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2147篇
  免费   30748篇
  国内免费   16736篇
耳鼻咽喉   2580篇
儿科学   4886篇
妇产科学   4141篇
基础医学   23724篇
口腔科学   5922篇
临床医学   86881篇
内科学   43043篇
皮肤病学   4876篇
神经病学   10992篇
特种医学   1329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74篇
外科学   26942篇
综合类   205677篇
预防医学   90182篇
眼科学   4788篇
药学   123629篇
  1614篇
中国医学   53224篇
肿瘤学   13062篇
  2024年   4990篇
  2023年   17926篇
  2022年   14392篇
  2021年   18652篇
  2020年   18702篇
  2019年   19088篇
  2018年   9818篇
  2017年   20453篇
  2016年   21216篇
  2015年   22731篇
  2014年   39536篇
  2013年   35755篇
  2012年   41732篇
  2011年   42471篇
  2010年   38848篇
  2009年   37284篇
  2008年   49633篇
  2007年   40551篇
  2006年   36784篇
  2005年   42012篇
  2004年   26451篇
  2003年   24400篇
  2002年   21762篇
  2001年   12693篇
  2000年   9781篇
  1999年   8482篇
  1998年   7340篇
  1997年   7450篇
  1996年   6525篇
  1995年   5986篇
  1994年   4873篇
  1993年   2636篇
  1992年   1907篇
  1991年   1619篇
  1990年   1545篇
  1989年   1427篇
  1988年   687篇
  1987年   575篇
  1986年   386篇
  1985年   231篇
  1984年   123篇
  1983年   75篇
  1982年   67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与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中、远期结石残留率与复发率。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CNKI及Google Scholar数据库中关于LCBDE与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由两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数据提取并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两种术式的胆总管结石残留率与复发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2篇RCT文献,总样本量为1 414例,其中LCBDE组708例,EST组70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胆总管结石残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48,95%CI:0.23~1.03,P=0.06),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率LCBDE组低于EST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2,95%CI:0.19~0.53,P<0.0001)。结论:两种术式的术后结石残留率相近,但LCBDE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率低于EST。  相似文献   
52.
目的分析心肺复苏后患者应用急诊护理对其康复效果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126例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急诊接受心肺复苏的患者,分为参照组(n=63)和观察组(n=63),为参照组患者给氧护理等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应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采用急诊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PaO2水平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参照组,两组患者PaCO2水平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参照组,PaO2、PaCO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后患者应用急诊护理有助于加快其病情好转和身体康复,能够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3.
目的评估内科护理管理中运用优质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出我院内科收治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管理方式的不同将上述患者列入试验组、基础组,各组75例。基础组以传统的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开展护理工作,试验组以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开展护理服务,评比两组护理管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试验组在护理服务态度、护理环境、护理知识、护理技能方面的评分都显著高于基础组(P <0.05);试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基础组(P <0.05)。结论内科护理中运用优质护理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理管理效果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4.
55.
56.
腹部手术由于创伤大,往往伴随中重度的术后疼痛,良好的术后镇痛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减少并发症[1]。常规使用的硬膜外或静脉自控镇痛虽然镇痛效果确切,但存在术后恶心呕吐、过度镇静、肠麻痹甚至呼吸抑制等风险[2]。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是具有应用前景的方法之一。现将QLB的解剖基础、操作方法及其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7.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安宁疗护对社区临终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INAHL、ScienceDirect、MEDLINE、Cochrane Library、SAGE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安宁疗护对社区临终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对符合质量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1095名社区临终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安宁疗护可以改善社区临终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SMD=0.48,95%CI0.07~0.88,P=0.02)和情绪功能(SMD=1.27,95%CI0.59~1.95,P<0.001),在改善生活质量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宁疗护能改善社区临终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和情绪功能,但对生活质量其他功能的改善情况还需要设计更加规范、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新生儿肺炎(NP)患儿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韶关市曲江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诊治的NP患儿80例,按细菌感染情况分为观察1组和观察2组,各40例。选择同期4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三组的hs-CRP、PCT和IL-6水平。结果观察1组血清PCT、hs-CRP和IL-6水平明显高于观察2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血清PCT、hs-CRP和1L-6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观察2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1组血清PCT、hs-CRP和1L-6诊断NP的敏感度均明显高于观察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指标特异度与观察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PCT、IL-6水平可作为NP患儿的辅助鉴别指标,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疗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9.
60.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病原学分析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表达研究。 方法 选择舟山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和浙江省人民医院于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171例,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主要病原菌耐药情况。取患者骨髓组织病理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HIF-1α、VEGF和Bcl-2表达,以平均光密度值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 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171例,发生医院感染患者54例(医院感染率为31.58%);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口腔和胃肠道为主,分别占35.19%、24.07%和16.67%;共分离病原菌71株,革兰阴性菌39株占54.93%;71株病原菌中,肺炎克雷伯菌15株占21.13%、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占16.90%、铜绿假单胞菌10株占14.0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9株占12.68%。分离的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哌酮耐药率较高,耐药率为53.33%;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较高,耐药率为60.00%。分离的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较高,耐药率为75.0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较高,耐药率为66.67%。感染组骨髓组织中HIF-1α和VEGF平均光密度值高于未感染组而Bcl-2平均光密度值低于未感染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感染患者骨髓组织中HIF-1α和VEGF呈高表达而Bcl-2呈低表达,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