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452篇
  免费   5682篇
  国内免费   3899篇
耳鼻咽喉   1995篇
儿科学   242篇
妇产科学   2358篇
基础医学   3856篇
口腔科学   525篇
临床医学   8098篇
内科学   5122篇
皮肤病学   337篇
神经病学   551篇
特种医学   4626篇
外国民族医学   52篇
外科学   14909篇
综合类   12891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1841篇
眼科学   226篇
药学   3063篇
  8篇
中国医学   142篇
肿瘤学   21188篇
  2024年   120篇
  2023年   684篇
  2022年   1373篇
  2021年   1867篇
  2020年   1823篇
  2019年   1587篇
  2018年   1455篇
  2017年   1809篇
  2016年   2389篇
  2015年   2089篇
  2014年   4130篇
  2013年   3562篇
  2012年   4739篇
  2011年   5263篇
  2010年   4623篇
  2009年   4463篇
  2008年   4384篇
  2007年   4896篇
  2006年   4618篇
  2005年   4518篇
  2004年   3518篇
  2003年   3098篇
  2002年   2644篇
  2001年   2550篇
  2000年   2068篇
  1999年   1551篇
  1998年   1331篇
  1997年   1172篇
  1996年   692篇
  1995年   597篇
  1994年   508篇
  1993年   287篇
  1992年   256篇
  1991年   209篇
  1990年   191篇
  1989年   173篇
  1988年   173篇
  1987年   141篇
  1986年   128篇
  1985年   96篇
  1984年   49篇
  1983年   31篇
  1982年   47篇
  1981年   39篇
  1980年   32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7篇
  197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61.
62.
肾移植术后并发尿路上皮肿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肾移植患者并发尿路上皮肿瘤的特点,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 自1998~2003年肾移植患者1293例,术后发生尿路上皮恶性肿瘤21例(1.6%)。男4例,女17例。17例原发病为慢性问质性肾炎。发生尿路上皮肿瘤距肾移植6~62个月,平均26个月。其中膀胱癌6例,单侧肾盂或输尿管癌6例,单侧肾盂或输尿管、膀胱癌8例,双侧肾盂输尿管癌1例。10例上尿路肿瘤发生部位与移植肾同侧,4例发生于移植肾对侧。临床症状以无痛性肉服血尿和反复泌尿系感染为主。19例行手术治疗,术后所有患者免疫抑制剂用量减少1/3并辅以局部灌注化疗。结果 2例行姑息性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分别于发现肿瘤5、8个月死亡。余19例现已随访2~5年。13例肿瘤复发,复发部位为膀胱或对侧原。肾、输尿管。所有患者在免疫抑制剂减量期间均未出现急性排斥。2例因切除移植肾恢复透析,17例肾功能正常。结论 慢性间质性。肾炎导致。肾功能衰竭的。肾移植患者和女性肾移植患者易发生移植后尿路上皮肿瘤;移植肾同侧上尿路较对侧好发肿瘤;对移植肾对侧为首发的上尿路发生肿瘤者可预防性行双侧上尿路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63.
64.
65.
KGF在乳腺癌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KGF蛋白在人乳腺癌的表达与意义,与临床病理因素及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GF在63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与正常乳腺组织对照。结果:63例乳腺癌组织中34例肿瘤细胞表达KGF(54.0%),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未表达(P<0.01),在乳腺癌间质细胞和正常乳腺组织间质细胞表达率分别为34.9%和16.7%(P>0.05)。其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与低分化相关,与ER、PR呈负相关,与Ki-67呈正相关,与Ki-67的协同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正相关。结论: KGF在乳腺癌肿瘤细胞的表达可能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并且与低分化、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66.
脉络丛癌     
目的介绍脉络丛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对1例脉络丛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进行探讨。结果脉络丛癌在组织病理学上主要呈现由柱状上皮围绕毛细血管、纤维组织所形成的乳头样结构;肿瘤细胞呈异型性,可见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角蛋白表达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S-100蛋白以及波形蛋白呈灶性阳性反应,上皮细胞膜抗原、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以及神经微丝等均呈阴性反应;Ki-67标记指数〉20%;过碘酸雪夫染色阴性。结论脉络丛癌的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检测结果,须与乳头型室管膜瘤、转移癌及乳头型脑膜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67.
68.
分子靶向药物bevacizumab是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显示了临床效果。现就bevacizumab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9.
目的:研究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及病灶延迟期扫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以进一步选择理想的扫描时期和方案。方法:对48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行平扫及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速率为3ml/s,然后开始动脉期、门脉期及病灶延迟期扫描。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数,观察病灶在不同时期的特征。结果:动脉期、门脉期及病灶延迟期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1.9%、76.9%、78.8%,动脉期和门脉期、病灶延迟期之间均有显著差异,而门脉期和病灶延迟期之间无差异。结论:在肝癌的检出方面动脉期价值最大,而门脉期和延迟期之间无差异。双期扫描(动脉期加门脉期)可作为肝癌CT诊断的常规技术,对不典型病例,病灶延迟期很有必要,有助于病灶的定性。  相似文献   
70.
外阴汗腺癌七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外阴汗腺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7例外阴汗腺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外阴汗腺癌的发病年龄为40~58岁。7例患者的治疗为局部扩大切除或根治性外阴广泛切除,2例辅以术后放疗。7例中5例存活5年以上,其中1例曾在首次治疗后第7年、11年2次复发并于第17年死于肿瘤。2例存活<5年,1例在术后2年半死于脑出血,1例因脊椎广泛转移在术后1年零9个月死亡。结论:外阴汗腺癌的预后较好,局部扩大切除或根治性外阴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