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15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比较康柏西普与曲安奈德治疗伴发白内障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乳化术治疗伴发白内障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者80例(80眼),根据不同治疗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分别于术前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或曲安奈德。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对比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 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40例(40眼),分为雷珠单抗组与康柏西普组各20例,分别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1 ml、康柏西普0.1 ml.注射前及注射1周、1个月及3个月后检测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光学相关断层扫描仪检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注射1个月、3个月后眼底荧光造影检测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NV)渗漏.结果 治疗后各时间点雷珠单抗组的视力均高于康柏西普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薄于康柏西普组(P<0.05),但视力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时间与分组无交互效应(P>0.05).注射1个月、3个月后,两组CNV渗漏治疗均有效,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雷珠单抗相比,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减轻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的CNV渗漏的效果相当,而对视力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改善稍差,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应可以达到相同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3.
周林  周岚 《海南医学》2016,(4):591-593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Conbercept)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12月在徐州医学院附属淮安医院眼科病区住院并确诊为NVG的22例(22眼)患者,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50 mg/0.05 ml),8~14 d后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后虹膜新生血管消退的时间,眼压的变化以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视力和眼压的变化.术后随访3~15个月.结果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后,17只眼虹膜新生血管1周内完全消退,5只眼2周内完全消退.注药前平均眼压(41.53 ± 3.37) mmHg,注药后1周平均眼压(40.12 ± 2.13) mmHg,与注药前比较眼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1周眼压(11.43 ± 1.68) mmHg,术后1个月眼压(12.15 ± 1.46) mmHg,术后3个月眼压(12.81±1.56) mmHg,最后一次随访眼压(12.03±2.31) mmHg,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1者4眼,视力0.01~0.1者15眼,与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有效地控制眼压,保护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眼底血管性疾病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w AMD)10例(11只眼),视网膜静脉阻塞(RVO)4例(4只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4例(6只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例(1只眼),慢性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例(1只眼),分别对其行玻璃体腔康柏西普(0.05 ml)注射治疗。随访时间为注射后1 d、2周、1个月、3个月,观察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距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范围内黄斑厚度值、眼压及不良反应。结果注射3个月后,w AMD组、RVO组及DR组的最佳矫正视力较注射前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只眼最佳矫正视力由治疗前0.2恢复到0.4,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只眼,由治疗前0.3恢复到1.0,视力均明显提高。w AMD组:治疗前后黄斑部厚度差值(112.9±128.8)μm,RVO组:治疗前后黄斑病厚度差值(403.0±213.0)μm,DR组:治疗前后黄斑病厚差值(110.0±102.1)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柏西普对眼底血管性疾病治疗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眼科常规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相干光断层扫描( OCT)检查确诊为湿性AMD的患者20例22眼,给予所有患眼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5mg,每月注射1次,连续3次为初始治疗,后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重复治疗。每月随访1次,随访观察≥6 mo。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眼最佳矫正视力( BCVA)、中心视网膜厚度( CRT)及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 CNV)病灶渗漏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后1、3、6mo患眼平均BCVA( LogMRA)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3、6 mo患眼平均CRT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末次随访时, FFA检查,黄斑区CNV病灶渗漏消失20眼(90%);渗漏减轻2眼(9%)。随访期间未见与治疗相关的严重眼部并发症及全身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临床实际应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AMD可提高患眼视力,降低患眼 CRT,抑制新生血管渗漏,无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 RVO)并黄斑水肿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视网膜静脉阻塞并黄斑水肿患者27例27眼,其中中央静脉阻塞( CRVO )8例8眼,分支静脉阻塞( BRVO )19例19眼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适时眼底激光光凝治疗,观察患眼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 BCVA )和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 CRT)的转归情况。结果:患者27例27眼治疗前平均BCVA (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 LogMAR )和 CRT 为0.8822±0.5601和713.8±224.8μm,末次随访时分别为0.5963±0.4481和376.7±185.5μm。其中8例 CRVO 患者平均注射次数为4.75次,平均随访时间为13mo,治疗前平均 LogMAR 视力为0.9802±0.6663,接受3次注药治疗后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0.7082±0.4629和0.8517±0.5895,治疗后视力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平均CRT治疗前为835.1±289.3μm,3次治疗后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06.8±117.7、487.5±201.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BRVO患者平均注射次数为2.2,随访时间为9mo,治疗前平均LogMAR视力为0.8124±0.4529,在接受1次注药治疗后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0.4789 ± 0.2792、0.4888± 0.3163,治疗后视力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平均CRT治疗前为662.7±176.6μm,1次注药治疗后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83.8±129.3、330.6±161.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明显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能够减轻RVO并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水肿程度,提高患眼视力,对BRVO并黄斑水肿的患者疗效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单次注射疗效最长可维持1a。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初步评估消肿方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对视网膜敏感度及固视特征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7-01/10在我院确诊为DME的患者40例40眼,随机双盲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20例20眼采用康柏西普联合消肿方治疗3mo,对照组患者20例20眼采用康柏西普联合安慰剂治疗3mo。观察两组患者BCVA(ETDRS视力表检查)、CRT(OCT检查)情况,并采用MAIA微视野计检测视网膜敏感度和固视稳定性(P1、P2)。

