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56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09篇
内科学   49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215篇
预防医学   125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52篇
中国医学   49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抗坏血酸(Vc)、硬脂酸酯为原料研制合成了一种新型抗氧化剂抗坏血酸脂肪酸酯(AS)样品,并经红外光谱测定等检测手段确认其为AS。用AS样品进行细胞微核实验和Ames实验,结果表明:(1)AS可降低CP诱发的小鼠活体骨髓细胞的微核率,并且其剂量与抑制率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因而说明其具有抗致突变作用。(2)AS和Vc一样对TA00、TA98具有抗诱变作用,并且其剂量与抑制率之间存在着剂量-效应关系。(3)相同当量浓度下AS的抑制作用较Vc强,因此,认为AS抗诱变作用有可能较它自身的Vc生物活性作用强。实验证明AS具有抗诱变作用,并且其抗诱变作用有可能较其自身的Vc生物活性强。  相似文献   
12.
卢江  杜波 《中国公共卫生》1999,15(6):475-476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抗坏血酸(Vc)、硬脂酸酯为原料研制合成了一种新型抗氧化剂抗坏血酸脂肪酸酯(AS)样品,并经红外光谱测定等检测手段确认其为AS。用AS样品进行细胞微核实验和Ames实验,结果表明:(1)AS可降低CP诱导的小鼠活体骨髓细胞的微核率,并且其剂量与抑制率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因而说明其具有抗致突变作用。(2)AS和Vc一样对TA00、TA98具有抗诱变作用,并且其剂量与抑制率之间存在  相似文献   
13.
吴开力  潘苏华  李绍珍 《眼科》1999,8(3):161-164
目的:观察维生素C(ASA)在晶体蛋白发生光氧化时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牛日体蛋白溶液在加入或不加入ASA时,于5天内共接受200mJ/cm^2紫外线B(UVB)照射,接着在37℃继续孵育至第3周,然后测定晶体蛋白的非色氨酸我、游离巯基和进行蛋白电泳分析。结果:ASA在溶液中易被氧化,蛋白溶液中加入ASA促使晶体蛋白 非色氨酸荧光产生明显增强,导致非二硫键聚合形成,对晶体蛋白的游离巯基减少有保护作  相似文献   
14.
王丽  孟涛 《辽宁医药》2003,18(3):17-18
评估抗坏血酸包衣颗粒产品质量的优劣其重量的指标是其有关物质的大小.作者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包衣Vc有关物质,并通过降解实验考查了包衣Vc有关物质的变化情况,实验证明该方法简捷、准确,适用于包衣Vc有关物质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验证维生素C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灭活作用,为生物制品提供一种安全可行的HIV灭活的方法。方法通过测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检测不同浓度维生素C在不同温度和作用时间下对HIV的灭活作用,并对有效剂量组进行MT4细胞毒性试验。结果500μg/ml维生素C在无血清状态下有灭活HIV作用,而此剂量对MT4细胞有不可逆转的毒性作用。结论维生素C不适宜用于血及血制品的HIV灭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抗坏血酸水平的变化。方法:对106例肿瘤病人及50例健康人做了血浆抗坏血酸浓度的检测。结果:健康人血浆抗坏血酸均值为7.6±1.4mg/L(X±S);肝癌、肺癌、乳腺癌、鼻咽癌患者抗坏血酸水平均低于健康人(P<0.01~0.05;而胃癌、直结肠癌、恶性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与健康人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提示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癌细胞的代谢使抗坏血酸消耗增加。而抗坏血酸的抗肿瘤作用又与肿瘤的类型及肿瘤组织对放射线的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两种维生素C测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 2 ,6 -二氯酚靛酚法与 2 ,4 -二硝基苯肼法测定蔬菜和水果及尿液中抗坏血酸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蔬菜和水果样品 ,及扬州医学院大学生和市某幼儿园儿童 3h尿总量 ,收集前受试者排空小便后 ,口服 5 0 0 m g维生素C片剂 ,饮水 4 0 0 ml。分别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测定样品中维生素 C。结果 :在冬瓜和黄瓜中 ,两种方法所测维生素 C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在黄豆芽和绿豆芽中 ,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尿样中的维生素 C,2 ,6 -二氯酚靛酚法所测定结果明显高于 2 ,4 -二硝基苯肼法 ,两者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其回归方程为 Y=- 14 .5 7 0 .5 2 9X。结论 :当用 2 ,6 -二氯酚靛酚法测定绿豆和黄豆芽中的维生素 C时 ,其误差较大。但对于尿中维生素 C,如果使用 2 ,6 -二氯酚靛酚法 ,则须用回归方程进行推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慢速冷冻和玻璃化冷冻中添加抗坏血酸盐对小鼠囊胚冷冻结果的影响。方法:用慢速冷冻法和玻璃化法冷冻小鼠囊胚,将0.1mmol/L抗坏血酸盐分别加到冷冻和解冻液中作为观察组,不加抗坏血酸盐冷冻作为对照组,观察解冻后囊胚腔重新扩张率和囊胚孵出率。结果:在慢速冷冻方法中观察组囊胚腔重新扩张率和囊胚孵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玻璃化法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坏血酸盐可在慢速冷冻方法中提高冻融囊胚继续生长发育能力,玻璃化法没有此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幽门杆菌感染与胃癌有关,但有不同的报道。为此,我们测定敢75例HP阳性和HP阴性病人的胃液和血液抗坏血酸、CuZnSOD及MDA水平,20例正常人为对照。结果表明:HP阳性组胃液抗坏血酸、CuZnSOD水平显著低于HP阴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MDA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液CuZnSOD和MDA水平呈显著相关(P<0.05)。胃癌病人胃液、血液抗坏  相似文献   
20.
抗坏血酸即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食品、人体体液、组织及药品中,它参与体内一系列物质的代谢过程及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建立快速、准确地检测抗坏血酸含量的方法是全世界研究者关注的课题。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分光光度法、荧光法、化学发光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电化学法和滴定法等,现对近几年有关抗坏血酸检测方法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