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00篇
  免费   1324篇
  国内免费   543篇
耳鼻咽喉   21篇
儿科学   89篇
妇产科学   146篇
基础医学   692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6771篇
内科学   3615篇
皮肤病学   45篇
神经病学   593篇
特种医学   112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7篇
外科学   2184篇
综合类   10636篇
预防医学   1781篇
眼科学   87篇
药学   4809篇
  74篇
中国医学   3418篇
肿瘤学   254篇
  2024年   225篇
  2023年   921篇
  2022年   811篇
  2021年   1110篇
  2020年   1002篇
  2019年   1116篇
  2018年   469篇
  2017年   1089篇
  2016年   1022篇
  2015年   1139篇
  2014年   1996篇
  2013年   1946篇
  2012年   2376篇
  2011年   2465篇
  2010年   2236篇
  2009年   2053篇
  2008年   2020篇
  2007年   1930篇
  2006年   1687篇
  2005年   1622篇
  2004年   1302篇
  2003年   1184篇
  2002年   1036篇
  2001年   737篇
  2000年   537篇
  1999年   377篇
  1998年   357篇
  1997年   323篇
  1996年   253篇
  1995年   201篇
  1994年   173篇
  1993年   138篇
  1992年   114篇
  1991年   133篇
  1990年   74篇
  1989年   88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老年脑卒中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析与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的静脉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老年脑卒中患者中容易并发。我科1a来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导致偏侧肢体瘫痪者中有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2.
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联合下肢深静脉多层螺旋CT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6):508-510,F003
  相似文献   
93.
自2001年5月以来,我院做的57例64个下肢静脉造影的观察,进一步认识了造影方法及其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血栓形成的X线表现,诊断方法通过本组资料可了解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部位,范围和血栓的X线特征。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超声电丛刺头穴丛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以及治疗前后体感诱发电位指标及血液生化指标变化。方法:①选择2003-01/2005-06在沈阳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1例,男160例,女101例。均为首次患病,且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2组:丛刺治疗组131例,对照组130例。②丛刺治疗组:采用超声电丛刺治疗仪于头部电丛刺顶区(运动区),以100~200Hz疏密波电针通过6~8h,1次/d,1个疗程30次。对照组:均予以常规脑血管病药物同等治疗。丛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干预30d。两组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为基本恢复,减少46%~90%为显著进步,减少18%~45%为进步。③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α-颗粒膜蛋白水平;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血栓素A2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方法测定脂蛋白(a)水平。应用神经电生理检测仪检测体感诱发电位。④计数和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261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丛刺治疗组131例中:基本恢复31例,显著进步80例,进步15例,总有效率为96%(126/131);对照组130例:基本恢复14例,显著进步68例,进步12例,总有效率为72%(96/130);丛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丛刺治疗组治疗后血浆α-颗粒膜蛋白、血栓素A2、D-二聚体和脂蛋白(a)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③丛刺治疗组治疗后体感诱发电位的波潜伏期与传导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结论:超声电丛刺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体感诱发电位指标及血液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95.
危重患儿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危重患儿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DVT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患儿应用股静脉插管。诊断DVT后均接受抗凝,祛聚综合治疗。4例行溶栓治疗;10例全部治愈,随访9例无复发,1例固原发病行截肢。结论:DVT在儿科发病率低,中心静脉插管是儿科DVT的主要危险因素,综合应用溶栓、抗凝及祛聚治疗,效果良好,后遗症少。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效果. 方法 38例DVT均行深静脉置管接触性溶栓,12例联合血管球囊扩张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按我院疗效观察标准:治愈,造影检查示血栓完全溶解,静脉壁光滑;显效,静脉回流通畅,静脉内有附壁血栓,管腔内径≥2/3;有效,静脉内仍有血栓残留,管腔内径<2/3;无效,造影检查示静脉回流不通畅. 结果 治愈22例,显效14例,有效2例.治疗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34例随访3~24个月,其中3~6个月7例,7~12个月12例,13~24个月15例,血栓复发2例,经再次深静脉置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后部分再通. 结论 介入治疗DVT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7.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组成,主要向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等结构供血。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前循环缺血一样,PCI也可按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TIA和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相似文献   
98.
99.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支架置人术后病人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2009年3年间收治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支架置入术后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监测生命体征,抗凝治疗,降低颅压,患者均正常出院。结论:严密观察病情,抗凝治疗,防治颅内压增高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0.
腹股沟疝分为斜疝和直疝,以男性患者占大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其中斜疝约占全部腹股沟疝患者的85%~95%[1].传统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方式为疝囊高位结扎术和疝修补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开展了应用补片的无张力疝修补术.我院自2002年起开始应用补片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至2008年12月已进行75例,手术效果良好,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