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30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74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88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3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8 毫秒
21.
目的观察雷公藤内酯醇(Tritolide,TL)对体外培养的SW480细胞(人结直肠癌细胞)的诱导分化机制,为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TL对SW480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SW480细胞周期进程及凋亡率,相差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的TL对SW480细胞形态学改变,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不同浓度的TL对SW480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G2/M期细胞相对增多,细胞凋亡率升高,相差显微镜下实验组细胞贴壁不佳,细胞数减少,细胞圆缩,电子显微镜下细胞高度空化,线粒体肿胀,可见凋亡小体。结论TL对SW480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阻止SW480细胞G1期向S期的转化进程并诱导SW480细胞凋亡及超微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s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以依那普利口服,治疗组(30例)给以雷公藤多甙口服。疗程为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尿蛋白定量和血清sICAM-1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尿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下降,两组间比较无差异性;治疗组血清sICAM-1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雷公藤多甙可以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sICAM-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颞叶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随机将70只生后21 d的雄性Wistar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癫痫组及雷公藤内酯醇干预组各30只。采用Nissl、FJB染色法观察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志物钙离子结合适配器分子1(IBa-1)的表达状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癫痫组和药物干预组海马神经元损伤明显,GFAP、IBa-1呈高表达;与癫痫组相比,药物干预组海马神经元的损伤较小,GFAP及IBa-1表达较低。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对癫痫持续状态后海马神经元的损伤有保护性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雷公藤内酯醇抑制胶质细胞活化抵抗脑内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4.
雷公藤甲素亚急性中毒对Wistar大鼠的肾脏毒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雷公藤甲素对Wistar大鼠的毒性及肾脏损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理。方法:大鼠灌胃雷公藤甲素0,200和300μg/kg14d,分别于给药0,7和14d时测定大鼠体重。实验结束时取肾脏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给药后动物体重呈现增长减慢以及下降现象,肾脏切片中死亡受体(Fas)及其配体(FasL)表达增加,肾脏细胞中细胞色素C由线粒体转移至胞浆。结论:雷公藤甲素可引起受试动物肾脏出现凋亡损伤。  相似文献   
25.
朱金土  杨晓红  余土根  曹毅 《浙江医学》2009,31(3):292-294,297
目的 观察雷公藤甲素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促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用MTT法分别检测不同浓度外源性TGF—β^1及雷公藤甲素作用下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情况以及10^-7mol/L雷公藤甲素对25ng/mlTGF—β^1引起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10^7mol/L的雷公藤甲素和25ng/ml的TGF—β^1、作用下皮肤成纤维细胞ERK1/2的磷酸化情况。结果TGF—β^1促进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呈浓度依赖性,而雷公藤甲素抑制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也呈浓度依赖性;10^-8mol/L的雷公藤甲素即可抑制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P〈0.01),10^-7mol/L的雷公藤甲素基本达到最大的效应(P〈0.01)。10^-7mol/L雷公藤甲素可以显著抑制25ng/ml的TGF-β^1对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及对ERK1/2促磷酸化作用。结论雷公藤甲素能够抑制TGF—β^1对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促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 研究雷公藤甲素(T10)对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APP/PS1dtg)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与老年斑(SP)形成的影响。 方法 取18只45月龄健康雄性APP/PS1dtg, 随机分为3组,分别以T10灌胃:5μg/(kg&#8226;d) (T10 H组)、1μg/(kg&#8226;d) (T10 L组)和等容量的溶媒灌胃(PLC组),共计45d。45d后取材,左侧半大脑切片,6E10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和刚果红染色结合无偏性体视学定量分析,研究T10对海马Aβ沉积和SP形成的影响;分离右侧半海马,免疫印迹法分析海马Aβ蛋白水平的变化。 结果 与PLC组比较, T10 H组海马6E10阳性的Aβ沉积总面积减少了35%(P<0.001),SP总面积减少了32%(P<0.001); T10 L组海马Aβ斑总面积减少了18%(P<0.05), SP总面积减了21%(P<0.05); T10呈剂量依赖性抑制Aβ在APP/PS1dtg 海马的沉积和SP的形成,减少海马内Aβ蛋白水平; 免疫印迹分析也显示,T10 H组海马Aβ蛋白水平最低,PLC组Aβ蛋白水平最高,T10 L组Aβ蛋白水平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27.
