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28篇
  免费   695篇
  国内免费   168篇
耳鼻咽喉   189篇
儿科学   69篇
妇产科学   226篇
基础医学   357篇
口腔科学   86篇
临床医学   698篇
内科学   561篇
皮肤病学   58篇
神经病学   82篇
特种医学   736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408篇
综合类   686篇
预防医学   178篇
眼科学   40篇
药学   188篇
  1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161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174篇
  2015年   212篇
  2014年   366篇
  2013年   349篇
  2012年   428篇
  2011年   441篇
  2010年   463篇
  2009年   452篇
  2008年   446篇
  2007年   407篇
  2006年   373篇
  2005年   364篇
  2004年   333篇
  2003年   304篇
  2002年   256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食管腺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侵及食管壁深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腺癌侵及食管壁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医学中心自1985年~2003年,手术治疗食管腺癌121例.其中男101例,女20例.年龄36~80岁,平均62岁.本组手术切除率为96.7%(117/121例).手术清扫淋巴结的数目每例为2~30个,平均8个.无淋巴结转移59例(48.8%)、有淋巴结转移62例(51.2%).本组病例全部得到随访.结果 当肿瘤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T1)时,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22.2%(10/45例)、平均淋巴结转移的个数为0.3个、>4个淋巴结转移的比例为0(0/45例);当肿瘤侵及食管周围组织(T4)时,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85.7%(6/7例)、平均淋巴结转移的个数为5.1个、>4个淋巴结转移的比例为71.4%(5/7例),P<0.05.无淋巴结转移组的5年生存率为52.9%、1~4个淋巴结转移组的5年生存率为11.5%、>4个淋巴结转移组的5年生存率为0,P<0.01.结论 肿瘤对食管壁侵及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及淋巴结转移的数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随着肿瘤对食管壁侵及深度的增加,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平均淋巴结转移的数量和>4个淋巴结转移的比例均增加.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的数量是影响远期生存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骨显像在诊断儿童常见恶性实体瘤骨转移中的价值。方法 202例恶性实体瘤(淋巴瘤91例、神经母细胞瘤81例、横纹肌肉瘤20例、肾母细胞瘤10例)患儿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观察各自骨转移发生率、表现特征及好发部位。结果 202例患儿骨显像阳性者92例,占45.5%,其中单发病灶20例,多发病灶72例。好发部位为下肢骨骼和椎体。91例淋巴瘤骨显像阳性者38例,占41.8%,单发与多发性转移灶分别占28.9%与71.1%。肾脏受累15例,占16.5%;81例神经母细胞瘤阳性46例,占56.8%,单发与多发性转移灶分别占21,7%与78.3%。原发灶显影30例,占37.0%;20例横纹肌肉瘤阳性8例,占40,0%;10例肾母细胞瘤均未见骨骼转移。结论 骨显像对诊断儿童恶性实体瘤的骨转移有一定的价值,神经母细胞瘤的骨转移最常见,肾母细胞瘤极少发生骨骼浸润。^99Tc^m-MDP骨显像可显示恶性淋巴瘤的肾脏受累情况。  相似文献   
33.
胃癌组织内微血管定量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微血管数量(MVC)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材料取自瑞金医院1988年~1991年胃癌手术切除标本,共128例。抗因子Ⅷ相关抗原(F-ⅧRAg)的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化试剂盒购自Dako公司。研究方法按LSAB法免疫组织化学操作技术常规进行;微血管定量以镜下200倍,肿瘤内5个最高微血管密度区的MVC均数表示;分析MVC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关系,并对有完整5年随访资料的86例胃癌患者预后与MVC关系进行探讨。结果:所有胃癌组织中的平均MVC为16.5±8.5,MVC随TNM分期增加而增加,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MVC(18.3±8.7)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13.8±7.4)(P<0.01),高MVC(≥16)胃癌患者比低MVC(<16)患者预后明显为差,5年生存率分别为42.5%和58.7%(P<0.05)。结论:MVC在胃癌患者是一个有意义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34.
空洞型肺转移瘤的CT表现及与原发灶病理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空洞型肺转移瘤的C表现及其与原发灶病理类型的关系。资料与方法:报告空洞型肺转移瘤40例131枚,分析其CT表现并与原发灶病理类型进行对比。结果:全部空洞瘤灶均与肺多发实性结节共存。共有泡样空洞41枚,不规则空洞33枚,囊样空洞26枚,小环形空洞31枚。壁厚度均匀者61枚,不均匀者70枚。瘤灶直径<15mm者44枚,15-25mm者66枚,25-40mm者17枚,>40mm者4枚。洞壁厚度<4mm者69枚,4-15mm者44枚,>15mm者18枚。空洞型瘤灶多见于腺瘤(22例)与鳞癌(13例),二者在CT表现上各有一定特征。空洞型瘤灶的发生与其在肺内的部位无关。结论:空洞型肺转移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并与原发灶病理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35.
