰石在烧结中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物包含Ca 3(PO 4)2、CaTiO 3、TiO 2和CaO,其抗压强度为(184.3±27.1) MPa。烧结后钛/羟基磷灰石功能梯度材料在微观结构下可见不同材料间较为清晰的分界线,具有梯度结构。表明三维打印技术制备钛/羟基磷灰石复合体及功能梯度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可满足医用生物植入材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6.
李莺  李长义 《中国临床康复》2013,(29):5395-5402
背景:纯钛因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和与骨组织相近的弹性模量等被广泛应用于口腔种植领域。目的:综述近年来钛金属种植体材料表面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和生物化学改性策略的研究进展。方法:以“titanium,implant,surface modification,osseointegration”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以“钛,种植体,表面改性,骨整合”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限定时间范围为2007年1月至2013年2月。文献检索语种为英文和中文。纳入内容与钛种植体表面改性方法及其对骨整合影响密切相关的文献,排除重复文献。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199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其中76篇文献进行分析。钛种植体本身是生物惰性材料,通过表面改性对钛金属表面进行活化处理,使之具有生物功能性,与骨组织形成早期骨整合,是国内外口腔种植材料研究的热点问题。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和生物化学改性可缩短钛种植体种植周期,获得早期骨整合和更高的结合强度。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将多种改性方法有机结合,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钛金属材料表面与机体细胞和组织之间的界面分子作用机制,完善种植体的表面改性技术,实现种植体和骨组织的早期和更加稳定的骨整合。  相似文献   
997.
背景:作为骨支架材料,β-磷酸三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诱导性及生物力学性能。目的:探讨β-磷酸三钙复合同种异体成骨细胞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建立45只兔单侧桡骨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缺损区植入复合同种异体成骨细胞的β-磷酸三钙,对照组缺损区植入β-磷酸三钙,空白对照组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植入后4,8,16周观察新骨生成情况,通过形态学、X射线等观察指标客观评价各组成骨及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与结论: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实验组骨缺损逐渐修复,至16周时X射线见支架与宿主骨之间的骨痂已完全骨化,骨缺损完全修复;组织学见缺损区皮质骨连续,髓腔再通,并且不同时间点实验组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P〈0.01)。表明复合同种异体成骨细胞的β-磷酸三钙人工骨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有引导组织再生、防止骨不连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8.
背景:用于心血管医疗的生物材料在血液接触性条件下必须具有抗血栓性、对抗生物降解性与抗感染性。目的:考察用于心血管组织工程的新型植(介)入型聚合物材料(表面)的生物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和细胞相容性。方法:检索1967至2012年PubMed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检索词为"biocompatibility,lood compatibility biomedical materials,biomedical polymer materials;生物相容性材料,血液相容性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结果与结论:深入研究了可用作生物材料的接枝共聚物表面和嵌段共聚物表面,发现表面与本体的差别将体现在从表面向本体延伸的很多层分子上,而两种主要因素决定了其包括本体/表面差异及表面相分离在内的本体/表面行为,即表面能和分子运动性。如果考虑到对本体-表面的组成差异的理解,则还必须追加另以附加决定因素,即各组分的结晶行为。如果接枝共聚物或嵌段共聚物中所含的组分之一具有相对较高的结晶性,则另一组分将被挤榨出去,结果导致表面的分区化;结晶也阻碍分子的运动及扩散,最终共聚物两组分的不相容程度将影响本体及表面层中的相分离趋势。  相似文献   
999.
背景:临床上应用的紫杉醇注射剂毒性大,过敏反应发生率高。目的:研制载紫杉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观察其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抑制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0,3.125,6.25,12.5,25,50,100mg/L载紫杉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子或紫杉醇作用后人肝癌细胞HepG2的生长;观察25mg/L载紫杉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子或紫杉醇作用后人肝癌细胞HepG2的形态变化,并观察0,12.5,25,50mg/L载紫杉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子作用后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与结论:在3.125-100mg/L质量浓度范围内,载紫杉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子与紫杉醇均能明显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且载紫杉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子显示出明显的缓释作用,随着作用时间的增加其抑制率显著增加,72h时抑制效果最好,但紫杉醇此现象不明显。载紫杉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子或紫杉醇作用后,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形态,且随着载紫杉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子作用时间的增加这一现象更加典型;12.5,25,50mg/L载紫杉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子可明显诱导细胞凋亡,且有明显的量效和时效关系,质量浓度越高、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00.
背景:近来研究发现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各种炎症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发挥了明显作用。目的:测定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患者龈沟液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水平,探讨高速泳动族蛋白B1与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关系。方法:选择健康种植体(n=39)、轻度种植体周围黏膜炎(n=24)和中度种植体周围黏膜炎(n=16)患者,测定种植体周围龈沟液量、龈沟液中高速泳动族蛋白B1总量及浓度;同时检测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和松动度。结果与结论:轻度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组龈沟液量、高迁移率族蛋白B1总量和浓度高于健康种植体组(P〈0.01),但低于中度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组(P〈0.01)。牙龈指数与龈沟液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牙龈指数、菌斑指数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总量及浓度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探诊深度、松动度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浓度及总量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表明种植体周围龈沟液量及龈沟液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水平与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病变程度有关,检测龈沟液中高速泳动族蛋白B1水平可作为临床诊断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