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293篇
  免费   2708篇
  国内免费   1505篇
耳鼻咽喉   349篇
儿科学   287篇
妇产科学   277篇
基础医学   1935篇
口腔科学   437篇
临床医学   6251篇
内科学   2519篇
皮肤病学   258篇
神经病学   454篇
特种医学   3322篇
外国民族医学   39篇
外科学   1447篇
综合类   15969篇
预防医学   2781篇
眼科学   16190篇
药学   5012篇
  84篇
中国医学   4057篇
肿瘤学   838篇
  2024年   379篇
  2023年   1609篇
  2022年   1394篇
  2021年   1576篇
  2020年   1675篇
  2019年   1405篇
  2018年   795篇
  2017年   1591篇
  2016年   1715篇
  2015年   1664篇
  2014年   2802篇
  2013年   2718篇
  2012年   3423篇
  2011年   3522篇
  2010年   3548篇
  2009年   3346篇
  2008年   3742篇
  2007年   3316篇
  2006年   3153篇
  2005年   3118篇
  2004年   2509篇
  2003年   2150篇
  2002年   1863篇
  2001年   1674篇
  2000年   1245篇
  1999年   1057篇
  1998年   960篇
  1997年   832篇
  1996年   728篇
  1995年   646篇
  1994年   527篇
  1993年   402篇
  1992年   385篇
  1991年   310篇
  1990年   269篇
  1989年   279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2.
23.
膀胱癌发病率居我国泌尿生殖系肿瘤第1位, 是最常的泌尿系恶性肿瘤之一, 其中25%~30%的患者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是其治疗的标准术式, 能有效避免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 改善患者预后。但由于手术风险高、创伤大, 以及术后生活质量差等原因, 部分患者不能耐受或拒绝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随着对膀胱癌肿瘤异质性、生物学行为等的认识不断加深, 膀胱癌治疗已从手术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多学科协作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模式, 保留膀胱的治疗方式可获得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同等的肿瘤学预后, 且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佳, 目前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本文就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综合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18F-FDG PET/CT)和增强CT(CECT)诊断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PRISMA报告规范开展Meta分析。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18F-FDG PET/CT和CECT诊断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的临床研究,时间至2019-04。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根据诊断准确性研究质量评价工具-2(QUADAS-2)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其汇总敏感度(Sen)和特异度(Spe),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纳入10篇18F-FDG PET/CT及13篇CECT诊断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的原始研究,分别包括322例患者的467个病灶和748例患者的943个病灶。Meta分析显示,18F-FDG PET/CT诊断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的Sen=0.92(95%CI为0.87~0.94)、Spe=0.95(95%CI为0.82~0.99)、AUC=0.97(95%CI为0.93~0.99);CECT诊断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的Sen=0.72(95%CI为0.66~0.78)、Spe=0.99(95%CI为0.93~1.00)、AUC=0.87(95%CI为0.83~0.89)。此外,CECT诊断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Sen(Z=2.34,P=0.02)和AUC(Z=2.21,P=0.03)值低于18F-FDG PET/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于CECT,18F-FDG PET/CT对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具有较高诊断效能,可视为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有效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研究Survivin-shRNA对视网膜母细胞瘤HXO-RB44细胞自噬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培养视网膜母细胞瘤HXO-RB44细胞,构建Survivin-shRNA载体。按照处理不同分为Survivin-shRNA组、GFP组和CON组。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urvivin-shRNA对HXO-RB44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应用MTT法检测Survivin-shRNA对HXO-RB44细胞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Survivin-shRNA对HXO-RB44 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p62 与mTOR 表达的影响。结果: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与Control组和GFP组相比,Survivin-shRNA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S期出现阻滞,48 h阻滞最强,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TT结果发现Survivin-shRNA可抑制HXO-RB44细胞增殖活性,与Control组和GF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LC3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而mTOR表达量降低(P<0.01)。结论:Survivin-shRNA可促进视网膜母细胞瘤HXO-RB44细胞的凋亡和自噬水平,进而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28.
目的评估非那雄胺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慢性CSC患者31例40眼,采用单臂试验对患者进行非那雄胺治疗。使用非那雄胺治疗后6个月,对患者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retinal neuroepithelial layer,RNL)下积液状况,ETDRS视力以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进行检查。结果非那雄胺治疗后1个月,有10眼(25.0%)RNL下积液完全消退。持续治疗2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分别有7眼(17.5%)、6眼(15.0%)、7眼(17.5%)、3眼(7.5%)及3眼(7.5%)RNL下积液消退,仅有4眼(10.0%)在治疗后6个月RNL下积液仍存在。患眼EDTRS视力非那雄胺治疗后1个月为(50.00±16.11)个字母,与治疗前(46.16±16.67)个字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3);治疗后2个月(53.39±14.67)个字母,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003);治疗后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分别为(57.39±12.76)个字母、(58.52±12.39)个字母、(59.13±10.76)个字母及(60.42±10.96)个字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1)。而患眼CFT自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分别为(274.10±22.74)μm、(273.00±17.22)μm、(263.50±12.81)μm、(263.90±10.62)μm、(259.70±12.48)μm及(252.60±11.00)μm,与治疗前(296.60±35.41)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所有患者均无服药后身体不适或并发症发生。结论非那雄胺对于慢性CSC的治疗安全且有效,有望成为慢性CSC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9.
目的: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黄斑水肿联合采用激光与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20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黄斑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独行激光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IL-6(白介素-6)、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NOS(血清一氧化氮合成酶)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8.00%,68/100)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8.00%,98/100)更高(P<0.0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治疗后NOS水平更高,IL-6、VEGF水平更低(P<0.05)。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黄斑水肿联合采用激光与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Visumax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中不透明气泡层(OBL)产生的类型、相关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6 年7 月1 日至8 月20 日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行飞秒LASIK的患者154 例(300 眼)的临床资料,等效球镜度为(-5.88±1.51)D。飞秒激光采用Zeiss公司 Visumax飞秒激光仪,将术中产生的OBL分为瓣外OBL、瓣内快速OBL和瓣内慢速OBL。300 眼按角膜曲率平均K值分为A组(<42 D)、B组(42~46 D)和C组(>46 D);按角膜瓣的厚度分为D组(100 μm)、E组(110 μm)和F组(120 μm);按角膜厚度分为G组(<500 μm)、H组(500~540 μm)和I组(>540 μm)。统计不同角膜曲率、角膜瓣厚度、角膜厚度情况下3 种OBL产生的比例,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0 眼均发生OBL。以瓣外OBL作为参照,角膜瓣越薄,越容易出现瓣内快速OBL(r=-0.719,P=0.034)和瓣内慢速OBL(r=-0.875,P=0.044)。以瓣内慢速OBL作为参照,角膜曲率越高,越容易出现瓣内快速OBL(r=0.923,P=0.046);角膜瓣越厚,越容易出现瓣外OBL(r=0.897,P=0.044)。结论:OBL的产生与角膜曲率、角膜瓣厚度、角膜厚度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瓣外OBL、瓣内快速OBL和瓣内慢速OBL对Visumax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及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