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088篇
  免费   5131篇
  国内免费   4080篇
耳鼻咽喉   808篇
儿科学   1083篇
妇产科学   1082篇
基础医学   9380篇
口腔科学   1136篇
临床医学   21871篇
内科学   11929篇
皮肤病学   1759篇
神经病学   1311篇
特种医学   299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8篇
外科学   6096篇
综合类   36640篇
预防医学   19959篇
眼科学   938篇
药学   16630篇
  171篇
中国医学   9103篇
肿瘤学   5287篇
  2024年   614篇
  2023年   2537篇
  2022年   1998篇
  2021年   2854篇
  2020年   2813篇
  2019年   2589篇
  2018年   1314篇
  2017年   2400篇
  2016年   2757篇
  2015年   3320篇
  2014年   5657篇
  2013年   5673篇
  2012年   7422篇
  2011年   8089篇
  2010年   7514篇
  2009年   7020篇
  2008年   11287篇
  2007年   9086篇
  2006年   7660篇
  2005年   8916篇
  2004年   7229篇
  2003年   7581篇
  2002年   5663篇
  2001年   4725篇
  2000年   3625篇
  1999年   3026篇
  1998年   2663篇
  1997年   2345篇
  1996年   2023篇
  1995年   1716篇
  1994年   1443篇
  1993年   991篇
  1992年   902篇
  1991年   856篇
  1990年   788篇
  1989年   720篇
  1988年   168篇
  1987年   136篇
  1986年   97篇
  1985年   4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82.
目的回顾我院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相关基因检测与精准药学服务实践过程,总结经验,与同行分享。方法从准备工作、相关检测项目的确定,学术推广、项目优化和开展情况等方面详细阐述我院基因检测开展过程与精准药学服务情况。结果根据临床需求,我院已开展了以心脑血管药和抗精神病药为主的27种药物,26项检测,2018年全年位1587名患者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欢迎。结论基于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相关基因检测的个体化用药建议是临床药师参与精准治疗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医生和药师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提高药学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3.
84.
目的研究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低氧诱导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低氧诱导大鼠PASMCs增殖,设置正常对照组、低氧模型组、血府逐瘀低剂量组、血府逐瘀高剂量组和NVP-BEZ235组,血府逐瘀低、高剂量组含药血清浓度分别为5%和20%。运用CCK-8法检测不同低氧时间和药物干预对于PASMCs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细胞p-Akt、p-mTOR和PCNA表达。结果低氧培养36 h时PASMCs OD值最高,且高于常氧培养(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低氧模型组OD值明显升高(P0.01),p-AKT、p-mTOR、PCNA表达增加(P0.05);与低氧模型组比较,血府逐瘀高剂量组和NVP-BEZ235组OD值不同程度降低(P0.01),各药物组p-AKT、p-mTOR、PCNA表达减少(P0.05);与血府逐瘀低剂量组比较,NVP-BEZ235组p-AKT、p-mTOR、PCNA表达减少(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可以抑制低氧诱导的大鼠PASMCs增殖,可能通过阻断PI3K/Akt/mTOR信号通路活化并下调PCNA表达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5.
徐慧  陈敏  孙永峰  程星  王琦  靳蓉 《广东医学》2020,41(23):2394-2397
目的分析贵阳地区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病原学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收集989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临床资料,将支气管肺泡灌液采用支气管镜取出进行细菌培养、病毒以及肺炎支原体(MP)检测。结果(1)989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病原检出阳性716例,阳性率72.40%,细菌、病毒、支原体检出率分别33.27% (329例)、22.45%(222例)、31.45%(311例)。(2)细菌感染中的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为常见的革兰阳性菌株(G+);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最为常见的革兰阴性菌株(G-)。培养菌株对青霉素类、红霉素、第1、2、3代头孢类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对头孢吡肟、拉氧头孢、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均无耐药发生。(3)病毒感染检出222例,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131例,腺病毒检测49例,流感病毒6例(A型2例,B型4例),副流感病毒36例(1型3例、2型4例、3型29例),病毒检出率以0~12月龄组最高,RSV、ADV感染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4)肺炎支原体检出阳性率31.45%(311例),肺炎支原体检出率以3~5岁组最高。结论贵阳地区重症肺炎中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重要的细菌病原。重要病毒为腺病毒和呼吸道病毒为主,1~12月龄组的病毒感染检出率比较高。  相似文献   
86.
