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9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193篇
耳鼻咽喉   147篇
儿科学   207篇
妇产科学   80篇
基础医学   922篇
口腔科学   46篇
临床医学   313篇
内科学   795篇
皮肤病学   182篇
神经病学   332篇
特种医学   71篇
外科学   227篇
综合类   502篇
预防医学   229篇
眼科学   88篇
药学   162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51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273篇
  2013年   276篇
  2012年   260篇
  2011年   315篇
  2010年   287篇
  2009年   270篇
  2008年   299篇
  2007年   291篇
  2006年   287篇
  2005年   275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8年   1篇
  1967年   2篇
  19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9 毫秒
71.
宫颈癌线粒体DNA D-Loop区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原发性宫颈癌组织中线粒体DNA(mtDNA)基因突变情况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4例原发性宫颈癌组织及其邻近的癌旁组织,用PCR的方法将线粒体DNA D-Loop区同时扩增并测序.结果24例子宫颈癌患者的D-Loop区中,共有9例存在30个突变位点,总突变率为37.5%(9/24).其中有8个属于微卫星不稳定,新发现13个多态性位点.结论线粒体D-Loop区是一个具有高度多态性和突变性的区域,在宫颈癌中突变率较高.  相似文献   
72.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X蛋白截断变异对HBeAg含量和HBV DNA定量的影响。方法通过DNA扩增、基因序列分析检测75例慢性乙肝和14例慢性重型乙肝和34例肝硬化病人血清的HBV X基因和前C基因序列,通过微粒子发光法定量检测血清中HBeAg的含量,以及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检测血清中的HBVDNA。结果(1)9例检出X蛋白截断变异。(2)同无变异组比较,X蛋白截断变异组、CP双变异(nt 1762A→T,1764G→A)组和前C基因终止变异(nt 1896G→A)组的HBeAg含量均显著下降,其中前C终止变异组HBeAg血清转换最为明显。(3)同无变异组比较,X蛋白截断变异组的HBV DNA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X蛋白截断变异影响HBeAg表达,但影响程度不及前C基因终止变异;X蛋白截断变异对HBV DNA定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3.
目的:研究针灸的抗突变作用.方法:以小鼠为实验动物,以环磷酰胺为诱变剂.随机分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艾灸组、针 灸组.艾灸组艾灸大椎、肾腧穴.针 灸组:小鼠针刺足三里、艾灸关元穴,检测各组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的差异.结果: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小鼠骨髓细胞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明显升高,而针灸各组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灸可以拮抗由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升高,针灸具有抗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74.
目的比较研究2种起源于人类的tk^ /-杂合子细胞TK6和WTK1细胞对化合物——甲基磺酸甲酯(MMS)诱发tk位点突变的敏感性,为tk位点突变敏感细胞株的筛选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标准诱变剂MMS处理TK6和WTK1细胞,对培养物进一步作tk位点突变测试,以及细胞p53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MMS可诱导TK6和WTK1细胞tk位点的突变,其诱发突变分别是自发突变的2—7倍和3~10倍。WTK1细胞对MMS的细胞毒作用具有较大的抗性。MMS的作用下,WTK1细胞的突变频率分别是TK6细胞的15.7、19.0和20.4倍。在tk位点诱发了2种不同表型的突变集落,但以慢生长突变体为主。无论是自发突变还是MMS的诱发突变,WTK1细胞的突变频率均显著地高于TK6细胞。经MMS处理后,TK6细胞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增高更为明显。结论WTK1细胞是更为敏感的tk基因突变试验检测细胞株。MMS诱发的突变有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但以染色体畸变为主。  相似文献   
75.
自然流产与绒毛中维甲酸X受体α基因突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类自然流产与绒毛中维甲酸X受体α(RXRα)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用PCR SSCP 银染法和DNA测序法检测了自然流产 5 0例和正常早孕要求人工流产4 0例的胚胎绒毛组织中RXRα基因的外显子 2~ 10的突变。结果 :4 9例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绒毛组织中RXRα基因的各个外显子在PCR SSCP 银染检测中均未显示异常。 1例患者SSCP 银染中显示异常的第 9外显子序列经DNA测序后未发现突变。结论 :目前尚不能认为人类自然流产与绒毛中RXRα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76.
