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828篇
  免费   3551篇
  国内免费   2916篇
耳鼻咽喉   614篇
儿科学   773篇
妇产科学   482篇
基础医学   1855篇
口腔科学   471篇
临床医学   14317篇
内科学   8081篇
皮肤病学   1232篇
神经病学   757篇
特种医学   1886篇
外国民族医学   65篇
外科学   2767篇
综合类   23127篇
预防医学   9655篇
眼科学   476篇
药学   15566篇
  65篇
中国医学   8655篇
肿瘤学   1451篇
  2024年   327篇
  2023年   1370篇
  2022年   1318篇
  2021年   1696篇
  2020年   1618篇
  2019年   1529篇
  2018年   847篇
  2017年   1353篇
  2016年   1707篇
  2015年   2159篇
  2014年   3738篇
  2013年   3954篇
  2012年   5076篇
  2011年   5635篇
  2010年   5377篇
  2009年   5177篇
  2008年   5873篇
  2007年   5423篇
  2006年   5522篇
  2005年   5503篇
  2004年   3794篇
  2003年   3772篇
  2002年   3056篇
  2001年   2678篇
  2000年   2122篇
  1999年   1694篇
  1998年   1429篇
  1997年   1330篇
  1996年   1253篇
  1995年   1187篇
  1994年   1017篇
  1993年   792篇
  1992年   618篇
  1991年   611篇
  1990年   499篇
  1989年   531篇
  1988年   242篇
  1987年   169篇
  1986年   147篇
  1985年   82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42.
目的观察并分析应用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综合医院护理人员结核潜伏感染(LTBI)状况。方法将我院工龄超过1年的201名护理人员,其中内科、外科、辅助科室分别为82,85,34名。均予以外周血T-SPOT.TB检测,分析LTBI状况。结果所有受检人员中共有50名T-SPOT.TB检测结果为阳性,总潜伏率为26.37%;工作年限不足3年与工作年限≥3年的受检人员T-SPOT.TB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5.00%与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后者阳性检出率明显更高(P<0.05);不同科室中,工作年限≥3年者其阳性检出率均较工作<3年者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POT.TB检测技术作为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筛查结核病,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度,能快速、准确地诊断结核病感染,对控制传染源、降低感染率与提升检出率均具重要意义,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结核病的重要检测方式。  相似文献   
43.
《中成药》2019,(3)
目的探索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的组织学机制。方法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分别皮内注射C48/80、吐温-80、碘海醇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喜炎平注射液后,立即尾静脉注射0.5%伊文思蓝溶液,15 min后麻醉处死,剪取背部皮肤,测量蓝斑直径,取蓝斑皮肤观察肥大细胞形态,计算脱颗粒率。再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皮内注射C48/80、吐温-80、碘海醇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后,蓝斑直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药物质量浓度(体积分数)均呈正相关,两者之间亦然,但肥大细胞数均无明显变化[除0.8、1.6 mg/mL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外];皮内注射喜炎平注射液后,蓝斑直径、肥大细胞数、脱颗粒率均无明显变化(除质量浓度5 mg/mL时蓝斑直径外)。结论大鼠皮肤类过敏试验组织学机制是类过敏阳性物质致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其脱颗粒率与阳性物质浓度、皮肤蓝斑直径呈高度正相关,可作为药物类过敏性及其反应强度评判的一项补充指标。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长期团体性康复活动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失能或失智老年人身体功能的影响,并探讨适合老年人的健康运动处方。方法长春市某日间照料中心36名老年人在专业物理治疗师的监护下进行每周1次、每次60 min,总计6个月的团体康复活动,对仅持续3个月活动组、持续6个月活动组的肌力、关节活动度(主动、被动)平衡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共5项身体机能指标进行测试。结果持续参与六个月组在肌力、主动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功能与平衡能力有显著的进步,仅参与三个月组在活动介入中止后平衡能力有显著下降情形。结论长期团体康复活动能有效改善老年人肌力、主动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功能与平衡能力,且活动效果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分析结核病住院患儿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不同儿童结核病类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结核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收集湖南省儿童医院2008年1月1日-2017年12月30日结核病住院患儿的性别、年龄、结核病分类、T-SPOT.TB检测结果等临床资料,利用卡方检验对年度间结核病住院患儿的一般情况进行比较,将结核病住院患儿分为肺结核组和肺外结核组,利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段患儿肺外结核类型构成,同时对2015-2017年T-SPOT.TB检测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的阳性率进行比较。 