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1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109篇
耳鼻咽喉   75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27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703篇
内科学   13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304篇
特种医学   481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204篇
综合类   1703篇
预防医学   155篇
眼科学   64篇
药学   450篇
  6篇
中国医学   72篇
肿瘤学   32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50篇
  2014年   226篇
  2013年   249篇
  2012年   302篇
  2011年   303篇
  2010年   327篇
  2009年   306篇
  2008年   344篇
  2007年   344篇
  2006年   302篇
  2005年   343篇
  2004年   261篇
  2003年   259篇
  2002年   228篇
  2001年   216篇
  2000年   144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122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01.
102.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CT资料完善的114例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脑膜瘤的部位、大小、组织学类型及其它的生物学特性与瘤周水肿的相关性。通过CT确定瘤周水肿的有无及程度,对各种参数采用χ2、秩和等统计学检验方法进行分析。脑膜瘤瘤周水肿的发生与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类型有关,而与肿瘤的大小、钙化、病人的年龄和性别无关,上皮型、血管型及恶性脑膜瘤较其它组织学类型更易发生瘤周水肿。颅内压增高与瘤周水肿的发生密切相关,矢状窦旁、大脑凸面、镰旁、蝶骨嵴、前颅窝及嗅沟部脑膜瘤较幕下及其它部位脑膜瘤易发生瘤周脑水肿,但上述各部位间瘤周水肿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别、年龄、病程与瘤周水肿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ng factor-1α, HIF-1α)与上皮细胞激酶(epithelial kinase A2, EphA2)在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脑膜瘤分级、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脑膜瘤中EphA2和HIF-1α的表达,分析HIF-1α、EphA2表达与脑膜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68例脑膜瘤中,HIF-1α蛋白高表达32例(47.1%),低表达36例(52.9%);EphA2蛋白高表达35例(51.5%),低表达33例(48.5%);且HIF-1α和EphA2表达与脑膜瘤分级和复发相关(P0.01)。结论脑膜瘤组织中HIF-1α、EphA2蛋白高表达可能与脑膜瘤患者预后较差相关。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凋亡相关蛋白mdm2、bcl-2和AR(雄激素受体)之间的关系,为脑膜瘤的性激素对抗治疗提供一些新信息。方法从华西医院病理科获得04年1月-07年12月病理诊断明确的脑膜瘤共394例,计算机随机抽样60例,其中良性脑膜瘤(WH0I)41例,用LsAB法做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dm2、bcl-2、AR的表达。结果在良性脑膜瘤中mdm2、bcl-2、AR的表达率分别为67%、62%、33%,三者之间没有相关关系。结论(1)是否能够作为抗性激素治疗疗效的筛选和/或预测指标,bcl-2比mdm2更有潜在价值。(2)AR在脑膜瘤中的促进生长作用的相对独立性,提示AR可以作为脑膜瘤对抗激素治疗的新靶点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骑跨型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技巧。方法对近年来收治的9例骑跨小脑幕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9例,女性占多数。对主要向幕上发展的采用颞枕及其幕上下联合入路,对幕镰型后方者采用枕部或枕-枕下联合入路,肿瘤主体在后颅窝者采用乙状窦后及其幕上下联合入路。结果本组全切肿瘤8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死亡1例,新增神经功能障碍3例,偏瘫1例。结论骑跨型小脑幕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必须个体化设计,尽可能采用简便适用的手术入路。正确的手术入路和对局部解剖的熟悉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6.
巨大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治疗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晋健  廖述才  陈淳  冯文  郑宏伟 《四川医学》2001,22(12):1142-1143
目的 探讨巨大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治疗。方法 对42例巨大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采用手术切除,其中SimponⅠ级切除33例,SimponⅡ-Ⅲ级切除9例,术后γ刀治疗7例。结果 治愈39例,症状改善2例,死亡1例(死于糖尿病)。结果 巨大矢状窦大脑镰 旁脑膜瘤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下,通过准确定位,无张力切除肿瘤,沿界面分离,术后γ刀治疗等方法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鞍隔脑膜瘤(DSM)的分型以及手术方法的选择与治疗结果的关系。方法:CT扫描提示为垂体瘤和鞍结节脑膜瘤并向后发展者,用MRI复查筛选共发现DSM20例,其中9例为A型(居鞍隔上垂体柄前),5例B型(居鞍隔上垂体柄后),2例为C型(居鞍隔下蝶鞍内),4例为混合型(累及鞍隔上下和垂体柄前后)。结果:20例均行手术治疗,17例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功能障碍。结论:MRI是诊断DSM的最好方法,有助于鉴别诊断、分型和手术方法的选择。鞍隔脑膜瘤的手术较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更为困难。  相似文献   
108.
镰旁巨型脑膜瘤术后短暂四肢软瘫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 ,男 ,住院号 34392 ,39岁 ,因反复阵发性头痛两年 ,视力下降 ,四肢乏力进行性加重 4个月于1 998年 3月 4日收住院。体格检查 :体温 36.6℃ ,脉搏 90次 /分 ,呼吸 2 0次 /分 ,血压 1 5/9k Pa。发育正常 ,营养一般 ,慢性病容 ,神清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对光反射存在。右眼视  相似文献   
109.
颅骨板障内恶性脑膜瘤 (DiploeticMalignantMeningiomas)较为罕见 ,本文报告经影像学及病理检查证实 1例。1 临床资料患者 ,女性 ,38岁。因右额顶部无痛性骨性肿块 3年 ,近1年来骨性肿块增长迅速 ,明显影响外观 ,要求手术治疗 ,于2 0 0 0年 5月入我院。体格检查 :全身消瘦 ,神清合作 ;右额顶部隆起约 9cm× 6cm× 6cm ,质硬 ,无压痛 ,头皮肿胀明显 ;浅静脉怒张 ,右侧颞浅动脉搏动明显增强 ,眼底镜检查无异常 ;甲状腺、乳腺无异常发现 ;心、肺、腹及脊柱、四肢无异常体征。入院后作碱性磷酸酶、肝功能等各项检测未见异常 ,胸部X片、盆腔、腹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介绍枕大孔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情况。方法对经我院手术治疗的16例杭大孔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 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基底位于颅内者9例,余均位于颅-髓交界处。病理诊断良性脑膜瘤13例、血管内皮 性脑膜瘤2例、过度型脑膜瘤1例;肿瘤全切7例、部分切除9例;术后好转11例、加重3例、死亡2例。结论枕大孔区 脑膜瘤血供丰富,多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