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471篇
  免费   7337篇
  国内免费   4548篇
耳鼻咽喉   409篇
儿科学   961篇
妇产科学   1108篇
基础医学   2407篇
口腔科学   986篇
临床医学   24817篇
内科学   12006篇
皮肤病学   976篇
神经病学   2609篇
特种医学   3586篇
外国民族医学   345篇
外科学   7138篇
综合类   53511篇
预防医学   31954篇
眼科学   947篇
药学   49325篇
  149篇
中国医学   30528篇
肿瘤学   4594篇
  2024年   682篇
  2023年   2589篇
  2022年   2218篇
  2021年   2741篇
  2020年   2929篇
  2019年   2870篇
  2018年   1648篇
  2017年   3346篇
  2016年   3470篇
  2015年   4508篇
  2014年   9058篇
  2013年   9422篇
  2012年   12910篇
  2011年   13734篇
  2010年   13285篇
  2009年   12758篇
  2008年   15330篇
  2007年   13115篇
  2006年   11770篇
  2005年   12828篇
  2004年   12713篇
  2003年   12075篇
  2002年   9634篇
  2001年   8199篇
  2000年   5984篇
  1999年   4704篇
  1998年   3965篇
  1997年   3599篇
  1996年   3182篇
  1995年   2974篇
  1994年   2299篇
  1993年   1688篇
  1992年   1568篇
  1991年   1399篇
  1990年   1158篇
  1989年   1316篇
  1988年   210篇
  1987年   177篇
  1986年   115篇
  1985年   61篇
  1984年   52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61.
[目的]探索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介入疗法在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04例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碘油乳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肝细胞癌患者病毒感染、肿瘤类型、肿瘤大小数据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5.38%(34/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77%(16/52),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77%(3/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08%(12/52),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介入疗法添加碘油乳剂能够明显提高肝细胞癌患者临床治疗疗效,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建立中国成年患者的替考拉宁(teicoplanin,TEC)群体药动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PK)模型,考察TEC药动学参数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139例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静脉注射TEC后的222份常规监测血药浓度和相关信息,采用一级消除的一室模型进行数据拟合,并应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linear mixed effect model,NONMEM)程序建立PPK模型。采用Bootstrap、正态预测分布误差法(normalized predictive distribution error,NPDE)进行最终模型评价。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对给药方案进行优化。结果确定了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CLcr)、白蛋白(albumin,ALB)为影响TEC清除率的主要因素。最终模型为:CL(L·h^-1)=1.24×(CLcr/77)0.564×31/ALB;V(L)=69.2。验证表明,模型稳定、有效,且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对于不同ALB和CLcr的多数患者起始负荷剂量400 mg/q12h,iv,3次,维持剂量400~800 mg·d^-1的给药方案可达有效治疗谷浓度。严重感染者需调整负荷剂量至800 mg/q12h,iv,3次,维持剂量400~800 mg·d^-1的给药方案来确保血药浓度达到15 mg·L^-1以上。结论本实验报道了CLcr、ALB对TEC清除率有显著影响,所建模型对TEC在中国成人患者中实现个体化给药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3.
目的:研究社区慢性病的预防与治疗的措施方法及其成效.方法:为全部患者建立身体健康档案,将患者的一般临床状况与病情的变化做出记录,且展开一系列与慢性病相关的预防、自控以及治疗等活动.结果:在进行相关活动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体育锻炼以及日常饮食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改善(P<0.05).结论:社区慢性病的预防与治疗需实施针对性、全面性措施,同时需提高社区医生及患者双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64.
目的:预防给药错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对给药错误的概念、定义进行综述整理,对于发生给药错误的原因给予分析和界定,探讨多部门协作机制下给药错误的防范与管理策略。结果:在多部门协作机制下,建立用药组织管理体系,提倡无惩罚的给药错误上报系统,借助于药事管理信息化技术的改进,有效改善和优化了医院用药流程,提升了患者用药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65.
基于温病学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诊治思路。温病学说源于明清之前的历代中医理论积累,经过长期的温热病防治实践而形成,其对于外感热病(包括烈性传染病)的病因病机、证治方药有着较为系统的论述,近年来在我国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温瘟相通,瘟疫病因多为热毒疫邪,表现为热证阳证,可按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分期论治,或治以吴又可、庞安时等的经方验方,这些因、机、证、治理论可试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诊疗。且肺与大肠相表里,胃肠道也是新型冠状病毒侵袭或繁殖的部位,采用中医清热通下之法,使邪从肠道而出,可能是减轻体内病毒感染与肺脏炎症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66.
刘凤容  李静 《基层医学论坛》2016,(15):2099-2100
国民健康是最重大的民生问题,是国家改善民生的关键.然而,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化不断推进所致的环境恶化使得慢性病的发病率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慢性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也逐年增多.制定有效策略,减少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暴露,降低慢性病发病率是目前我国医疗改革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7.
张静 《工企医刊》2015,(2):1336
随着城市化进程,人口增长和流动性的增强,预防和面临着比较复杂的情况,控制传染病的发展。为了有效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必须解决传染病的基本环节,切断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保护应采取全面和及时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医院ICU发生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90例为研究组,同期选取270例非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90株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占91.11%,产碳青霉烯酶占8.89%;研究组患者入住ICU前抗菌药物使用种类>2种、入住ICU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3d、机械通气时间≥7d、合并肾功能不全和糖尿病比例分别为67.78%、75.56%、67.78%、57.78%和37.78%均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住ICU前抗菌药物使用种类>2种、机械通气时间≥7d、合并肾功能不全是ICU患者发生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OR=2.440、2.487和1.542,P<0.05)。结论 ICU患者发生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与抗菌药物使用、机械通气及肾功能有关,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减少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9.
《中成药》2019,(1)
目的考察八宝五胆药墨长期用药对大鼠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 12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八宝五胆药墨低、中、高剂量组,各组给药24周后再停药2周。于给药12、24周及停药2周后,大鼠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肝肾功能、血糖、血脂指标水平及脏器组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给药12、24周及停药2周后,大鼠肝肾功能、血糖、血脂指标水平均未见与药物相关的毒性反应,脏器组织也无明显变化。结论八宝五胆药墨长期用药(24周)对大鼠肝肾功能、血糖、血脂无明显影响,毒性较小,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70.
《中成药》2019,(4)
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是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故寻找高效低毒的相关逆转剂是该领域急需解决的难题。体外实验被证明具有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活性的化合物或生物制剂很多,但真正进入临床研究的只有异搏定、环孢菌素A等极少数,而且疗效不理想,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将多药耐药逆转剂的研究转到低毒的天然产物,并从中发现具有相关作用的活性成分,本文将对此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