螺旋CT对胃癌Lauren''s分型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螺旋CT(SCT)对胃癌Lauren's分型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4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S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40例均于检查后1周内施行全胃或部分胃切除手术、剖腹探查术.术后标本行常规石蜡包埋及5μm切片. 结果胃壁低密度层增厚程度在肠型胃癌和弥漫型胃癌分别为1.55mm±0.55mm和7.71mm±2.33mm;强化程度在肠型胃癌和弥漫型胃癌分别为51.98HU±9.35HU和87.95HU±18.79HU,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 结论 SCT对胃癌Lauren's分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肺癌侵犯中央肺动脉继发肺低灌注的CT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2 0例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癌侵犯中央肺动脉 (cancerousinvasionofcentralpulmonaryarteriesinlungcancer,CICPA)患者术前肺血管DSA及增强螺旋CT(含高分辨率CT ,即HRCT)征象行前瞻性对照研究。根据DSA和CT胸膜下末梢肺动脉分布和数量变化 ,即肺血管征、肺毛细血管充盈度和肺实质强化后密度及时间 密度曲线变化 (即肺实质征 ) ,行两者间的盲法对照 ,统计学分析CT与DSA征象及其一致性 ,评估CT对CICPA继发肺低灌注的诊断价值。结果  2 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CICPA病例中 ,共3 0支肺叶动脉受累 ,DSA显示 90 % (2 7/3 0 )出现肺叶低灌注征象 ,CT诊断肺低灌注敏感度为 78%(2 1/2 7) ,特异度 10 0 % (3 /3 ) ,准确度 80 % (2 4/3 0 )。肺低灌注与CPA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rs=0 40 ,P =0 0 73 )。CT与DSA的肺血管征一致性较好 (Kappa =0 69,P <0 0 0 1) ,而肺实质征一致性稍差 (Kappa =0 3 7,P =0 0 11)。结论 肺低灌注是肺癌侵犯中央肺动脉的常见表现 ,CT对其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而定量判断有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1994年6月-2003年10月,收治四肢长骨复发性骨巨细胞瘤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18~44岁,平均26岁。股骨下端5例,胫骨上端8例,股骨上端1例,桡骨远端4例。Enneking分期:Ⅰa期14例,Ⅰb期4例。放射影像学Cam-panicci分级:Ⅰ级7例,Ⅱ级7例,Ⅲ级4例。病理学Jaffe分级:Ⅰ级8例,Ⅱ级7例,Ⅲ级3例。采用肿瘤扩大切除,吻合血管的自体腓骨、髂骨联合移植术治疗9例;瘤段切除,吻合血管的腓骨头移植重建术4例;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5例。结果:随访时间11~110个月,平均66个月。所有移植骨术后均愈合,一侧关节间隙轻度狭窄2例,术后再复发1例。术后功能评价:优13例,良3例,可1例,差1例。结论:肿瘤扩大切除,吻合血管的自体腓骨、髂骨联合移植术既能彻底切除病变,又能保持和重建关节功能,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Campanicci分级Ⅲ级、病理学Jaffe分级Ⅱ~Ⅲ级的复发性骨巨细胞瘤原则上应施行更为广泛的瘤段切除术,桡骨远端复发性骨巨细胞瘤因其部位的特殊性,应用自体腓骨移植重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CK34βE12)改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前列腺癌鉴别诊断的作用。方法 对52例疑难病例采用改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查。即在同一切片的一侧贴附可靠的阳性对照组织,应用微波处理,尽可能保存和修复抗原,在显微镜下严格控制显色等方法以达到最佳染色效果。结果3例前列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37例前列腺上皮内瘤(PIN)高表达PSA与CK34βE12;3例前列腺导管内癌也表达PSA及CK34βE12;9例前列腺腺癌仅表达PSA无CK34βE12表达;10例膀胱移行上皮癌均不表达PSA与CK34βE12。结论 PSA和CK34βE12的改良免疫染色可以作为前列腺癌鉴别诊断的工具之一,对指导临床治疗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9.
肺癌患者血清肿瘤特异生长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TSGF在肺癌诊断、疗效判定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生化比色法测定了 18例肺良性病变患者 ,2 4例肺癌患者及 9例肺癌患者治疗后血清中TSGF水平。结果 :肺癌患者未经治疗前其血清TS GF水平及阳性率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患者 ,其敏感性为 75 .0 % ,特异性为 77.8%。经有效化学治疗后肺癌患者血清TSGF明显下降。结论 :血清TSGF检测对肺癌的诊断、疗效观察有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门静脉导管保留术并根据体外肿瘤药敏试验定期行门静脉化疗对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预防作用。方法 术前经B型超声或CT证实有门静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病人 6 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 (2 9例 )和治疗组 (33例 )。治疗组在肝癌联同门脉癌栓切除术中常规行门静导管保留术 ,术后根据体外肿瘤药物敏感性试验选用敏感性化疗药物定期行门静脉化疗。对照组在肝癌及门静脉癌栓切除术后未行特殊治疗。结果 对照组与治疗组术后半年、1年复发率分别为 1 4例 (4 8.3% )、2 2例 (75 .9% )和 9例 (2 7.3% )、1 6例 (4 8.5 % ) ;两组术后半年、1年死亡率分别为 1 1例 (37.9% )、1 9例 (6 5 .5 % )与 6例 (1 8.2 % )、1 2例 (36 .4 % )。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肝细胞肝癌伴门静脉癌栓行手术切除有较好的疗效。而术后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通过门静脉化疗可明显降低术后复发率 ,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