结果:治疗3mo时,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BCVA分别较基线提高4(-1,11.5)、0(-4,0.75)字母(P<0.05),CRT分别较治疗前下降123.5±42.61、18.1±12.84μm(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视网膜敏感度均轻度增加,但两组间无差异,且对照组治疗后视网膜敏感度与治疗前无差异(P>0.05),而治疗组治疗2mo时视网膜敏感度(20.11±4.98dB)最高。治疗后两组患者P1、P2值均显著增加,且治疗2mo时治疗组P1变化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治疗后P2变化值无差异(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可提高DME患者固视稳定性,联合消肿方治疗有助于维持固视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8.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术(OCTA)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3位患者26眼接受康柏西普治疗pm-CNV 1y的治疗效果。首诊中,所有患者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OCTA确诊为pm-CNV。所有患者均接受“1+PRN”的治疗方案。随访中,记录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A测量中心凹厚度(CFT)和CNV面积。

结果:1a后,平均BCVA(LogMAR)从基线视力0.66±0.51提升到0.39±0.38(t=3.528,P=0.004)。CFT在治疗前为(275.08±48.74)μm,治疗后1a,CFT为(205.15±43.74)μm(t=4.630,P=0.001)。CNV面积在治疗前的基线为(0.48±0.24)mm2,治疗后1a的面积为(0.15±0.11)mm2,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t=5.329,P=0.000)。有21眼行1次注射,4眼行2次注射,仅有1眼行3次注射。在治疗过程中,没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应用“1+PRN”方案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以提高pm-CNV患者视力,OCTA可以观察到CFT减轻和CNV面积的减小,但是长期的随访仍然要观察。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系统评价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ME)的疗效、安全性、经济性。

方法:分别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收集自建库至2020-02-20关于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治疗RVO继发ME的对照研究,提取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注射次数等主要结局指标进行系统评价,比较二者的效果。采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

结果:共纳入16项研究,合计患者1 337例。Meta分析结果提示,与雷珠单抗相比,康柏西普在采用1+PRN注射方案和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ME患者时,对黄斑水肿的消退效果更明显,但二者注射次数无明显差异; 与雷珠单抗相比,康柏西普在采用3+PRN注射方案和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ME患者时,注射次数更少; 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在视力改善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方面无明显差异。

结论:与雷珠单抗相比,康柏西普在不同的注射方案和不同的静脉阻塞类型治疗中体现出更优的效果,即更少的注射次数或更好的黄斑水肿消退效果。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患者对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36例DME患者,在接受连续3个月每月1次玻璃体内注射0.5 mg 康柏西普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及黄斑区浅层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的血管密度(vessel density,VD)和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的变化。结果 DME患者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前BCVA为0.26±0.02,3次注射治疗后BCVA分别为0.42±0.04、0.51±0.04及0.54±0.04,治疗后BCVA较治疗前显著提高;治疗前CRT为(472.42±9.68)μm,3次注射治疗后CRT分别为(339.33±6.73)μm、(320.89±7.60)μm、(300.14±5.60)μm,治疗后CRT较治疗前显著降低,BCVA及CRT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DME患者治疗前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VD为(44.27±0.04)%,3次注射治疗后分别为(44.28±0.04)%、(44.32±0.04)%、(44.32±0.04)%;治疗前的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VD为(52.96±0.04)%,3次注射治疗后分别为(52.94±0.04)%、(52.87±0.04)%、(52.87±0.04)%;治疗前浅层FAZ面积为(0.56±0.08)mm2,3次注射治疗后分别为(0.56±0.08)mm2、(0.56±0.08)mm2及(0.56±0.08)mm2;治疗前深层FAZ面积为(0.75±0.10)mm2,3次注射治疗后分别为(0.75±0.09)mm2、(0.75±0.09)mm2及(0.75±0.09)mm2,治疗后患者浅层及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VD和FAZ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DME患者连续3个月每月1次玻璃体内注射0.5 mg康柏西普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BCVA,降低其CRT,并对视网膜毛细血管VD及FAZ面积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