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70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0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42篇
中国医学   296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甘草的近红外光谱识别方法。方法:利用甘草冠层的可见光近红外光谱数据,运用Wilks’lambda逐步法选择甘草的特征波长,采用Fisher线性判别方法对不同产地的甘草进行识别。结果:利用17个特征波段,不同产地甘草的总正确识别率达到98.3%。结论:可见光近红外光谱可作为鉴别不同产地甘草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2.
甘草毛状根诱导培养及其黄酮含量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影响甘草毛状根的诱导培养的因素及其总黄酮含量。方法 利用发根农杆菌的遗传和液体培养技术,研究了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毛状根的诱导和离体培养及其黄酮的产生情况。结果 不同发根农杆菌中,A4菌株侵染效果最好,约96%的子叶节外植体产生毛状根;不同外植体中,子叶节的转化效果最高,毛状根产生只需3~4 d;在毛状根的液体培养过程中,接种量为0.3 g,培养容积为500 mL时生长速率最快,毛状根湿重增长41倍;毛状根能产生药用成分甘草黄酮,根系中最高黄酮含量高于商品甘草,达干重的2.042%,约为未转化植株根的4.3倍;毛状根中的黄酮还分泌到培养液中,最高量为每100 mL培养液1.36 mg。结论 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甘草毛状根的诱导培养条件和总黄酮量,为今后规模培养甘草毛状根生产药用甘草黄酮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93.
甘草鲨烯合酶基因及cDNA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甘草鲨烯合酶(SQS)基因的cDNA及DNA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方法:根据已报道的光果甘草SQS1基因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的方法,提取甘草根的RNA然后反转录成cDNA,以cDNA为模板,扩增出SQS基因的cDNA序列,以甘草总DNA为模板,扩增SQS的DNA序列.结果:序列分析表明,克隆获得的甘草SQS1的cDNA编码区为1242 bp,编码413个氨基酸残基,命名为GuSQS1,登录号为GQ266154,与卢虹玉等报道的甘草的2个SQS(SQS1和SQS2)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8.55%,88.62%,对应DNA序列全长为4484 bp,含有13个外显子,12个内含子,登录号为GQ180932.结论:甘草SQS的cDNA及DNA序列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甘草酸生物合成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4.
蔡亚平  赵蕊  张爽 《中国医药》2011,6(1):479-480
目的 探讨甘草多糖的种类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分布情况.方法 本实验通过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技术和乙醇分级法,分析了甘草多糖的组分及其相对分子质量的分布情况.结果 标准线性方程:LgMw=-0.4512tR+12.844(r=0.9993),甘草粗多糖的HPGPC图谱有3个色谱峰,即峰1、峰2和峰3,其tR分别为18.325、19.272和22.054 min,代入回归方程,得到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7 027、8283和823.结论 甘草多糖分为高相对分子质量部分与低相对分子质量部分,甘草多糖低相对分子质量部分是一个纯度很高的多糖,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95.
Objective To approach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intermittent short time veno-venuous hemofiltration(ISVVH)and Rheum Glycyrrhiza Decoc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hree SAP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Rheum Glyeyrrhiza uraleusis fisch Decoction group(A,n=25),ISVVH group(B,n=35)and ISVVH CO-Rheum Glyeyrrhiza uralensis fisch decoction group(C,n=43).A,B and C groups were all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However.the patients in group A were added Rheum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Decoction,the patients in group B added ISVVH while group C were raised ISVVH co-Rheum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ach Decoction.Finally,we observed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heart rate(HR),respiration(R),blood pressure(BP),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oxygenation index(PaO2/FiO2),oxygen saturation(SaO2);blood routine,plasma electrolytes,glucose and C-reactive protein;parallel APACHE Ⅱ score;measure level of TNF-α,IL-10 in patients blood serum when they were admitted to hospital,24,48,96 h after treatment respectively.Results After treated 24,48,96 h,C group compared to B group,B group compared to A group,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ments in APACHE Ⅱ score(P < 0.05);TNF-alevel decreased(P < 0.05);IL-10 level increased(P < 0.05);three groups after treatment of acute lung injury, thoracic/abdominal effusion,intestinal paralysis/obstruction,sepsis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improved significantly(P < 0.05).Conclusions ISVVH and glycyrrhiza decoction can regulate the liver and renal dysfunctions that followed SAP,raise physical conditions,improve the complications of patients with SAP.  相似文献   
96.
