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83篇
  免费   1050篇
  国内免费   1685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266篇
妇产科学   49篇
基础医学   1259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3627篇
内科学   3805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963篇
特种医学   640篇
外国民族医学   26篇
外科学   598篇
综合类   7165篇
预防医学   649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3130篇
  11篇
中国医学   3688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76篇
  2022年   281篇
  2021年   401篇
  2020年   349篇
  2019年   560篇
  2018年   263篇
  2017年   531篇
  2016年   697篇
  2015年   780篇
  2014年   1040篇
  2013年   1105篇
  2012年   1546篇
  2011年   1620篇
  2010年   1582篇
  2009年   1534篇
  2008年   1637篇
  2007年   1583篇
  2006年   1608篇
  2005年   1891篇
  2004年   1633篇
  2003年   1240篇
  2002年   1104篇
  2001年   1076篇
  2000年   915篇
  1999年   833篇
  1998年   628篇
  1997年   487篇
  1996年   473篇
  1995年   360篇
  1994年   232篇
  1993年   163篇
  1992年   140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94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目的建立局灶性可重复性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研究短暂性局部脑缺血后再灌注不同时间对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的影响。方法应用改进的Longa's法,建立阻断左侧中动脉的局部脑缺血预处理模型。各组大鼠均经两次处理预处理(PC)组大鼠20min短暂脑缺血,分别在再灌注12h、1d、3d、5d、7d、14d后,造成MCAO;脑梗死组大鼠只在第二次处理造成大脑中动脉闭塞;短暂缺血组只在第一次处理时缺血20min,各组大鼠均在第二次处理后24h断头处死,检测以下指标神经功能缺失评分;TTC染色测量梗死范围HE染色观察组织结构变化;免疫印迹(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SP70的表达。结果PC后1d、2d、3d、5d、7d组与脑梗死组相比较,脑梗死范围,梗死周边区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明显减轻了;短暂性脑缺血引起了轻微的神经细胞结构的改变并使缺血区HSP70的表达增加,MCAO后24hHSP70蛋白在缺血周边区出现了广泛表达。结论短暂局部缺血预处理可以诱导脑梗死后脑组织产生缺血耐受性,其保护作用出现再灌注后l~7d;缺血预处理引起HSP70的变化与缺血耐受的产生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22.
经鼻给予抗ICAM-1抗体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鼻腔给予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单克隆抗体(单抗)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及脑缺血再灌注+经鼻给予高、中、低剂量抗ICAM-1单抗干预组.采用插线法制作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各干预组于缺血1 h经鼻给予抗ICAM-1单抗,再灌24 h后取脑行冠状切片.采用TTC、HE及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及免疫组化阳性区占总面积比.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脑标本均可见缺血侧的脑膜充血,脑组织肿胀;单纯脑缺血再灌注组及低、中、高抗ICAM-1单抗干预组脑梗死体积(以像素值表示)分别为57 042±12 483、32 871±4 325、25 932±3 103和15 325±3 356,免疫组化阳性区面积占总面积比分别为(6.64±0.476)%、(5.15±0.987)%、(4.36±0.682)%和(3.42±0.537)%,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脑缺血再灌注可使脑组织ICAM-1表达显著增高;(2)经鼻腔给予抗ICAM-1单抗可有效降低脑组织ICAM-1的表达,缩小脑梗死体积;(3)经鼻腔给予抗ICAM-1单抗的剂量同脑梗死体积呈负相关;(4)脑缺血再灌注时ICAM-1免疫组化阳性区面积比与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卒中的机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TIA发生卒中在第1年内较一般人群高13~16倍,5年内也达7倍之多。TIA最主要的发病机制是微栓了学说,而微栓予主要来源于动脉硬化(AS)的斑块。近年来随着临床应用与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他汀类约物除具有调脂作用外,还有重要的独立于调脂的多重作用,即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包括改善内皮功能、抗氧化、抗炎、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尿激酶(天普洛欣)对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124例频发TIA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冲击治疗的尿激酶组(68例)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56例)。结果尿激酶组治疗后24小时、3天和15天内TIA发作的控制率分别为67.6%、89.7%和97.1%,均高于对照组的14.3%、76.8%和85.7%(P<0.01)。结论早期应用尿激酶冲击治疗能迅速控制频发TIA发作,明显改善重症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5.
病例摘要患者,男,75岁。因左上腹不适20余天,胃镜检查示胃窦部低分化腺癌,于2004年3月13日入院手术治疗。10年前因鼻咽癌放射治疗,3年前因乙状结肠癌手术切除,1年前心绞痛发作,冠脉造影提示左主冠状动脉约50%狭窄,未行经皮冠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治疗。4月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雷米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3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两组。雷米芬太尼预处理(R)组(n=13)经股静脉注入雷米芬太尼(0.6μg·kg-1·min-1),每次5min输注,连续3次,中间间隔5min;盐水对照(C)组(n=10)经股静脉注入盐水,每次5min输注,连续3次,中间间隔5min;30min后,所有动物用右侧颈内动脉尼龙线线栓法致大脑中动脉阻闭120min,然后拔出尼龙线恢复再灌注。观察再灌注后24h神经功能障碍改变并评分。再灌注24h时处死动物,取大脑行2,3,5triphenyltetrazolium(TTC)染色以计算脑梗死容积百分比。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动物均表现一定神经功能障碍,再灌注24h内C组神经功能障碍逐渐加重,R组则呈减轻趋势;再灌注24h时神经功能障碍评分(NDS)R组明显低于C组(P<0.05);再灌注24h时脑梗死容积百分比,R组明显小于C组(P<0.01)。结论雷米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7.
