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20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55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33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本文报道感染50条和100条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大白鼠,在感染后第6天开始用左旋咪唑及吡喹酮口服治疗,前者给10mg/kg/日,连用3天和6天,后者给25mg/kg/日,连用6天,每组大白鼠在感染后第14,15、21、22天解剖,从鼠脑收集虫体数,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收集虫数明显少,治疗3天和6天虫减少率分别为90~96%和99~100%,提示:左旋咪唑有高的杀幼虫效果。连用6天优于连用3天,两者有显著差异,(U=8.30,P<0.001)。吡喹酮治疗6天,虫减少率为65~97%,也有良好的杀虫效果,但不如左旋眯唑好,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U=7.45P<0.001)。  相似文献   
102.
Using quantitative PCR analysis and DNA sequencing, we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presence of rat lungworm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in Oklahoma, USA, and identified a potentially novel rat host (Sigmodon hispidus). Our results indicate a geographic range expansion for this medically and ecologically relevant parasite in North America.  相似文献   
103.
Zhang X  Liu M  Wu Y  Mo Z  Shen H  Chen D  Li H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4):477-481
目的对比分析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排泄分泌抗原(LESA)与成虫抗原(AWA),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广州管圆线虫三期幼虫感染小鼠,21 d后取小鼠脑内幼虫进行体外培养,收集幼虫排泄分泌蛋白,并与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匀浆蛋白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分别用两种抗原建立LESA-ELISA和AWA-ELISA以检测小鼠血清和不同人群血清。结果SDS-PAGE和Western blot显示幼虫排泄分泌蛋白条带和抗原反应带较成虫少;LESA与小鼠感染血清和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血清在Mr40 000和Mr26 000处均出现强反应带;感染小鼠血清中抗LESA和AWA的IgG和IgM抗体自感染后开始上升,5 d后达到高峰,第10天后开始下降;LESA-ELISA用于检测广州管圆线虫病疑似病人血清阳性率低于AWA-ELISA;检测血吸虫和华支睾吸虫感染病人血清的交叉阳性率明显低于AWA-ELISA;检测献血员血清及其他非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血清时,假阳性数较AWA-ELISA少。结论 LESA的抗原反应带较AWA少,尽管对广州管圆线虫病疑似病例血清抗体阳性率略低于AWA,但其特异性高;具有潜在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早期诊断和现症感染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4.
海南省5个县市各选取1个行政村进行人群广州管圆线虫病血清学、危险因素和知晓率调查。结果显示广州管圆线虫IgG抗体阳性率为20.6%(81/393),近半年有食用螺类史者占39.7%,有生食习惯的占12.5%,仅33人知晓该病,知晓率为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用螺类是主要的危险因素。海南省可能存在广州管圆线虫隐形感染者。  相似文献   
105.
Purpose: To describe a case of optic neuritis secondary to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infection. Method: Case report of a patient with eosinophilic meningitis secondary to A. cantonensis infection. The patient developed a sudden decrease in visual acuity with a visual field defect and color vision loss in his left eye. Bot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suggested the diagnosis of optic neuritis (os). Result: After two weeks of larvicidal drugs and steroid treatment, the patient's visual acuity and color vision had dramatically improved. Conclusion: Optic neuritis may occur in patients with A. cantonensis meningitis. Treatment with a combination of steroid and larvicidal agents may be beneficial to these patients.  相似文献   
106.