结果 2008-2017年湖南省儿童医院共收治诊断为结核病的住院儿童707例,男孩448例(占63.4%),女孩259例(占36.6%);城市患儿312例(占44.1%),农村患儿395例(占55.9%);年龄范围1~16岁,1~岁组169例(占23.9%),3~岁组211例(占29.8%),6~岁组259例(占36.6%),12~岁组68例(占9.6%);肺结核229例(占32.4%),肺外结核478例(占67.6%)。2008-2017年间结核病住院患儿性别、城乡、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分布在3~、6~岁儿童组。2008-2017年间结核病住院患儿结核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外结核占比呈下降趋势。各年龄段患儿肺外结核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6~岁组肺外结核前三位分别为淋巴结结核、结核性脑膜炎、骨结核,12~岁组肺外结核前三位分布分别为淋巴结结核、肠结核、结核性脑膜炎。肺结核组T-SPOT.TB试验阳性率(82.26%)高于肺外结核组T-SPOT.TB(5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2008-2017年,湖南省儿童医院结核病住院患儿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结核多见于3~12岁儿童。肺结核患儿T-SPOT.TB检测结果阳性率高于肺外结核患儿。  相似文献   
46.
47.
目的:探讨主动杠杆试验评价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精准康复时机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案,实验组按照患者完成主动杠杆试验的情况决定术后康复时机并指导康复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 w、2w、4 w、12 w及24 w对两组患者进行膝关节胫骨前移度(KT-2000)、主动关节活动度(ROM)以及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脱拐时间。结果:术后6周内,实验组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12周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ROM高于对照组(P<0.05),到12周两组基本一致。术前及术后各个时间点,两组膝关节胫骨前移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脱拐时间平均为28.0天,对照组平均为44.6天,实验组脱拐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采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检验进行以脱拐时间为终点事件的生存分析,结果同样是实验组脱拐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主动杠杆试验结果可作为评价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时机的可靠指标,为建立个体化的康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口腔感觉运动训练治疗帕金森病(PD)合并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90例PD合并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口腔感觉运动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治疗,观察两组吞咽障碍改善效果,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吞咽功能、营养状况、脑血流动力学、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摄食-吞咽功能治疗总有效率(95.6%)显著高于对照组(80.0%)(P0.05);治疗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咽动态透视录像造影检查(VFSS)评分显著提高(P0.05),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显著降低(P0.05),两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中双侧大脑动脉血流平均流速(Vm)、最大峰值流速(Vs)显著提高(P0.05),血管阻力指数(RI)显著降低(P0.05),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显著提高(P0.05),以上指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口腔感觉运动训练治疗PD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疗效确切,可明显提高患者摄食-吞咽功能,降低其营养不良风险,促进其脑血流动力学改善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以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9.
50.
患者,男,60岁,因“头痛20余天、右眼视力下降5 d及睁眼困难3 d”于2019年3月20日就诊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门诊。患者多年前诊断为鼻窦炎,长期头痛伴鼻塞未行治疗。此次就诊前20 d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颞部头痛,疼痛持续无缓解,1周前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就诊行鼻咽部肿物活检,病理结果示:镜下见小片鳞状上皮及少量炎性渗出物和凝血块。5 d前突然出现右眼视力下降,3 d前右眼出现睁眼困难,未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