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63篇
  免费   1088篇
  国内免费   467篇
耳鼻咽喉   133篇
儿科学   713篇
妇产科学   149篇
基础医学   2610篇
口腔科学   43篇
临床医学   3063篇
内科学   3083篇
皮肤病学   23篇
神经病学   6776篇
特种医学   2743篇
外科学   1854篇
综合类   3198篇
预防医学   884篇
眼科学   43篇
药学   2360篇
  5篇
中国医学   617篇
肿瘤学   1321篇
  2023年   177篇
  2022年   428篇
  2021年   673篇
  2020年   536篇
  2019年   455篇
  2018年   537篇
  2017年   702篇
  2016年   828篇
  2015年   744篇
  2014年   1466篇
  2013年   1599篇
  2012年   1481篇
  2011年   1681篇
  2010年   1523篇
  2009年   1514篇
  2008年   1540篇
  2007年   1465篇
  2006年   1412篇
  2005年   1233篇
  2004年   960篇
  2003年   875篇
  2002年   648篇
  2001年   687篇
  2000年   597篇
  1999年   533篇
  1998年   471篇
  1997年   467篇
  1996年   395篇
  1995年   393篇
  1994年   341篇
  1993年   259篇
  1992年   277篇
  1991年   230篇
  1990年   222篇
  1989年   159篇
  1988年   161篇
  1987年   183篇
  1986年   148篇
  1985年   176篇
  1984年   170篇
  1983年   107篇
  1982年   133篇
  1981年   116篇
  1980年   114篇
  1979年   116篇
  1978年   95篇
  1977年   104篇
  1976年   95篇
  1975年   81篇
  1973年   8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冠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观察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以探讨凝血系统的变化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 10 0例冠心病患者血浆D 二聚体、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 0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含量 ,并与4 4例健康人比较。结果发现 ,冠心病患者血浆D 二聚体、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 0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指标变化明显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P <0 .0 1) ,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 0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P <0 .0 5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 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D 二聚体水平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性(P <0 .0 5 )。结果提示 ,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 ,表现为继发性纤溶亢进 ,血小板活性增加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且与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变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2.
全脑缺血后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脑缺血后大鼠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全脑缺血再灌注后酪氨酸羟化酶(TH)、多巴胺-β-羟化酶(DβH)的表达并对海马区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5-HT)和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5-羟吲哚乙酸(5-H IAA)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对照组TH及DβH呈阴性表达。全脑缺血再灌注后1 d,3 d缺血组海马CA1区神经元TH及DβH表达阴性。5 d后神经元TH及DβH呈阳性表达;全脑缺血再灌注后6 h,缺血组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显著上升,NE、肾上腺素、多巴胺及5-HT分别为对照组的232.5%、347.3%、336.1%和210.1%,1 d后开始回落,3 d已明显低于对照组,5 d后又有回升并接近对照组;缺血组,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产物HVA、5-H IAA含量于全脑缺血再灌注后6 h开始上升,1 d依然保持较高的水平,至3 d回落,5 d接近对照组。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显著上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显著上升可能是导致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3.
84.
放射性脑损伤是放射治疗的严重的并发症,其与脑肿瘤复发的鉴别诊断非常困难,目前主要依靠影像学诊断,核磁共振弥散加权像、磁共振波谱、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显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等被认为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最终确诊依赖标本的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85.
目的研究抑胶素对大鼠脑胶质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采用脑立体定向术,在Wistar大鼠脑尾状核接种C6细胞,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应用抑胶素前后对鼠脑胶质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结果经抑胶素治疗后可见肿瘤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密度下降,随浓度增加阳性率呈下降趋势。实验组(抑胶素浓度32μg/kg)较对照组表达降低(P<0.05);实验组(抑胶素浓度64μg/kg)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实验组、(抑胶素浓度分别为8μg/kg及16μg/kg)与对照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顺铂组瘤体内VEGF与实验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抑胶素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而起作用,但这种抑制作用与抑胶素本身的浓度有关,高浓度抑胶素抑制作用强。  相似文献   
86.
动态增强MR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T2 WMR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预测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有病理或追踪结果的 4 8例脑病变患者 ,其中胶质瘤 2 5例 (高、低级别胶质瘤分别为 16例和 9例 ) ,非胶质瘤病变 2 3例。全部病例均行常规T1WI、T2 WI和EPI SE序列动态增强MR灌注成像。计算每个病灶的最大相对脑血容量 (rCBV)比值 (病灶最大rCBV/对侧正常脑白质rCBV)。分析胶质瘤的最大rCBV比值与其组织学级别的关系 ,并比较胶质瘤与非胶质瘤的灌注异常及常规MRI强化表现。结果 高级别胶质瘤 ( 16例 )的最大rCBV比值为4 .6 0± 1.98( 2 .5 5~ 9.2 2 ) ,低级别胶质瘤 ( 9例 )的最大rCBV比值为 1.86± 1.5 2 ( 0 .85~ 5 .72 ) ,经t检验 ,两组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 <0 .0 1)。脑膜瘤、转移瘤、血管母细胞瘤、淋巴瘤均显示有局部高灌注 ,最大rCBV比值为5 .35± 2 .39( 3.15~ 12 .39) ,而有强化表现的脑梗死、脑炎性灶及放射性脑损伤表现为低、等灌注 ,最大rCBV比值为1.2 7± 0 .36 ( 0 .85~ 1.72 )。结论 MR灌注成像在胶质瘤的术前影像学分级预测上有重要价值 ,在脑胶质瘤的某些鉴别诊断上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7.