目的了解江门市新会区司前镇鼠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情况。方法用捕鼠笼或鼠夹等方法在室内外捕捉老鼠。检查鼠心肺组织内的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果检查3种鼠共113只,其平均感染率为26,55%。其中板齿鼠的感染率为29.41%(30/102),而小家鼠、褐家鼠体内未能检查到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论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属于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在当地板齿鼠是该虫重要的终宿主。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究小管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部分基因表达情况,初步了解广州管圆线虫与其中间宿主小管福寿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防治广州管圆线虫病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取含有广州管圆线虫Ⅰ期幼虫的大鼠粪便喂食福寿螺,分别于感染后1、10、20 d各取3~5只小管福寿螺,采集其血淋巴、肝胰腺、肾脏、肠道、头足和鳃组织,以未感染的小管福寿螺为空白对照组,提取不同感染时期小管福寿螺各组织总RNA,逆转录为cDNA。基于前期转录组测序结果,挑选10个涉及免疫防御、信号转导、细胞生长和代谢、应激反应等方面的基因,对小管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1、10、20 d的血淋巴进行基因荧光定量表达分析,并对α?微管蛋白(α?tubulin)基因在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的福寿螺肝胰腺、肾脏、头足部、肠道、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ELA1基因在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1、10、20 d的福寿螺中表达量上调(t = 12.32、23.51、34.92,P均 < 0.05),且表达量随感染时间延长而上升;GST基因表达量在感染后1 d为空白对照组的(7.26 ± 1.80)倍,在感染后10、20 d表达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t = 23.89、19.83,P均 < 0.05);ferritin基因在感染后10 d较空白对照组显著上调(t = 32.76,P < 0.05)。CRT基因表达水平在感染后1、10、20 d均较空白对照组上调(t = 7.23、5.78、6.32,P均 < 0.05)。α?tubulin基因在小管福寿螺肝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最高(F = 17.58,P < 0.05);在小管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该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其表达量以肝胰腺组织中下调最为明显(P均 < 0.05)。结论 小管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血淋巴中多个基因表达水平发生改变,α?tubulin基因表达水平在多个组织中受到抑制。该研究为深入阐明小管福寿螺和广州管圆线虫的相互作用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8.
目的了解茂名市区和电白县鼠类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为该地区广州管圆线虫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村内和野外采用鼠夹和捕鼠笼等方法捕捉鼠类,在确定种类后,取其心肺组织检查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果共检查鼠148只,阳性15只,鼠广州管圆线虫的总感染率为10.14%。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的感染率分别为12.87%、4.76%和0。野栖鼠和家栖鼠感染率分别为17.14%(12/70)和3.85%(3/78)。结论茂名市区和电白县鼠类中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褐家鼠是最主要的终末宿主。同时,野栖鼠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家栖鼠。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建立具有足够感染度的感染有广州管圆线虫的福寿螺模型。方法将福寿螺随机分为Ⅰ、Ⅱ、Ⅲ、Ⅳ组,每组16只。分别用每只螺0条、1500条、2500条、3500条一期幼虫感染福寿螺。感染24h后以相同感染数量相同时间重复感染一次。35~40d后,使用酶消化法查找三期幼虫,观察螺的死亡率、感染率、感染度等指标。结果Ⅰ、Ⅱ、Ⅲ、Ⅳ组死亡率分别为0、31.25%、31.25%、62.5%;Ⅰ组各螺无三期幼虫感染,Ⅱ、Ⅲ、Ⅳ组感染率均为100%;感染度Ⅲ组和Ⅳ组明显高于Ⅱ组(P<0.05),Ⅲ组与Ⅳ组之间感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时,Ⅰ组螺可正常生存,无死亡;Ⅱ组螺死亡率较低,但感染度亦不高;Ⅳ组螺感染度较高死亡率亦高;Ⅲ组福寿螺死亡率较低、感染度较高、感染虫数较均衡,最适宜作为模型。  相似文献   
110.
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福寿螺感染检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3种检测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的方法,并采用简单易行、检测效率高、速度快的检测手段对温州疫区进行疫源地分级,寻求用于疫源地流行病学调查的有效方法手段。方法应用直接沉渣镜检法、胃蛋白酶消化法、螺肺检法3种方法分别对从温州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采集的福寿螺进行检查,比较3种方法检查福寿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的效果。并根据检查效率最高的一种方法的检查结果对温州市区、苍南县、永嘉县进行疫源地分级。结果3种方法检查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阳性率分别为60.0%(51/85)、32.9%(23/70)和15.9%(1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州地区疫源地分级显示苍南县为Ⅳ级,永嘉县为Ⅲ级,温州市区为Ⅰ级。结论检查螺内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的方法较适合于疫源地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判断。直接沉渣镜检法检测速度适中,对幼虫活力影响小,适合于幼虫的分离和动物接种试验;胃蛋白酶消化法适合于幼虫的分离和筛选;肺检法适用于疫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或定性筛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