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87篇
  免费   531篇
  国内免费   106篇
耳鼻咽喉   185篇
儿科学   127篇
妇产科学   65篇
基础医学   499篇
口腔科学   70篇
临床医学   2480篇
内科学   2337篇
皮肤病学   38篇
神经病学   291篇
特种医学   237篇
外科学   1588篇
综合类   1150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314篇
眼科学   62篇
药学   415篇
  1篇
中国医学   544篇
肿瘤学   22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48篇
  2022年   192篇
  2021年   295篇
  2020年   319篇
  2019年   236篇
  2018年   228篇
  2017年   228篇
  2016年   248篇
  2015年   218篇
  2014年   605篇
  2013年   522篇
  2012年   483篇
  2011年   544篇
  2010年   450篇
  2009年   425篇
  2008年   477篇
  2007年   495篇
  2006年   455篇
  2005年   431篇
  2004年   331篇
  2003年   363篇
  2002年   237篇
  2001年   241篇
  2000年   229篇
  1999年   209篇
  1998年   182篇
  1997年   160篇
  1996年   154篇
  1995年   118篇
  1994年   119篇
  1993年   101篇
  1992年   144篇
  1991年   98篇
  1990年   131篇
  1989年   93篇
  1988年   106篇
  1987年   61篇
  1986年   82篇
  1985年   84篇
  1984年   71篇
  1983年   80篇
  1982年   47篇
  1981年   37篇
  1980年   31篇
  1979年   30篇
  1978年   24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11篇
  197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不同起搏模式对病人生存质量(QOL)的影响。[方法]以健康调查问卷(SF一36量表)对112例不同起搏模式病人进行问卷调查,比较3种起搏模式下病人的QOL水平。[结果]除机体疼痛、角色情绪2个维度外其余6个维度(生理功能、角色限制、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3种起搏模式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AAI型、DDD型起搏器的病人生存质量优于VVI型起搏。  相似文献   
62.
外固定支架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观念不断更新,传统闭合复位石膏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而外固定支架则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本文笔者就有关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基本原理、临床疗效、发展及其并发症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3.
目的:根据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时血液动力学改变,研究选择置入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器辅助治疗心脏扩大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观察临床效果及心脏功能;方法:对13例在心内科住院的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所致心力衰竭的患者,男9侈4,女4侈4,年龄36岁~75岁(平均58.61岁),心功能均在Ⅲ级~Ⅳ级(NYHA),均有置入起搏器的适应证。术中通过Swan—ganz漂浮导管对右心室内不同部位起搏10分钟后测各部位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改变,然后置入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器(右室流出道应用主动固定电极)。术后应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观察右心室双部位起搏的血液动力学效果;结果:全组13例患者术中检查及置入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器均获成功。测得右心室流出道起搏(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 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时各参数均较单纯右室心尖部(RVA)为好。置入心脏起搏器后观察射血分数从0.31提高至0.39,左室充盈时间延长,二尖瓣返流量减少,心脏缩小,心脏功能平均提高Ⅱ级。其中一例心功能由Ⅳ级提高至I级~Ⅱ级;结论:初步血液动力学观察提示,右心室双部位起搏能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4.
本文对19例冠心病患者和13例健康人进行了经食道心房调搏负荷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旨在观察此法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表明:(1)静息状态下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各项心功能指标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在经食道心房调搏试验中左心室收缩指标Vmax、Vmean、VTI、SV、CO等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l),以此几项指标进行二类判别分析,符合率达93.75%。结论认为经食道心房调搏负荷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冠心病的一项较敏感、无创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和鉴别心电图短P-R间期的产生原因,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检测115例受检者的常规导联心电图(RLECG)、头胸导联心电图(HCECG)、食管导联心电图(ELECG),对其中55例临床可疑心律失常和RLECG示短P-R间期者行食管心房调搏电生理检查。结果:①P波出现率和振幅均值比较ELECG>HCECG>RLECG(P<0.01),出现率分别为100%、95%、91%。②HCECGP-R段均值(P<0.01)及变异系数<RLECG。③RLECG波幅低、图形多变是产生心电图短P-R间期的主要原因。结论:作为无创伤性检查方法,HCECG和ELECG可以对短P-R间期者进行初步筛选,而经食管心房调搏能检测ECG短P-R间期的电生理特性,对鉴别诊断有肯定价值。  相似文献   
66.
外固定架在前臂严重粉碎及多段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前臂骨干严重粉碎性及多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3至2002年间收治的前臂骨干严重粉碎性及多段骨折患共22例。其中开放性骨折5例,均急诊清创复位外固定架固定;闭合性骨折17例,以切开复位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固定结合简单内固定为主要治疗方法。运用Anderson标准进行前臂功能评价。结果:22例患中发生1例骨延迟愈合,1例骨不愈合,均经二次手术植骨后得到愈合。按Anderson标准评价,优7例,良10例,不满意3例,失败2例,优良率78%。结论: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在前臂尺桡骨骨干严重粉碎性及多段骨折的治疗中有独特的优势,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或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结合运用简单的内固定可发挥内外固定各自长处,在取得良好固定作用的同时,减少骨折端血运的破坏,达到生物学固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67.
以丁香、肉桂、细辛等组成的腹泻灵外敷脐部(神阙穴)治疗急性肠炎106例,痊愈率为91.5%。并随机设立痢特灵、庆大霉素、山莨菪碱西药对照组100例,痊愈率为88%。两组相比,腹泻灵组对各项观察指标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动物实验证明,腹泻灵内用无急性毒性反应及过敏反应,长期外用无蓄积性毒性作用,对球结膜与完好皮肤及破损皮肤均无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68.
应用物理学,化学和工艺等方法,分别处理5种国内外敏感器,以组成相应呼吸敏感电极,结果显示,各种电极的气-电转换性能有明显改善,其中以上海复旦片性能达到弱呼吸敏感电极要求。  相似文献   
69.
俞慧芳  陈中文  施秀珍  谢亮  胡煜 《中国健康教育》2007,23(12):911-912,916
目的了解城郊结合部外来人员聚集地生活环境现况和霍乱等肠道传染病健康知信行情况,进一步明确肠道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点开展方向。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运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嘉兴市5县2区城郊结合部等外来人员聚集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93.06%的调查对象以租房为主,90.61%的生活用水来源于自来水,9.25%用井水;78.61%的人知道霍乱传播途径,21.53%的人知道霍乱主要临床症状,28.03%的人知道肠道传染病全部预防措施;77.31%的知识来源于电视,其他顺位依次为书刊、广播、家人或朋友处;希望获得宣传资料形式:传单占46.68%,墙报占31.21%。结论外来人员租房人数居多,有部分人使用井水;肠道传染病相关知识了解的较少。应采取多部门齐抓共管来改善外来人员聚集地的生活环境,因地制宜地对外来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肠道传染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0.
Invasive cardiac pacing has proved useful in the induction and termination of reentrant sustained tachycardias. In one of our two cases, programmed ventricular extra-stimulation was used to induce sustaine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from the endocardial surface of the right ventricle. Induce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was terminated by burst ventricular pacing with an external cardiac pacemaker. In our second patient, external pacing was effective at inducing and terminating sustained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These patients illustrate that the principles of terminating sustained reentrant tachycardia with invasive pacing may also apply to noninvasive external pacing. The usefulness of this approach in treating reentrant tachycardias needs further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