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99篇
  免费   545篇
  国内免费   54篇
耳鼻咽喉   37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71篇
基础医学   169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516篇
内科学   98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99篇
特种医学   55篇
外科学   175篇
综合类   1050篇
预防医学   115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321篇
  9篇
中国医学   7032篇
肿瘤学   2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286篇
  2021年   363篇
  2020年   421篇
  2019年   180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194篇
  2016年   263篇
  2015年   234篇
  2014年   988篇
  2013年   547篇
  2012年   956篇
  2011年   879篇
  2010年   726篇
  2009年   497篇
  2008年   382篇
  2007年   371篇
  2006年   369篇
  2005年   367篇
  2004年   327篇
  2003年   353篇
  2002年   192篇
  2001年   174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裴君 《上海针灸杂志》2009,28(8):450-451
目的观察针刺推拿中药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设综合组80例、电针组42例、推拿组68例和中药组36例,进行疗效比较分析。结果综合组有效率为93.8%,电针组有效率为73.8%,推拿组有效率为86.8%,中药组有效率为69.4%,综合组有效率与其他几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电针、推拿、中药相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集诸单一疗法之精华,避免单一疗法的局限性,可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32.
目的与方法 采用深刺和浅刺对丙酸睾酮所致前列增生症(BPH)大鼠模型进行干预,研究其作用殊同。结果 针刺组前列腺,膀胱指数明显小于模型组;形态学观察,针刺组较模型组增生明显减轻,腺上皮呈单层柱状,腺体数目明显减少,间质充血,钙化明显减轻,结缔组织无增生,腺腔内分泌物减少。深刺组好于浅刺组。结论 深刺对实验性BPH大鼠的干预作用好于浅刺方法。  相似文献   
33.
蜂毒和风痛宁穴位注射治疗骨关节炎46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骨关节炎新的有效治疗途径。方法 运用纯中药制剂蜂毒注射液和风痛宁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本病 ,并与局封治疗作对照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2 .5 2 % ,对照组为 77.0 0 %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5 ) ,且两组副作用、复发时间均有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蜂毒和风痛宁穴位注射治疗本病疗效优于局封治疗 ,且能减少副作用 ,延长复发时间。  相似文献   
34.
针刺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针刺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及其神经 -内分泌调节机制。方法 采用二肾一夹法制备高血压大鼠模型 ,测定实验各组大鼠血浆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含量和心率变异性 (HRV)的动态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 ,针刺组血压 (BL 2 3:19.1± 1.1k Pa,ST36:18.1± 2 .5 k Pa)及 ET水平明显下降 (P<0 .0 1) ,其中针刺肾俞组血浆 ET水平 (91.3± 9.45 pg/ ml)较足三里组 (10 8.48± 13.0 6pg/ ml)下降更明显 (P<0 .0 5 ) ;针刺治疗组血浆 NO水平 (BL 2 3:5 0 .3±12 .7μmol/ ml,ST 36:49.71± 8.49μm ol/ m l)显著升高 (P<0 .0 5 )。足三里组针刺后 L F/ HF比值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 ,而肾俞组 L F/ HF值 (0 .5 7± 0 .13)明显低于模型组及足三里组 (0 .86± 0 .2 5 )。结论 针刺能降低肾血管性高血压模型大鼠动脉血压 ,肾俞与足三里两穴无明显差异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自主神经系统、NO及 ET参与的神经内分泌调节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35.
