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4篇
  免费   253篇
  国内免费   4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91篇
妇产科学   22篇
基础医学   22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18篇
内科学   181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0篇
综合类   783篇
预防医学   1072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336篇
  4篇
中国医学   90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263篇
  2012年   371篇
  2011年   446篇
  2010年   282篇
  2009年   293篇
  2008年   225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与无菌性脑膜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non—poho enteroviruses,NPEV)是除脊髓灰质炎病毒(pohovirus,PV)外所有肠道病毒的总称。NPEV感染多数情况下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有时也会引起比较严重的疾病,如无菌性脑膜炎和脑炎。无菌性脑膜炎的病原多种多样,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都能使感染者发生无菌性脑膜炎。但研究表明,NPEV是目前引起无菌性脑膜炎爆发流行的主要病原。为此,本文拟就NPEV所致无菌性脑膜炎病原分型、鉴定诊断及流行概况作一综述,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以进一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2.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组成及其流行情况。方法:2005年9月到10月从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采集婴幼儿病毒性腹泻大便样品共64份,采用金标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轮状病毒;采用乳胶凝集法检测腺病毒;采用RT—PCR方法检测肠道病毒。结果:在64份样品中用金标法和PAGE法分别检测到轮状病毒阳性样品14份,阳性率为21.87%,两者检测结果完全一致,PAGE法结果显示均为A组轮状病毒;未检测到腺病毒;检测到肠道病毒阳性样品4份,阳性率为6.25%。结论:宁波市目前病毒性腹泻病原以轮状病毒为主,其次为肠道病毒,未检测到腺病毒;婴幼儿感染轮状病毒以A组为主,未见B组与C组感染,并且以轮状病毒长型占绝对优势;未发现轮状病毒混合感染;没有轮状病毒与肠道病毒混合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33.
河南省 1999~ 2 0 0 0年从 10 87例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粪便标本中 ,共分离出 92株脊髓灰质炎 (脊灰 )病毒 (PV)和 70株非脊灰肠道病毒 (NPEV) ,分离率分别为 8 4 6 %和 6 4 4 %。Ⅱ型为PV的主要型别 ,共 4 5株 ,占4 8 91%。NPEV中埃可 (ECHO)病毒 6 5株 ,占 92 86 % ,病毒型别以ECHO11、7、12 为优势血清型。柯萨奇A组病毒(Cox A) 1株 ,柯萨奇B组病毒 (Cox B) 4株。检出PV多在冬春季 ,NPEV流行高峰期在 8~ 10月 ;感染均以小年龄儿童为主。多数肠道病毒 (EV)感染者伴有发热、腹泻或肌肉疼痛等症状。 38例发病 6 0d后仍残留麻痹 ,其中多数为PV感染 ,且未完成全程免疫。EV感染病例临床诊断以格林 巴利综合征和NPEV感染为主。在无脊灰证实以后 ,应该加强对PV和NPEV的监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位点-1082A/G、-819C/T和-592C/A多态性与IL-10水平及儿童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13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轻症组91例,重症组46例,另选取行健康体检儿童122例为健康对照组,采集临床数据。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10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IL-10基因位点-1082A/G、-819C/T和-592C/A的多态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EV71感染组患儿的-1082位点AA基因型频率和A等位基因频率更高(P < 0.05)。在EV71感染组中,重症组-1082位点AA基因型频率和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轻症组(P < 0.05)。两组间IL-10基因位点-819C/T和-592C/A多态性的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重症组患儿血清IL-10水平明显高于轻症组和健康对照组(P < 0.05)。IL-10-1082 AA基因型、-819 TT基因型和-592 AA基因型与IL-10的低表达有关(P < 0.05)。在单倍型构建上,EV71感染组GCC单倍型的频率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5)。在EV71重症感染组中,ATA单倍型患儿的IL-10水平较其他单倍型显著降低,而GCC患儿的IL-10水平较其他单倍型显著升高(P < 0.05);轻症组和健康对照组各单倍型间的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IL-10基因多态性与IL-10表达水平及EV71感染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5.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和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皮疹为主要特征,绝大多数病例1周内痊愈,少数病例累及神经、循环和呼吸系统继而发展为重症,重症病例在病程5d内可出现脑干脑炎、循环衰竭和肺水肿,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36.
37.
2012年1~3月,广东省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1600多例,其中重症病例90例,死亡1例。疾控专家分析认为,随着气温升高,手足口病病例数将会呈增加趋势,预计在盛夏达到高峰。那么,何为手足口病,如何判断、如何预防,又该如何诊治呢?在此,我刊将对其做详尽的描述,让家长对其有个全面了解,让宝宝远离手足口病的困扰。  相似文献   
38.
  目的  通过对昆明市妇幼保健院手足口病病原构成观察,了解肠道病毒EV71疫苗接种后免疫保护情况;为肠道病毒EV71疫苗接种推广提供临床客观依据。  方法  采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到昆明市妇幼保健院门急诊就诊临床确诊手足口病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肠道病毒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肠道病毒通用型PCR检测。按照是否接种肠道病毒EV71型灭活疫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EV71及非EV71型病原构成比;同时把是否EV71感染作为因变量,是否接种疫苗,性别和年龄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感染肠道病毒EV71构成比分别为0.6%、15%,2组之间存在差异(χ2 = 27.088,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只有是否接种疫苗为影响因素,接种疫苗为保护因素,接种疫苗者对EV71保护率达96.8%。  结论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门急诊手足口病患儿中接种肠道病毒EV71灭活疫苗者感染肠道病毒EV71的构成比低于未接种者,推广疫苗接种对人群预防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瑞德西韦(RDV)在细胞与动物水平对肠道病毒71型(EV71)的抗病毒活性,并阐明其抗病毒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手足15病并发脑脊髓炎的临床和检验检查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63例手足口病并发脑脊髓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研究。结果发病年龄1~11岁,平均(3.36±1.13)岁。肢体活动障碍59例(93.7%),脑脊液常规异常63例(100%),脑脊液蛋白升高20例(31.7%)平均住院日为(16.8±1.94)d,较脑脊液蛋白正常患儿平均住院13长。磁共振异常45例(71.4%),以脑桥或脊髓斑片状及条状长T1、长T2信号为主。脑电图异常30例(47.6%),肌电图检查四肢神经传导异常40例(63.5%),提示F波出波率低。63例均予激素治疗,60例同时合用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疗效显著,所有患儿均好转。经6个月随访,1例左下肢稍有跛行,54例恢复正常,8例失随防。结论脑脊髓炎是重症手足口病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之一,好发年龄3~4岁。脑脊液、MRI、肌电图检查四肢神经传导功能,有助于早期诊断。脑脊液蛋白升高提示恢复慢、住院时间长。糖皮质激素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有一定疗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