近年来,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药物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错配修复缺陷治疗中的成功使得该疾病的免疫治疗得以重视。然而,失配修复缺陷的结直肠癌患者仅占结肠癌患者的一部分。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将免疫治疗应用到疾病的早期阶段,包括辅助一线治疗,以及检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敏感性。然而,哪些患者能够从该免疫治疗中获益仍是值得商榷的问题,因为这类药物具有自身免疫毒性。PD-1的配体之一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1)作为一种检测生物标记物,其检测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来实现。但其免疫组化的检测存在一些混杂因素,包括应用不同的检测抗体、不同的免疫组化临界值、肿瘤组织的采集准备方式不同、处理过程的不同、原发与继发的活检标本、肿瘤源性或诱导的PD-L1表达,以及肿瘤与免疫细胞的染色等。目前的结果表明,免疫组化检测肿瘤过表达PD-L1的患者在接受抗PD-L1治疗时临床效果更理想,而有些低表达的肿瘤也对该治疗有所缓解,这使PD-L1的分析中存在复杂性。阐明宿主免疫系统与肿瘤微环境的机制则能够更好地解释针对PD-L1药物是否让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观察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鸡西市人民医院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58例早期乳腺癌需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区别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9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常规乳腺癌切除手术进行治疗,研究组采取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产生率、转移率、复发率以及手术美容效果。结果采取保乳手术治疗的研究组在患者并发症产生率、转移率、复发率以及手术美容效果的比较上明显优于对照组效果(P<0.05)。结论乳腺癌发病率高,对女性患者健康威胁大,针对早期乳腺癌采取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在美容评价上更符合女性需要,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8.
89.
目的分析临产孕妇血常规与凝血四项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7年3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150例临产孕妇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时期收治的15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由同一组检验人员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血常规检测及凝血四项检测,分析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常规检测结果及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血小板(218.47±9.45)×109/L,对照组血小板(221.14±8.74)×109/L,两组数据差异性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细胞计数(12.04±2.52)×109/L,红细胞计数(3.53±0.41)×109/L,血红蛋白(110.34±5.49)g/L,各项血常规检测结果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性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活酶时间(23.46±3.04)s,纤维蛋白原(4.78±1.23)g/L,凝血酶原时间(9.52±1.32)s,凝血酶时间(9.04±0.82)s,四项检查结果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性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较正常非妊娠妇女,临产孕妇血液正处于高凝状态,经常会出现小细胞低色素贫血情况,对检测临产孕妇血常规与凝血四项具有重要意义,依据检测结果由临床医师给予针对性干预,及时纠正孕妇贫血情况,对母婴并发症进行预防,进一步保证母婴安全,具有推广意义与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0.
宫颈疾病包括宫颈炎症、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及宫颈癌,近年研究发现阴道微生物菌群产生的细胞因子及局部免疫系统与宫颈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正常女性的阴道微生态环境由多种微生物构成,其中乳杆菌对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宫颈癌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发生率位居第一,其发生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密切相关,但并非所有感染HPV者均患宫颈癌,其病因为多因素综合作用。因乳杆菌变化导致的阴道疾病与HPV感染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宫颈疾病的发生、进展,系统有效的阴道微生态环境检测对及时调节阴道微生态平衡非常重要。阴道微生物菌群与宫颈疾病之间的关系成为许多学者的研究热点,综述阴道微生态与宫颈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为宫颈疾病尤其是宫颈癌的预防、治疗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