Case report Leptomeningeal involvement in diffuse intrinsic brain stem gliomas is rarely diagnosed clinically and in majority of the instances diagnosed only on postmortem examination. We report two cases of diffuse pontine glioma diagnosed clinicoradiologically and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radiotherapy.Observations On follow-up, both patients showed clinical features suggestive of meningeal spread although imaging for pontine tumor showed stable disease. Leptomeningeal disease in the spine was confirmed on imaging and in one case by cerebrospinal fluid examination also. During the follow-up of patients with pontine glioma, the possibility of leptomeningeal involvement must be borne in mind.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脑肿瘤干细胞(BTSCs)体外分化过程中的回逆现象,为研究其分化抑制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CD133免疫磁珠筛选系统,从肿瘤组织中分离获得的CD133^+细胞(BTSCs)分成4组进行培养:(1)含10%胎牛血清(FCS);(2)10%FCS+丙戊酸钠注射液(VPA);(3)无FCS+生长因子;(4)无FCS+生长因子+VPA。取不同时间点上的细胞,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与分化相关的标志物、细胞周期和DNA倍体变化;利用免疫激光共聚焦分析与分化相关标志物的共表达情况。结果无FCS条件下培养的BTSCs呈悬浮球状生长,高表达CD133和巢蛋白(nestin),不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G0/G1期细胞占大多数,G2/M期细胞接近0%,DNA都是异倍体,对VPA反应不敏感。含FCS培养的原本悬浮的细胞约4h开始贴壁。均呈圆形。此后逐渐向多形性分化,至7d时分化的细胞部分又返回至圆形。至10d-21d时,有的还能重新恢复球形,并呈悬浮生长。培养3d、7d、10d和21d时,CD133、nestin阳性细胞数先降后升,GFAP^+和β-TubulinⅢ^+细胞数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含FCS培养液中加入VPA。细胞形态上未见上述的回逆现象,CD133和nestin表达的先降后升现象消失,GFAP和β-TubulinⅢ在第7天以后表达明显升高,但极大部分细胞共表达nestin。而神经干细胞(NSCs)在含FCS培养至10d时,即以GFAP和β-TubulinⅢ表达为主,未见CD133^+细胞。此外,含血清培养时BTSCs仍以异倍体为主。含少量的G2/M期细胞,加VPA诱导后细胞周期和DNA倍体变化不明显。结论BTSCs在含血清条件下培养出现的多向分化表型不稳定,时有去分化所导致的回逆。加入诱导分化剂VPA培养,虽然能阻止回逆现象出现,并有代表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标志物表达上升.但因其共表达nestin而仍属于未完全分化细胞,表明BTSCs分化始终处于受抑状态。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创伤后迟发性脑肿胀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5年6月年收治的17例迟发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救治情况。结果 所有颅脑损伤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后均有好转,但于伤后5-10d出现恶化,CT复查有脑肿胀,经加强综合脱水等治疗后16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 迟发性脑肿胀好发于对冲性额、颞叶挫裂伤伴明显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薄层血肿及早期CT有脑肿胀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创伤后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微循环障碍、静脉回流障碍及甘露醇作用下降等因素有关。此类患者病情隐蔽性强,应加强观察、积极行CT复查,如能早期明确诊断,保守治疗多数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0.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clinical aspects and disease-free survival (DFS) in children less than 3 years of age diagnosed with low-grade astrocytoma. Methods In a period of 24 years (1980–2004), a total of 43 (5.4%) children were registered with these characteristics. Twenty-three patients had pilocytic astrocytoma, 18 diffused, and 2 mixed. Thirty-one (72.1%) children had incomplete surgical tumor resection and 12 (27.9%) had a complete tumor resection. Twelve (27.9%) patients had cranial radiotherapy and 17 (39.5%) received chemotherapy. Overall survival was recorded in 23 (53%). DFS was 50% at 250 months of follow-up for the whole group. DFS for the supratentorial group was 60% at 250 months, whereas, for the infratentorial, it was 22% at 120 months (p = 0.008). Conclusion The only favorable prognostic pattern was the supratentorial presentation.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did not alter the outc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