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04篇
  免费   1100篇
  国内免费   1695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219篇
妇产科学   187篇
基础医学   2513篇
口腔科学   41篇
临床医学   1569篇
内科学   7912篇
皮肤病学   38篇
神经病学   48篇
特种医学   149篇
外科学   725篇
综合类   2777篇
预防医学   3694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313篇
  11篇
中国医学   285篇
肿瘤学   402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362篇
  2021年   539篇
  2020年   462篇
  2019年   471篇
  2018年   472篇
  2017年   406篇
  2016年   642篇
  2015年   821篇
  2014年   1348篇
  2013年   1272篇
  2012年   1368篇
  2011年   1588篇
  2010年   1297篇
  2009年   1264篇
  2008年   1093篇
  2007年   1280篇
  2006年   1114篇
  2005年   1022篇
  2004年   701篇
  2003年   605篇
  2002年   558篇
  2001年   490篇
  2000年   418篇
  1999年   407篇
  1998年   312篇
  1997年   286篇
  1996年   166篇
  1995年   214篇
  1994年   197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5篇
  197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取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A组)的全层胃壁进行HE、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染色,观察常规组织病理学、炎性细胞、各型纤维和血管分布的变化,并用同期胃溃疡病人(B组)的全层胃壁作对照。结果两组胃黏膜层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分布无差异,但是B组胃黏膜层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多于A组。A组黏膜层可见散在的毛细血管,其横截面积却远小于B组;A组黏膜下层静脉壁厚薄不一,静脉壁的弹性纤维增多,弹性纤维的连续性较完整,部分静脉腔内有血栓机化或伴微血栓形成;两组黏膜下动静脉横截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胃壁各层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面积百分比的比较无差异。结论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主要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为,胃黏膜内有较多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而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极少;胃黏膜和黏膜下血管不扩张,胃黏膜下静脉壁厚薄不一,部分表现为动脉化,部分静脉腔内有血栓机化;胃壁内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的含量正常。  相似文献   
72.
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很好,但仍有少数HBsAg阳性,尤其是HBeAg也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可感染HBV,主要原因是宫内感染.此文就HBV宫内感染的途径、免疫阻断失败的因素及相关策略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73.
焦炉工人接触PAH水平与肺癌的关系王溪鸿,马会良,杨玉萍(辽宁本溪钢铁公司劳动卫生研究所,117021)选择焦炉作业各工种工人两名,配戴个体采样器,测得一个工作班的接触浓度,连续测五个工作班,计算各工种每班平均接触浓度。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测定多环芳烃总...  相似文献   
74.
伴活动性肝炎的肝细胞癌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伴活动性肝炎的肝细胞癌的可切除性和安全性。方法 26例伴活动性肝炎的肝细胞癌,平均肿瘤直径7.7cm,经术前短期护肝治疗后行肝肿瘤切除术,术后继续护肝治疗。结果 26例肝癌均得到顺利切除,最常见的并发症为一过性肝功能损害,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65min,平均出血量328ml。结论 伴活动性肝炎的原发性肝癌的手术切除虽有一定的挑战性,只要围手术期处理得当,仍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自限感染和慢性感染与粘病毒抵抗基因-1(MxA)启动子的-88位点G/T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收集100例抗-HBs和抗-HBc阳性的HBV自限感染者和340例慢性感染者的外周全血,提出基因组DNA;采用竞争分化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为基础的方法进行MxA-88G/T基因分型;采用单因素Odds ratio和x^2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xA-88G/G基因型(低表达型)检出率为50.2%(221/440),T/T基因型(高表达型)检出率为5.5%(24/440),G/T杂合型检出率为44.3%(195/440)。与慢性感染患者相比,自限感染患者携带较低的G/G基因型(41.0%与52.9%,P〈0.05)、G等位基因(62.5%与75.3%,P〈0.01)和较高的T/T基因型(16.0%与2.4%,P〈0.01)、T等位基因(37.5%与24.7%,P〈0.01),而两者之间的G/T杂合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xA-88G/T基因型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HBV感染的自然转归,有望成为临床上HBV感染转归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构建含HBV前C C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融合表达载体 ,并在真核细胞中表达。方法 :用PCR法扩增含 1.3倍HBVayw型全基因组真核表达载体pHBV1.3的前C C基因片断 ,应用含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构建融合表达载体 ,采用脂质体介导方法将其转染到HEK2 93细胞 ,并用荧光显微镜及ELISA法检测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 :经PCR及酶切鉴定 ,证实成功构建了含HBV前C C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体pEGFP -HB VC ,显微镜下观察及ELISA法证实在HEK2 93细胞中表达了相应融合蛋白。结论 :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目的蛋白与GFP的双功能融合蛋白 ,适合于针对HBV前C C区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77.
目的:观察乙肝Ⅲ号合近红外信息辐照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选择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住院病人234例,分为乙肝Ⅲ号治疗组(76例)、近红外信息辐照组(73例)和联合治疗组(85例)。在基础治疗(包括甘利欣,复方丹参液等)上采用单纯的中药外敷、肝病治疗仪近红外信息辐照以及两联合治疗等三种不同方法,观察各组患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以及相关指标如PGA、肝纤三项(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CⅣ型胶原(CⅣ))、肝血流的变化。结果:3组皆能改善临床症状,但以联合治疗组为;3组肝功能复常比较,差异有显性,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性;在改善PGA、肝纤三项和肝血流量方面,联合治疗组优于乙肝Ⅲ号治疗组和近红外信息辐照组。结论:乙肝Ⅲ号合近红外信息辐照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较单一方法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78.
目的 分析婴儿巨细胞病毒 (CMV)肝炎的临床特征及观察更昔洛韦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更昔洛韦正规治疗的 32例婴儿CMV肝炎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肝脏酶 (ALT、AKP、γ -GT)变化及肝脾大小 ,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婴儿CMV肝炎多以黄疸为首发症状 (87.5 % ) ,多有肝脾肿大 (93 .75 %、46.88% )。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后 ,在 (1 3± 3)d后血清胆红素及肝酶下降、肝脾回缩。未见更昔洛韦的明显毒副作用。结论 对以黄疸为首发症状的婴儿应警惕CMV肝炎可能 ,更昔洛韦治疗CMV感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9.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生存质量评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生存质量(QOL)状况,并通过抗病毒治疗对其QOL进行干预.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选择2003年至2004年期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21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健康人群185例,分别以健康状况问卷(SF-36)、医学应对问卷以及肝病特质问卷进行调查.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HB患者除情感职能(RE)外,其他维度得分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P<0.05).CHB患者QOL与年龄、肝病特质问卷得分以及医学应对问卷中的屈服、面对因子分显著负相关(P<0.01).虽然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对CHB患者QOL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完全应答组与无应答组比较,两组除社会功能(SF)(P<0.05)以外其他维度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部分应答组与无应答组比较,仅RE、躯体疼痛(BP)及一般健康状况(GH)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B患者QOL多个纬度均有受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能提高患者的QOL.  相似文献   
80.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直接测序,在国内首次发现1例持续高滴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抗一HBs共存者携带的乙型肝炎病毒DNA第532位碱基A被G取代,推导其“a”决定簇中第126位苏氨酸被丙氨酸取代,提示该株“a”决定簇第一个结构环疏水性增加,由此可能导致其抗原性改变,而诱发免疫逃避株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