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49篇
  免费   2243篇
  国内免费   1233篇
耳鼻咽喉   362篇
儿科学   304篇
妇产科学   615篇
基础医学   826篇
口腔科学   259篇
临床医学   7415篇
内科学   2796篇
皮肤病学   428篇
神经病学   837篇
特种医学   1663篇
外国民族医学   52篇
外科学   6753篇
综合类   13710篇
预防医学   2580篇
眼科学   309篇
药学   5161篇
  85篇
中国医学   2131篇
肿瘤学   3839篇
  2024年   313篇
  2023年   1337篇
  2022年   1159篇
  2021年   1453篇
  2020年   1302篇
  2019年   1306篇
  2018年   654篇
  2017年   1038篇
  2016年   1238篇
  2015年   1325篇
  2014年   2202篇
  2013年   2241篇
  2012年   2769篇
  2011年   2844篇
  2010年   2703篇
  2009年   2599篇
  2008年   3310篇
  2007年   2816篇
  2006年   2301篇
  2005年   2538篇
  2004年   2010篇
  2003年   1960篇
  2002年   1581篇
  2001年   1384篇
  2000年   1086篇
  1999年   829篇
  1998年   772篇
  1997年   669篇
  1996年   600篇
  1995年   477篇
  1994年   307篇
  1993年   228篇
  1992年   205篇
  1991年   188篇
  1990年   130篇
  1989年   135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目的探讨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手术应用在腹股沟疝气治疗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腹股沟疝气患者78例,采取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9例,A组给予传统疝气修补手术治疗,B组采取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后恢复效果、术后并发症(含血肿、肠梗阻、尿潴留、肠道损伤、术后感染)炎症因子变化、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方面,B组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手术并发症方面,B组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手术治疗后B组炎症因子浓度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后B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手术应用在腹股沟疝气治疗中较传统疝气修补手术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程度,有助于生活质量提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3.
44.
〔摘 要〕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胃息肉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样本来源于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期间福建省汀州医院收治的 600 例胃息肉患者,全部患者均行胃息肉检查诊断及内镜下治疗干预,分析各项指标。 结果:胃息肉主要病理类型包括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胃底腺息肉等,大部分息肉病灶结构为半圆形或圆 形隆起,600 例患者内镜下采用不同术式治疗胃息肉后 105 例患者复发,息肉超 1 cm、腺瘤性息肉、多发息肉、幽门螺杆 菌感染、年龄≥ 45 岁均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对不同类型胃息肉病理特征分析可初步判断其性质,内镜 治疗胃息肉疗效显著,息肉超 1 cm、腺瘤性息肉、多发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年龄≥ 45 岁易复发,需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尽早耳石复位治疗对BPPV的疗效及对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从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00例BPPV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BPPV出现眩晕症状时至接受耳石复位治疗这一时间段的长短,划分为早晚期。早期复位者即(<12 h)为实验组。对照组选用晚期复位者。分别比较两组临床有效率及复发率。结果两组不同时间复位后,早期复位较晚期复位,临床有效率高及复发率低。各观察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在12 h内行耳石复位对BPPV的临床疗效佳,且复发率低,更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46.
目的:自体骨髓移植联合MHC单倍体相合淋巴细胞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以40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研究组患者使用自体骨髓移植联合MHC单倍体相合淋巴细胞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用自体骨髓移植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造血系统都得到重建,重建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均没有显著差异。而研究组患者复发率显著降低,且复发时间明显地长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3年累积无病生存率明显地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骨髓移植联合MHC单倍体相合淋巴细胞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急性髓性白血病病情,降低其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47.
48.
目的 探讨营养风险与腹膜后肿瘤患者住院时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新入院腹膜后肿瘤患者60例,采用营养风险筛查表评估患者营养风险,收集患者体质指数、围术期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住院天数、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首次进食时间。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患者住院时间,采用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的60例腹膜后肿瘤患者中,40例患者(66.7%)术前存在营养风险,52例患者(86.7%)术后存在营养风险;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前、术后营养风险 (术前P<0.001,术后P=0.043)、术前白蛋白 (P=0.019)、术后血红蛋白 (P=0.019)、术后白蛋白(P=0.025) 水平以及术后恶心呕吐 (P=0.001) 均会影响患者的住院时间;患者住院时间与围术期营养风险筛查工具评分、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具有相关性,且相关性强(r=0.759~0.770; 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营养风险是腹膜后肿瘤患者住院时间的重要预测因素(β=0.399)。结论 术前营养风险是腹膜后肿瘤患者住院时间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胶质瘤中调节性T细胞浸润及IL-6、TGF-β1表达水平及与病情复发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胶质瘤患者24例,初发时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手术切除,且术后病情复发,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2次手术治疗。取2次术后组织标本共48份,分为初发组、复发组。另取同期脑外伤减压手术切除的正常脑组织标本6份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初发组、复发组T细胞浸润及IL-6、TGF-β1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初发组、复发组、对照组的组织匀浆中IL-6、TGF-β1浓度。结果 24例胶质瘤患者病情复发后病理级别较初发时明显增加,其中复发组Ⅲ级和Ⅳ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初发组,Ⅰ级和Ⅱ级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初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节性T细胞在胶质瘤组织中呈散在浸润,随病理分级的增加,调节性T细胞阳性率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复发组调节性T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初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TGF-β1在胶质瘤组织中呈团簇状分布,随病理分级增加,IL-6、TGF-β1阳性率均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复发组IL-6、TGF-β1阳性率明显高于初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发组与复发组胶质瘤组织匀浆中IL-6、TGF-β1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组IL-6、TGF-β1浓度明显高于初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胶质瘤微环境中调节性T细胞浸润及IL-6、TGF-β1表达增加,且随恶性程度的增加及胶质瘤复发明显增高,可作为评价胶质瘤进展和预后的免疫指标。  相似文献   
50.
目的分析复发性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GI1)脑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01—2019-01确诊抗LGI1脑炎患者,回顾性分析复发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 37例抗LGI1脑炎确诊患者中,13例复发,6例有多次复发。4例复发期出现新的症状,9例复发症状为首次发病症状的再次出现。认知功能下降、癫痫、精神症状及自主神经症状为复发患者首次发病和复发常见症状。13例复发患者有10例接受序惯口服激素治疗,第1次复发前口服激素平均时间为2.25个月。13例患者死亡6例。10例患者首次复发重启免疫治疗。预后良好(mRS≤2分)患者复发至重启免疫治疗平均时间2.6 d,预后差患者33.5 d。结论抗LGI1脑炎复发比较常见,患者复发症状多为首次发病症状的再次出现。及时重启免疫治疗的复发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