针灸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相关量表积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 (VD)的疗效。方法 :选用针灸百会、人中、涌泉、神门、大钟等穴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 17例 ,并于治疗前后测定MMSE R、ADL R及BBS量表。结果 :针灸对痴呆患者的MMSE R、ADL R以及BBS中生活能力量表积分有明显改善作用 (P <0 .0 1) ,而对BBS中日常习惯及个性改变的量表积分影响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针灸治疗VD疗效确切 ,能提高VD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电针(EA)"足三里"-"阳陵泉"镇痛的累积效应,及大鼠下丘脑和海马细胞蛋白激酶A(PKA)活性的变化。方法:Wistar雌鼠6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慢性压迫损伤(CCI)组、CCI+EA 2天(d)组、CCI+EA 2周(w)组、去卵巢(OVX)+CCI组、OVX+CCI+EA 2 d组、OVX+CCI+EA 2 w组。Morris水迷宫法检查OVX+D-半乳糖皮下注射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扎坐骨神经造成CCI慢性痛模型,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2/15 Hz,1~2 mA,1次/d)。用辐射热照射大鼠双侧足底引起的缩腿反应潜伏期(PWL)的差值作为痛敏分数(HS)判断动物的痛反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下丘脑和海马组织PKA的活性。结果:CCI术后,与正常组比较,各组HS都明显升高。在单纯CCI动物上,与CCI组比,CCI术后第18天CCI+EA 2 d、CCI+EA 2 w的HS显著减小(P<0.05);CCI+EA 2 w组的HS显著低于CCI+EA 2 d组(P<0.05)。在记忆损害的动物上,OVX+CCI+EA 2 w和OVX+CCI+EA 2 d组HS明显低于OVX+CCI组(P<0.05);而两EA组间HS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CCI+EA 2 w组下丘脑室旁核(PVN)、弓状核(ARC)和视上核(SON)区PKA的灰度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VN和ARC区也显著低于CCI+EA 2 d组(P<0.05);OVX+CCI+EA 2 w组PVN和SON区的PKA灰度值亦均明显低于OVX+CCI组(P<0.05)。说明EA 2 w可上调PKA的表达,且具有累积性作用。OVX+CCI+EA 2 w组ARC和SON区PKA的灰度值均显著高于CCI+EA 2 w组(P<0.05),提示EA上调PKA表达的累积效应在记忆功能减退的动物上明显减弱。海马PKA的表达与SON等下丘脑核团PKA的表达趋势类似。结论:电针镇痛有累积作用,其累积效应可能与下丘脑、海马细胞PKA的表达上调有关,并且与动物神经记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及药物组,治疗21d,观察治疗前后智力测定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表(ADL)评分值变化。结果两组各临床疗效指标均有改善,尤以针灸组显著。结论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药物治疗VD患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8.
隔药饼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治疗北美地区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北美地区肩周炎患者接受隔药饼灸治疗,共治疗10次。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疗效、McGill量表测评、治疗过程中患者不适记录等。结果62例肩周炎患者治疗后,有18例获得痊愈,总有效率为90.3%;McGill量表测评表明,治疗后的PRI感觉分、PRI情绪分、PRI总分、VAS和PPI治疗前后的积分差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中,所有患者没有出现因治疗导致的特殊不适。结论隔药饼灸能够有效地干预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疼痛,促进其临床痊愈。  相似文献   
39.
目的 观察埋线为主综合治疗阳萎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患者采用埋线为主,辅以针灸治疗阳萎。在2个疗程结束后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治愈33例,显效12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93.6%。结论埋线为主综合治疗阳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0.
针刺对偏头痛大鼠脑内一氧化痰、5-羟色胺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观察针刺对偏头痛大鼠脑内一氧化氮 (NitricOxide,NO)和 5 -羟色胺 (Sereotonin ,5 -HT)的影响 ,并探讨其防治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 4 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针刺预防组和针刺治疗组 ;采用硝酸还原法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颈静脉 (ExternalJugularVein ,EJV)中NO和 5 -HT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模型组NO显著升高 ,5 -HT显著降低 (P <0 .0 1) ;与模型组比较 ,针刺预防组和针刺治疗组NO显著降低 (P <0 .0 1) ,5 -HT明显升高 (P <0 .0 1)。结论 :针刺不仅能治疗偏头痛 ,而且能减慢 5 -HT的降解 ,抑制NO的释放。推测针刺偏头痛可能是通过调节 5 -HT和NO的含量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