一种新型的适用于延迟溶栓治疗的大鼠脑血栓模型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血栓大小的改良,建立适用于延迟溶栓治疗的大鼠脑血栓模型.方法 将10个长度0.8~1.0 mm、宽度0.35 mm的白色血栓经颈内动脉分别注入栓塞脑动脉,形成局灶性脑血栓模型.接受脑血管栓塞的138只SD雄性大鼠被随机分为两大组,分别为单纯缺血组(n=68)和延迟溶栓治疗组(n=70).单纯缺血组不接受任何治疗;延迟溶栓治疗组分别在血栓注入3、6和9 h后,将10 mg/kg的rt-PA自股静脉缓慢注入.使用MRI评价梗死灶的位置、大小、栓塞后不同时间的相对脑血流量.末次MRI检查结束后,大鼠脑组织用4%甲醛固定,作病理检查.结果 共有131只大鼠在血栓注入后脑内形成明确梗死灶,模型成功率为95%,脑梗死仅位于同侧大脑半球占84.7%(111/131),局限于左侧顶叶皮质或(和)左侧基底节的占79.4%(104/131),局灶性脑梗死体积占同侧大脑半球(23.12±6.04)%;对侧大脑半球也同时出现梗死灶占14.5%(19/131).发生局灶性出血11只,大面积出血1只,出血率为9.2%(12/131),均发生在延迟溶栓组.单纯缺血组大鼠,在血栓注入后3、6和9 h的rCBV分别为(34.13±17.55)%、(40.67±25.91)%和(40.72±26.51)%,各组之间rCBV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3 h和6 h,Z=-0.958,P=0.338,3 h比9 h,Z=-1.147,P=0.251).延迟溶栓后成活率高(24 h死亡13只;48 h死亡1只,溶栓后8 d和12 d各死亡1只).结论 改良后的大鼠脑血栓模型是可靠的可重复性的类似于人类大脑中动脉分支栓塞的脑血栓模型,适用于研究延迟溶栓治疗的大鼠脑血栓模型.  相似文献   
28.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缺血后心肌的病理改变及脑再灌注对心肌病理的影响。方法通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成脑缺血组、脑缺血/再灌注组、手术对照组,每组再分成0,6,12,24,48,72h组,用TTC染色法观察各组的脑组织坏死面积和心肌的病理变化。结果在大鼠脑缺血组随着时间延长脑坏死面积逐渐增大,至12h达高峰(P〈0.05),之后有逐渐下降趋势;再灌注组脑坏死面积在24,48h(P〈0.01)及72h(P〈0.05)脑坏死面积明显减少;在脑缺血组心肌病理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心内膜炎,部分可见肌纤维变性、灶性坏死等病理改变,再灌注组心肌的纤维变性、灶状坏死有显著增加(P〈0.05)。结论脑缺血可引起心肌炎性细胞浸润、心内膜炎,部分可见肌纤维变性、灶性坏死等病理改变;脑缺血再灌注可保护脑组织,但使心肌的病理改变加重,加重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雌二醇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实验对照组及雌二醇治疗组,后两组又进一步分为3h、6h、12h、24h4个时间点,每时间点8只。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石蜡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脑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及凋亡调控基因Bcl-2、Caspase-3的表达。结果雌二醇治疗组的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细胞凋亡较实验对照组明显减少;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治疗组半暗带区Bcl一2的表达上调而Caspase-3的表达上调减弱。结论17-β雌二醇具有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作用,而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升高及凋亡执行蛋白Caspase-3的表达减弱可能其是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脑缺血损伤后锂盐治疗对海马CA1神经元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损伤后氯化锂治疗组(LI组),按处死时间不同,将各组再分为三个亚组:SH1d、SH2d、SH3d组;IR1dI、R2dI、R3d组;LI1d、LI2d、LI3d组。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局灶脑缺血模型,1.5 h后再灌注。LI组于脑缺血后1 h,氯化锂(3 mmol/kg)腹腔注射,每天一次至处死。SH组和IR组以生理盐水替代。HE染色比较各组缺血损伤后1、2、3 d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程度。结果虽然LI组与IR组的CA1区存活锥体细胞数存在类似下降趋势,但LI2d组、LI3d组分别较IR2d组I、R3d组存活锥体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结论大鼠局灶脑缺血后氯化锂的治疗能减轻海马神经元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