目的:制备雷公藤内酯醇缓释微球,并考察其体内外释放规律。方法:采用液中干燥法制备雷公藤内酯醇缓释微球,以静止法研究其体外释放规律,以大鼠药动学实验研究其体内释药规律。结果:制备的缓释微球外观呈规则的球形,粒径分布均匀((38.2±1.7)μm),包封率为(74.7±3.2)%。雷公藤内酯醇缓释微球在体外恒速释放;在大鼠体内的Cmax为(114.7±31.90)ng.mL-1,tmax为(8.32±4.43)h,AUC为(1774282±1046152)ng.h.mL-1,MRT为(596±165)h;在体内外的相关系数为0.9553(P<0.01)。结论:本制备工艺可行;雷公藤内酯醇有制备成缓释注射微球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大鼠模型Th2类细胞因子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参照安云芳造模方法建立AR大鼠模型,A组[卵清蛋白(OVA)致敏组],B组(TP处理组)和C组(生理盐水SC处理组)分别用TP和SC在激发前30min,腹腔注射和鼻腔滴入。对各组鼻黏膜组织切片分别行HE染色,进行病理观察;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鼻黏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5(IL-5)、IL-13和V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A组:大鼠鼻黏膜肿胀增厚,腺腔及小血管腔扩张,杯状细胞增多;在黏膜及黏膜下层,小血管及腺体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B组:炎症表现较轻;C组无明显炎症表现。鼻黏膜组织中IL-5、IL-13、VCAM-1的表达,B组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对OVA致敏的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症状有明显的控制效果。11P可显著抑制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鼻黏膜组织中IL-5、IL-13和VCAM-1的表达。  相似文献   
29.
Triptolide, a major active component extracted from the root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has been shown to possess potent immunosuppressive and anti-inflammatory properties. In the present report, we reported that triptolide increased the gener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and nitric oxide (NO) and induced apoptosis of RAW 264.7 cells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5-25 ng/ml). The antioxidant, reduced glutathione (GSH),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riptolide-induced apoptosis and inhibited the degradation of Bcl-2 protein, disruption of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release of cytochrome c from mitochondria into the cytosol, activation of caspase-3, and cleavage of poly-(ADP-ribose)-polymerase. The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specific inhibitor 1400w blocked triptolide-induced apoptosis, but did not alter mitochondria disruption and caspase-3 activation. These results, for the first time, implicated that the increased endogenous ROS and NO co-mediated triptolide-induced apoptosis in macrophages. ROS initiated triptolide-induced apoptosis by the mitochondria signal pathway, while the apoptotic cell death mediated by NO was not via mitochondria collapse and caspase-3 activation. In addition, combining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 and computer simulation based on our conventional experimental results, we set and validated the apoptotic model and provided more dynamic processes of triptolide-induced apoptotic cascade in macrophages.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PL)对γ干扰素(IFN-γ)诱导的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MC)表达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为TPL应用于狼疮肾炎的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提供实验数据。方法将MMC随机分为空白组、IFN-γ刺激组、TPL干预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eal-time PCR)检测各组中IP-10 m RNA相对表达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P-10分泌量;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中JAK/STAT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JAK1、JAK2、STAT1及其磷酸化蛋白p-JAK1、p-JAK2、p-STAT1,以及IFN-γ受体(IFN-γRβ)和JAK/STAT1信号通路负反馈调节蛋白SOCS1的表达情况。结果 1)MMC经不同质量浓度(2、4、8、10 ng/ml)TPL预处理2 h后再加入IFN-γ共同作用24 h,IP-10 m RNA相对表达量与刺激组相比分别下降45.35%、65.40%、89.76%和94.72%(P均<0.01);IP-10蛋白分泌量分别下降了5.21%(P=0.531)、54.70%(P<0.01)、87.17%(P<0.01)和92.45%(P<0.01)。2)MMC经TPL预处理40 min后再加入IFN-γ共同作用20 min,JAK1、JAK2、STAT1蛋白磷酸化水平与刺激组相比明显降低(PJAK1<0.01、PJAK2<0.01和PSTAT1<0.05)。3)MMC经IFN-γ刺激后,IFN-γRβ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组相比明显增加(P<0.01);经TPL干预后,IFN-γRβ蛋白表达水平与刺激组相比明显减少(P<0.01)。4)IFN-γ刺激MMC后,SOCS1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组相比小幅升高(P<0.05);而经TPL刺激后,SOCS1蛋白表达与刺激组相比明显增加(P<0.01)。结论 TPL可能通过抑制JAK/STAT1信号通路,从而下调IFN-γ诱导的MMC表达IP-10;抑制IP-10表达,减轻或阻止炎症反应,有望成为TPL治疗狼疮肾炎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