乌拉尔甘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青  苗文娟  向诚  果德安  叶敏 《中草药》2012,43(10):1886-1890
目的 研究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聚酰胺、MCI、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RP-HPLC等技术对乌拉尔甘草7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7-二甲基甘草黄酮醇(1)、甘草宁Ⅰ(2)、甘草香豆酮(3)、8-甲雷杜辛(4)、2'-hydroxyisolupalbigenin(5)、异驴食草酚(6)、去氢粗毛甘草素D(7)、glycyrin (8)、甘草酚(9)、刺甘草查耳酮(10)、甘草查耳酮B (11)、isoangustoneA(12)、甘草宁G(13)、5,7,4’-三羟基-6,8-二异戊烯基异黄酮(14).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7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7.
目的:为了在乌拉尔甘草中开发功能性EST-SSR分子标记,分析乌拉尔甘草EST-SSRs特征。方法:从NCBI公共数据库中下载乌拉尔甘草EST序列,运用DNAstar软件中的Seqman Pro程序,对下载序列进行拼接和聚类,去除冗余序列,利用SSRIT软件筛选重复序列长度≥20 bp的二、三、四、五核苷酸4种类型的SSR,统计分析乌拉尔甘草EST-SSR的特征。结果:从NCBI公共数据库中下载50666条乌拉尔甘草EST序列,剔除冗余序列,得到全长为9.28×106bp的无冗余EST序列11100条。在这些序列中搜索出752条EST序列含有963个SSR,占无冗余EST序列的8.68%,平均每9.64 kb EST出现1个SSR位点。二核苷酸重复基元SSR出现频率最高(43.41%),其次是三核苷酸(41.95%),AG/TC、GA/CT和CTT/GAA是二、三核苷酸中的优势重复基元。乌拉尔甘草EST-SSR以4~10次重复为主,基序长度主要集中于20~30bp。结论:乌拉尔甘草EST-SSR的出现频率高,重复类型丰富,理论上表明这些EST-SSR具有较高的可用性。本文通过对乌拉尔甘草EST资源的SSR信息的研究,为分子水平和生物信息学角度上开发乌拉尔甘草的SSR功能性标记提供了候选序列。  相似文献   
98.
李秀春 《世界中医药》2012,7(4):365-366
甘草为豆科植物,根及根茎是其药用部位。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抗病毒、抗菌、调和诸药等功效。为更好的发挥甘草的临床疗效,将历代医者对甘草的研究与应用作出概述,并详细的指出了甘草在临床中的应用禁忌。  相似文献   
99.
杨婷婷  王舒婷  刘佩华  徐炯  刘晓东  刘李 《中草药》2018,49(8):1860-1865
目的考察甘草与昆布配伍对大鼠肝肾功能及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各组分别ig给予甘草提取物2.8 g/kg(相当于甘草生药材10.0 g/kg)、昆布提取物3.8 g/kg(相当于昆布生药材10.0 g/kg)、甘草-昆布合煎提取物6.8 g/kg(相当于甘草和昆布生药材各10.0 g/kg)和空白溶媒(对照)。连续ig给药17周后,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脏器系数、血液生化指标、肝切片病理变化以及甘草次酸血药浓度。结果甘草或昆布单用组较对照组大鼠丙氨酸转氨酶(AST)、天冬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甘草-昆布合用可逆转两药单用对AST、ALP、CHE、TBA、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的降低作用;甘草-昆布合用组大鼠体内甘草次酸血药浓度和暴露量显著高于甘草单用组。甘草、昆布单用或合用还导致大鼠体内电解质水平失衡,表现为血清中钠离子(Na+)、钾离子(K+)、氯离子(C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甘草或昆布单用均具有保肝作用,甘草-昆布合用导致两药单用时的保肝作用减弱可能是其配伍"相反"原因之一,其机制可能与两药合用时甘草次酸血药浓度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00.
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选甘草切制工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洁  戴衍朋  孙立立  周倩 《中草药》2013,44(12):1579-1583
目的 优选甘草的最佳切制工艺.方法 以甘草苷、甘草酸的量和外观性状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考察润制、蒸制、烘制法切制甘草饮片对其质量的影响,优选甘草切制工艺参数.结果 甘草最佳切制工艺为润制6h、蒸制30 min、烘制2h、烘制温度60℃.结论 优选的甘草切制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