目的 对人类博卡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系统进化以及突变规律进行分析.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如BLAST、CLUSTALW等程序对已经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中的人类博卡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人类博卡病毒基因组短小、结构简单;与其它博卡病毒基因组同源性高,尤其是犬细小病毒;目前GenBank中的5株人类博卡病毒根据进化关系分析可分为两群(CRD2、st2、CZ643和st1组成一群,WLL-1单独成群);统计突变发现人类博卡病毒NS1基因突变频率最小,VP1/2基因突变频率高.结论 人类博卡病毒很可能是动物博卡病毒传染给人后的变种;稳定的NS1基因很可能成为开发疫苗和防治药物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77.
目的 了解中国B’和B’/C亚型HIV/AIDS患者tat第一外显子的基因序列及其二级结构的特征和变异特点,探讨其与HIV-1感染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 从辽宁、吉林和云南省HIV-1感染者中选取病情呈缓慢进展的B’亚型感染者8例和B’/C亚型感染者5例,选择年龄、性别感染时间与前二者匹配的病情呈典型进展的B’亚型感染者26例和B’/C亚型感染者9例。采集外周静脉血,提取前病毒DNA,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IV-1的tat基因,纯化后直接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序列编辑后翻译成氨基酸序列,进行氨基酸变异情况分析和二级结构预测。结果 B’和B’/C亚型缓慢进展者、典型进展者Tat第一外显子中发现多种氨基酸替换,但除A58T外均未显示出与病毒载量以及疾病进展的明确相关性。23N、31S、32Y、46F变异均显示出亚型特异性;Tat蛋白的二级结构未发现规律性变化。结论 中国HIV/AIDs患者tat第一外显子某些位点的基因变异,如A58T可能与病毒载量以及疾病进展有关,Tat蛋白的二级结构可能与HIV感染后的疾病进展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78.
突变型p53与胃癌细胞多药耐药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胃癌细胞中突变型p53和MDR-1基因的表达及其与不同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将突变型p53、sv40Tag(封闭p53)导入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研究胃癌细胞中MDR-1基因表达的变化;用MTT法比较各组细胞对化疗药的敏感性。结果:导入突变型p53细胞株的MDR-1基因mRNA表达比导入突变型p53+sv40Tag细胞株、对照组MDR-1基因mRNA表达强;导入突变型P53细胞株对5-氟脲嘧啶(5-Fu)耐药性与导入突变型P53+sv40Tag细胞株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后两者之间耐药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导入突变型p53细胞株和导入突变型p53+sv40Tag细胞株对阿霉素(ADM)耐药性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前两者之间对ADM的耐药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导入突变型p53细胞株、导入突变型p53+sv40Tag细胞株及对照组细胞株对顺铂(CDDP)耐药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突变型p53能促进MDR-1 mRNA表达,与肿瘤细胞发生多药耐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9.
成骨不全家系一个新的Ⅰ型胶原α1链蛋白基因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ang Z  Xu DL  Chen Z  Hu JY  Yang Z  Wang LT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170-173
目的 对Ⅰ型胶原α1链蛋白基因(COL1A1基因)进行测序研究,旨在寻找已知或未知的COL1A1基因突变位点,探讨我国成骨不全的发病机制。方法 研究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成骨不全家系的临床特征,设计引物对家系中患者和正常人的COL1A1基因外显子进行扩增和测序分析,同时对群体中无血缘关系的5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结果 发现家系中成骨不全患者COL1A1基因的第3470位点的碱基G→A的突变,导致G1157D,而在家系内非患者及正常对照者中均无发现。结论 COL1A1基因突变也是中国人群中成骨不全致病原因之一,现发现的突变属成骨不全一个新的致病基因突变。甘氨酸转变成天冬氨酸的这种突变对成骨不全表型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
婴儿神经轴索营养不良(INAD)是一种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该文报道2例男性患儿,年龄分别为3岁、4岁2个月,均以精神运动发育落后/倒退就诊,出生史无异常,目前肌力、肌张力均低下,其中1例患儿已不能独站,且视力下降。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头颅MRI示小脑萎缩。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2例患儿PLA2G6基因均存在复合杂合突变,其中1例患儿携带的IVS11-1G > T、c.1984C > G突变为新突变,免疫组化示该患儿肌肉组织中PLA2G6蛋白表达量降低。INAD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运动发育落后/倒退、小脑萎缩等,基因测序可协助临床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