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8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5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78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95篇
预防医学   69篇
药学   22篇
  4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21.
目的了解独生与非独生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的差异。方法运用三阶段抽样方法,于2020年8月至2020年11月在全国9个省份20家精神疾病医院门诊对529名12~18岁患有情绪障碍伴NSSI行为的青少年进行横断面调查。使用自编量表收集一般人口学信息,使用自伤功能评估问卷、贝克自杀意念量表、凯斯勒心理困扰量表、内隐压力心智量表、感知社会支持的多维度量表、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罗森伯格自尊量表收集情绪障碍青少年自伤行为和心理因素相关信息。结果共调查529名患有情绪障碍伴NSSI的青少年,其中独生子女375例,非独生子女154例。独生子女组自伤功能评估问卷总分高于非独生子女组(P<0.05);独生子女组自伤种类及自伤频次高于非独生子女组(P<0.05)。心理特征分析显示,独生子女组自尊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组(P<0.05);独生子女组心理困扰得分及抑郁症状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组(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独生和非独生的情绪障碍青少年中,其自杀意念得分均与NSSI行为频次呈正相关(P<0.05);自尊水平与独生子女NSSI行为频次呈负相关(P<0.05),压力感知得分与独生子女NSSI行为频次呈正相关(P<0.05);焦虑情绪得分与非独生子女NSSI频次呈正相关(P<0.05)。结论情绪障碍伴NSSI行为的青少年中,独生子女有更多的自伤频次和更差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情绪障碍伴NSSI行为的独生子女需要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22.
目的:调查我国中学生视屏时间及自伤行为现状,探讨在不同心理亚健康状态下视屏时间与自伤行为的关联.方法:选取沈阳、新乡、广州和重庆4个城市的中学生13817名,使用自伤行为及久坐行为调查问卷调查自伤行为和视屏时间,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评价心理亚健康状态.结果:学习日和周末视屏时间>2 h/d者分别为2085人(15.1%)、8077人(58.5%),心理亚健康状态者2997人(21.7%),有自伤行为者3899人(28.2%).调整地区、性别、年级、吸烟、饮酒和年龄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在非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学生中与自伤行为无统计学关联,而在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学生中,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是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OR=1.27);无论中学生是否存在心理亚健康状态,周末视屏时间>2 h/d均是自伤行的危险因素(OR=1.37、1.39).结论:较长视屏时间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且视屏时间较长、心理亚健康状态可能和自伤行为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分析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及其风险因素.方法:连续入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住院的伴NSSI的抑郁症患者177例为研究对象,评估自编一般资料问卷、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再使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eck)将其分为伴/不伴自杀意念组,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果:①177例伴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有自杀意念的为120例(67.80%).②单因素分析显示,童年创伤史、自杀未遂史、总病程、NSSI 病程、抑郁、焦虑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X2=13.135,13.765,t=4.003,31.06,-2.532,-3.684;P<0.05).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童年创伤史(r=5.73,P<0.05)、自杀未遂史(r=10.588,P<0.05)、焦虑(r=8.25,P<0.05)是伴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伴NSSI青少年抑郁症住院患者的自杀意念发病率较高,有童年创伤史、自杀未遂史和焦虑情绪者更容易出现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130例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精神科门诊就诊的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分为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n = 80)和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n = 50)。采用中文版儿童抑郁量表(CDI)、儿童焦虑和相关障碍筛查量表、中国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来进行心理因素的调查评估,采用IITC电子Von Frey测痛仪器进行皮肤压痛阈值的测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危险因素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预测价值。  结果  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心理韧性量表总分高于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CDI总分、皮肤压痛阈值均低于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P均 < 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皮肤压痛阈值、CDI总分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以皮肤压痛阈值、CDI总分判别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AUC分别为0.724、0.618,两者联合检测后,对应的AUC为0.767。  结论  皮肤压痛阈值、CDI总分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5.
非自杀性自伤是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本文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流行病学现状、影响因素、评估方法及护理干预措施进行综述,旨在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相关研究及临床干预提供参考,降低青少年再自伤及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26.
27.
五情自伤     
夫怒伤肝,肝属木,怒则气并于肝,而脾土受邪,木太过则肝亦自病;毒伤心,心属火,喜则气并于心,而肺金受邪,火太过则心亦自病;悲伤肺,肺属金,悲则气并于肺,而肝木受邪,金太过则肺亦自病。  相似文献   
28.
精神分裂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国内外相关报道少而临床较为常见 ,处理不慎可引致医疗纠纷 ,本文就 99例患者进行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临床资料 :资料来源于 1 994年 1月至 1 998年 1 2月首次住我院精神分裂症患者 ,均符合 CCMD- 2 - R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本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指反复的、故意的、直接的对自己身体器官、组织的伤害 ,但无自杀观念 ,且不会导结束生命的行为 [1 ]。连续收集 1 50 0例 ,根据病史和住院期间的精神状态进行分析 ,具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者 99例占 6.6% ,以下简称为研究组 ,其它 1 4 0 1例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防范住院精神病患者利用护理用具进行自伤的有效措施。方法对我院发生的4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利用护理用具自伤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吞下护理用具2例、塞入阴道1例、欲割伤自己1例;自伤后均被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结论应正确评估患者的病史和当前病情,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该类事件物发生,避免患者受到伤害,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30.
急性阴茎离断伤再植术的治疗与观察(附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阴茎离断伤是阴茎的严重损伤,多由纠纷、自伤或意外事故引起。需急诊手术治疗,治疗过程包括阴茎的再植与成活、术后排尿及性功能的恢复等。本院2003年12月至2006年11月收治了4例阴茎离断伤患者,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阴茎再植术,成功3例,失败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