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9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21篇
口腔科学   20篇
临床医学   100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170篇
综合类   217篇
预防医学   140篇
眼科学   56篇
药学   115篇
  3篇
中国医学   57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8 毫秒
21.
目的:探讨非出血倾向蛇咬伤患者的局部治疗。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切开组(A组)与保守组(B组),两组患者全身治疗方法相同。切开组患者给予局部皮肤切开排毒,以33%硫酸镁溶液湿敷患肢,保守组患者局部给予饱和盐水浸泡及33%硫酸镁溶液湿敷患肢,交替进行。比较两组患者脏器损伤、血肌红蛋白(Mb)水平、骨筋膜室综合征及感染发生情况、疼痛程度、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器官功能障碍、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情况、血Mb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切开组患者疼痛程度及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保守组患者(P<0.05),且住院时间显著长于保守组(P<0.05)。结论:对于脏器损伤水平为轻型且无出血倾向的蛇咬伤无需将伤口切开引流,局部治疗可采用患肢的高渗液体浸泡与湿敷。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3D腹腔镜联合杂交技术治疗腹壁巨大切口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5月至2016年4月为25例腹壁巨大切口疝患者行3D腹腔镜联合杂交技术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资料,记录围手术期情况,总结其治疗效果。结果: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11.7±11.3)min,切口长度平均(7.1±3.5)cm,术中出血量平均(55.1±7.7)ml,术后平均住院(6.7±1.6)d;4例患者术后使用止痛剂。术中肠道浆膜损伤1例,未影响补片修补;术后切口轻度感染1例,积极治疗后痊愈,未取出补片,无血清肿、肠瘘等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4个月,随访率100%,无一例复发。结论:3D腹腔镜联合杂交技术治疗腹壁巨大切口疝是安全、有效、可行、实用的,治疗效果较好,结合了腹腔镜与开放手术的优点,术后患者康复快,美容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比较分别采用可吸收胶原蛋白线与丝线编织非吸收线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2月期间笔者收治的牙列缺损患者共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可吸收线组和非吸收线组,每组60例。可吸收线组患者种植术后采用可吸收胶原蛋白线,非吸收线组患者种植术后采用丝线编织非吸收线。结果可吸收线组中的甲级愈合率为95.00%,非吸收线组的甲级愈合率为86.67%,可吸收线组高于非吸收线组(χ2=5.186,P<0.05)。拆线后7 d,可吸收线组中7个过早吸收的位点出现较为明显的对合处凹陷,余均获得良好恢复;非吸收线组中22例患者的针眼存在较为明显的凹陷未恢复平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未查见明显肝肾功能改变。结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可吸收胶原蛋白线可获得更好的愈合效果,虽然目前尚不能完全取代非吸收线,但意义在于可为种植手术缝线的选择提供更多的方向。  相似文献   
24.
目的比较分析改良内括约肌侧切术与后切术治疗陈旧性肛裂的疗效。方法选择100例陈旧性肛裂患者,其中60例患者采用改良内括约肌侧切术(侧切组),40例患者采用传统后正中位内括约肌切断术(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疼痛程度和术后并发症情况,并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侧切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和术后24 h疼痛程度均明显少于对照组(t=2.13、2.19、2.17,均P<0.05),侧切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8.3%)明显优于对照组(85.0%)(χ2=4.67,P<0.05),侧切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3%)明显低于对照组(35.0%)(χ2=6.57,P<0.05)。结论改良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陈旧性肛裂较传统后正中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具有术后疗效佳、术后住院时间短、创面愈合快、术后疼痛少和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5.
目的比较关节镜与切开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0月于本院就诊的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6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切开术组和关节镜组。切开术组43例患者采用切开直视滑膜切除术,关节镜组43例患者采用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功能锻炼时间。所有患者均随访6~24个月,采用膝关节HSS评分,对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关节镜组恢复功能锻炼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切开术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少于切开术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24个月,关节镜组与切开术组优良率分别为80.00%和83.67%,两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与切开术均可有效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关节镜较切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的优点.对具备关节镜适廊证的患者麻优先选择关节镜.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双切口套法预防开放性胃肠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8月在本院实施开放性胃肠手术的7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在开放性胃肠手术中采用双切口套法,对照组术中不使用任何切口保护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及切口感染率。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切口感染率为2.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切口套法可以明显降低开放性胃肠手术后的切口感染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7.
目的分析比较一次性根治术与切开挂线术对腺源性肛瘘患者的疗效。方法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8例腺源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一次性根治术组(DRO组)和切开挂线术组(ITD组),各44例,DRO组给予一次性根治术治疗,ITD组给予切开挂线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后6 h、12 h、24 h、48 h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比较伤口愈合时间、术后2周时的排便功能恢复情况,另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治愈率及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DRO组住院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均明显长于ITD组(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术后48 h VAS评分<术后24 h<术后12 h<术后6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RO组术后6 h、12 h、24 h、48 h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ITD组(P<0.05)。术后2周时两组排便功能恢复情况等级分布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愈情况等级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1年,DRO组复发率为2.27%,显著低于ITD组的18.18%(P<0.05)。结论在腺源性肛瘘患者的治疗中,一次性根治术与切开挂线术的治愈率相当,术后并发症少,一次性根治术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排便功能恢复,降低复发率,切开挂线术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加快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28.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其中手术环境、器械及手术操作尤为关键。因此,手术室在术中采取预防感染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着重通过对手术环境、手术人员、手术器械三方面管理来对预防骨科手术感染的应用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9.
目的 分析普通外科老年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为医院感染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06例普通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析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306例老年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0.5%(32/306).210例合并慢性病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96例非合并慢性病患者[12.9%(27/210)比5.2%(5/96)],92例夏季手术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83例春季、71例秋季、60例冬季患者[16.3%(15/92)比8.4%(7/83)、8.5%(6/71)、6.7%(4/60)],120例手术时间>120 min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186例手术时间≤120 min患者[15.0%(18/120)比7.5%(14/186)],162例急诊手术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144例非急诊手术患者[12.3%(20/162)比8.3%(12/1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并慢性病、夏季、手术时间> 120 min、急诊手术是普通外科老年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0.
为探讨近端切开挂线远端旷置对口引流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对64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采用此法治疗。结果显示,64例患者全部治愈,未出现肛门部分失禁、肛门完全失禁、局部大瘢痕形成、肛门畸形等后遗症。创面愈合时间为15~3ld,平均20d。随访1年,均无复发。结果表明,近端切开挂线远端旷置对口引流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疗效肯定,术后后遗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