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1篇
  免费   253篇
  国内免费   4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91篇
妇产科学   22篇
基础医学   228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18篇
内科学   182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0篇
综合类   786篇
预防医学   1073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336篇
  5篇
中国医学   90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263篇
  2012年   371篇
  2011年   446篇
  2010年   282篇
  2009年   293篇
  2008年   225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陕西医学杂志》2014,(9):1133-1135
目的:探讨急性肺炎患儿肠道病毒的感染状况。方法:对130例急性肺炎患儿在入院24h内抽取患儿鼻咽物样本,采用巢式逆转录RT-PCR方法检测肠道病毒的感染状况。结果:130例急性肺炎患儿中,肠道病毒阳性检出12例,占9.2%;大部分感染肠道病毒患儿年龄在2岁以下,男性与女性感染率无明显差异(P>0.05),多发生在49月份。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气喘,同时合并有腹泻、急性呼吸窘迫症和粒细胞减少症状。结论:肠道病毒是急性肺炎患儿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应密切关注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努力改善患儿的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不同分型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与疾病预后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医院收治的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130例,根据患儿临床特征,分为普通组41例、重症组64例与危重症组25例,对比3组患儿心率、血白细胞计数、血糖、ET-1等水平,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重症组与危重症组患儿心率、血白细胞计数均较普通组显著升高(P<0.05),危重症组较普通组血糖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重症组相比较,危重症组年龄偏小、血糖水平偏高;ET-1水平危重症组患儿明显高于普通组与重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T-1水平是导致危重症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ET-1水平是导致EV71患儿危重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检测ET-1水平,对EV71患儿临床治疗与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3.
44.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并加以分析总结。方法:对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4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中,以1~3岁患儿居多,占62.2%,男女性别比为1.76:1,农村儿童与城镇儿童之比为19:1;发病高峰为6~9月份;患儿均有皮疹,以手、足及口腔最常见,其次为双膝和臀部,发热是常见症状,占89.1%,以中高热为主;治愈及好转者占99.6%。结论: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传染病,我县目前流行以普通病例为主,表现为发热及疱疹。本病只要及时诊治,预后良好,同时做好患儿个人卫生,本病可防可治。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总结鲤城区2008—2012年52例EV71型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患儿采取专人护理并注意隔离,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护理时严密关注患儿体温、神志、呼吸、心跳及末梢循环等生命体征变化,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同时加强基础护理。结果 52例患儿经临床治疗,均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和后遗症。结论 正确的观察与护理可减少院感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6.
目的 了解2017年深圳市龙岗区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及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的分子特征,为制定本区手足口病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7年辖区哨点医院收集的CVA16及EV71核酸阳性样本的病毒VP1区基因进行扩增,产物回收并测序,用DNASTAR软件分析不同序列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应用MEGA 6.0软件,以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分子特征分析。结果 2017年深圳市龙岗区共报告手足口病13 443例,发病率为304.83/10万。测序获得26份EV71及27份CVA16的VP1基因序列,基因特征分析显示龙岗区EV71序列均属C4a亚型,可分为3个进化分支。龙岗区CVA16可分为本地流行主分支B1b基因亚型和东南亚流行次分支B1a基因亚型。结论 2017年间,龙岗区CVA16与EV71病原存在多个进化分支,需及时对病原的基因型数据进行更新。  相似文献   
47.
王芳 《中外医疗》2014,(35):188-189
目的研究分析PCR检测肠道病毒的方法评价及改进措施。方法择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在常州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检测治疗的50例心血管内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抽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集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均接受PCR方法检测,病毒分离与鉴定,Cox B V中和抗体检测,ELISA检测,并且实施肠道病毒病原与抗体检测,然后对比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结果观察组50例患者中,PCR检测得出EV-RNA阳性者20例,检出率为40%;病毒分离法分离出病毒4株,检出率为8%。通过ELISA检测得出的阳性者12例,阳性率为24%;Cox B V中和抗体检测出阳性为10例,阳性率为20%,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CR检测方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其敏感度、特异性更高。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2008—2014年东平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东平县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4年我县手足口总发病数是9 139例,发病率为164.69/10万(9 139/5 549 284)年发病数分别是373、668、1 327、779、2 254、957、2 781例,分别占发病总数的4.08%、7.31%、14.52%、8.52%、24.66%、10.47%、30.43%,发病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并隔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其中5~8月份发病6 632例,占总发病数的72.57%,明显高发;城区及周边区域(东平街道)发病数最多(2 493例),占27.28%;5岁以下儿童较多(8 508例),占发病总数的93.10%,年龄集中在1~3岁(6 516例),占发病总数的71.30%,其中男5 596例,女3 543例,性别比为1.58:1,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6 221例),占68.07%;其次是幼托儿童(2 488例),占27.22%。结论手足口病传播流行性强,夏季高发,1~3岁儿童最易患病,男性发病高于女性,托幼机构易发生聚集性病例,在流行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提高农村群众防护意识,做好传染源隔离,及早落实托幼机构停课关园、加强消毒效果监测等措施对疫情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9.
目的对2010年-2014年江苏省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粪便标本中非脊髓灰质炎其他肠道病毒(NPEV)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实验室数据。方法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脊髓灰质炎病毒检验手册》操作规程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测1 369例AFP以及162份AFP接触者的粪便标本,共分离出72株NPEV。各年度分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AFP病例相关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的分离率与年龄分布无关,不同月份组间AFP病例相关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分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PEV感染相关AFP病例7月-9月最高。结论开展AFP病例相关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监测,尤其是病原体的分型鉴定,对于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及完善全省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的应急处置能力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0.
目的 了解2008~2011年广州市手足口病发病人群手足口病重复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2008~2011年广州市手足口病重复感染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1年广州市共有1711名手足口病重复感染病例,重复感染病例发生率3.36%,每次感染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1 05例,首次感染不同的肠道病毒后,二次感染手足口病病毒类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25.233,P<0.001).结论 手足口病重复感染实验室结果证实了导致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之间感染后不能形成有效的交叉保护,同一类型肠道病毒感染引起手足口病后是否能获得持久性特异性免疫力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