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046篇
  免费   4819篇
  国内免费   3182篇
耳鼻咽喉   2091篇
儿科学   1251篇
妇产科学   1704篇
基础医学   2407篇
口腔科学   514篇
临床医学   36425篇
内科学   10788篇
皮肤病学   864篇
神经病学   1711篇
特种医学   9026篇
外国民族医学   95篇
外科学   12680篇
综合类   40412篇
预防医学   14167篇
眼科学   1920篇
药学   18860篇
  167篇
中国医学   4062篇
肿瘤学   2903篇
  2024年   582篇
  2023年   2128篇
  2022年   2033篇
  2021年   2810篇
  2020年   3038篇
  2019年   2901篇
  2018年   1527篇
  2017年   2508篇
  2016年   2939篇
  2015年   3619篇
  2014年   7463篇
  2013年   7456篇
  2012年   9582篇
  2011年   10337篇
  2010年   10511篇
  2009年   10188篇
  2008年   12216篇
  2007年   10844篇
  2006年   10903篇
  2005年   11038篇
  2004年   9775篇
  2003年   8945篇
  2002年   4005篇
  2001年   3207篇
  2000年   2030篇
  1999年   1594篇
  1998年   1364篇
  1997年   1159篇
  1996年   937篇
  1995年   901篇
  1994年   774篇
  1993年   368篇
  1992年   583篇
  1991年   553篇
  1990年   305篇
  1989年   371篇
  1988年   128篇
  1987年   123篇
  1986年   110篇
  1985年   71篇
  1984年   55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 对学龄期近视进展儿童进行调节功能的客观检查与分析,观察调节功能与近视进展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至2018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视光学门诊定期就诊的71名学龄期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受试者近年的屈光度进展速度,按≤0.50 D·a-1、>0.50~1.00 D·a-1、>1.00~1.50 D·a-1、>1.50 D·a-1分为4组,使用人眼调节分析仪对受试者进行调节功能的客观测量与分析,记录不同调节刺激视标下4组的客观调节反应值和客观调节微波动值,并作对比。结果 在所有调节视标上,各组随着调节刺激幅度增加,客观调节反应值也逐渐增加,4组在不同调节刺激视标下的客观调节反应值及平均的客观调节反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0.50 D·a-1、>0.50~1.00 D·a-1、>1.00~1.50 D·a-1、>1.50 D·a-1近视进展速度组调节微波动值分别为(62.2±5.6)D、(62.5±5.3)D、(66.5±6.0)D和(58.0±6.5)D,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24,P=0.001),在+0.50~-0.50 D、-2.00 D调节刺激视标下,4组的客观调节微波动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其余调节刺激视标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对于学龄期儿童的近视进展速度,客观调节微波动值相对于客观调节反应值可能是一个更为敏感的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22.
患者男,65岁,因“上腹饱胀部不适1个月”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饱胀不适,伴呃逆,无黑便,无反酸、呕吐、腹泻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基本正常;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HBV-DNA 2730 IU/mL;肿瘤标记物(CEA/CA199/CA50/AFP)均正常。影像学检查: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示肝右前叶下段见一稍低密度结节影,形态欠光整,边缘模糊,大小约1.7 cm×2.2 cm,增强动脉期轻度强化,主要表现为边缘强化,静脉期呈持续强化,病灶实性部分平扫CT值约为39 HU.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电视辅助胸腔镜下解剖性肺切除治疗Ⅰ期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I期肺癌患者84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观察组患者实施电视辅助胸腔镜下解剖性肺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1年和3年生存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SF-36生活量表)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6. 13±1. 46 vs. 10. 39±2. 41 d),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4. 38±1. 09 vs. 11. 84±3. 25 cm),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284. 62±54. 21 vs. 397. 57±61. 49 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两组手术时间比较(165. 28±33. 24 vs. 156. 39±30. 92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的1、3年生存率[97. 62%(41/42)、90. 48%(38/42)]均高于对照组[88. 10%(37/42)、76. 19%(32/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精神健康(75. 42±6. 87 vs 61. 30±4. 15分)、情感职能(81. 38±7. 15 vs. 73. 49±5. 76分)、社会功能(82. 67±5. 78 vs. 75. 42±4. 35分)、一般健康状况(79. 49±6. 17 vs.70. 31±5. 04分)、精力(84. 37±5. 45 vs. 74. 13±6. 07分)、生理职能(86. 52±6. 88 vs. 76. 93±6. 42分)、躯体疼痛(83. 46±7. 49 vs. 74. 33±5. 79分)、生理功能(70. 39±4. 31 vs. 61. 38±3. 56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与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相比,电视辅助胸腔镜下解剖性肺切除治疗I期肺癌手术损伤更小、短期生存率更高,且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水平,这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4.
25.
26.
目的 探讨并分析在外伤性血气胸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电视胸腔镜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自2014年6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78例外伤性血气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治疗,每组39例,对照组: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试验组:电视胸腔镜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经检测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发现,经电视腹腔镜联合治疗的试验组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如疼痛程度(4.3±1.2)分,(47.6±1.4)分、出血量(235.7±95.7)mL,(4432.5±98.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发现,采用电视胸腔镜治疗的试验组患者(3/39,7.69%)显著优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对照组(12/39,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外伤性血气胸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电视胸腔镜的治疗方案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应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强度TEAS组、中强度TEAS组、高强度TEAS组和电针组,每组17例。4组术后在镇痛泵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不同强度的TEAS或电针治疗。观察4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4组术后CD3﹢和CD4﹢T淋巴细胞、NK细胞、血清IgM、血清IgG的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48 h低强度TEAS组和高强度TEAS组的CD3﹢和CD4﹢T淋巴细胞、NK细胞、血清IgM的水平均低于电针组(P<0.05);中强度TEAS组和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术后CD8﹢T淋巴细胞、CD4﹢/CD8﹢以及血清IgG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强度TEAS能够有效改善胸腔镜手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8.
29.
文章阐述了住院患者医技调度系统的构建背景,系统组成以及使用特点、功能及优势.  相似文献   
30.
目的:对比研究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LRYGB)与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对肥胖患者术后肺功能及氧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1年12月30例26~48岁的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按术式分为LRYGB组与LSG组,每组1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4 h、术后48 h抽取患者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 O2)、二氧化碳分压(Pa CO2)、p H值;测定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一秒用力呼气容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aximal midexpiratory flow curve,MMF)等肺功能指标;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动脉血气、肺功能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a O2、FVC、FEV1及MMF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p H、Pa CO2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24 h、48 h,LRYGB组Pa O2、FVC、FEV1及MMF明显低于LSG组(P<0.05);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LRYGB相比,LSG对肥胖患者肺功能、氧合影响较小,术后肺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