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12篇
  免费   271篇
  国内免费   4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3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27篇
临床医学   342篇
内科学   1955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87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680篇
预防医学   1513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390篇
中国医学   168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82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236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242篇
  2009年   248篇
  2008年   253篇
  2007年   248篇
  2006年   224篇
  2005年   251篇
  2004年   285篇
  2003年   290篇
  2002年   357篇
  2001年   264篇
  2000年   222篇
  1999年   229篇
  1998年   200篇
  1997年   177篇
  1996年   204篇
  1995年   172篇
  1994年   158篇
  1993年   130篇
  1992年   109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106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8 毫秒
81.
目的 建立一种特异、敏感、简捷的PCR检测食蟹猴疟原虫(P.C)的方法。方法 检测样品来自人工接种感染P.C的阳性猴血膜及滤纸血斑。根据P.C SSUrRNA基因序列,设计P.C特异引物Pc1和Pc3,用PCR常规操作对P.C DNA模板扩增。同时用多对间日疟原虫(P.V)特异引物对照比较。结果 从 P.C血样中扩增出 425bp特定扩增带,而P.V红内期和子孢子、恶性疟原虫、伯氏疟原虫、人基因组DNA和健康猴血均未见扩增带;敏感度可检测 1.68 ×10-6的原虫感染水平。同时发现P.C对多对 P.V特异引物均出现阳性扩增带,以往一直未被注意。结论 该方法检测 P.C特异、敏感和简捷,提供了鉴别 P.V与 P.C的准确诊断。建议在 PCR的P.V引物设计和特异性的检测过程,把应用P.C DNA检测列为常规对照,以提高检测质量。  相似文献   
82.
卫生部近日印发《疟疾防治技术方案》(试行),《方案》包括传染源控制措施,媒介控制措施,人群防护措施、流动人口疟疾防治措施,突发疫情处理等部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83.
84.
全海燕 《重庆医学》1996,25(2):78-80
脑型疟疾(CM)是人恶性疟原虫感染最为严重并危及生命的疾病。发病率为0.01~16%,而病死率高达20~50%,近年来,对CM的发病机理,实验室诊断  相似文献   
85.
86.
上个世纪70年代—年代,坦桑尼亚的研究者给儿童分发了上百万剂疟疾特效药氯喹作为5年疟疾预防工作的一部分。然而该研究未能得出明确的结论,但研究人员在注意到有一种称之为伯吉特淋巴瘤的血癌病例却显著下降了。小鼠实验证明了氯喹真的可能防止伯吉特淋巴瘤以及一种罕见的叫作  相似文献   
87.
伯氏疟原虫对青蒿素抗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成韶  杜以兰  姜齐 《药学学报》1986,21(11):811-815
仿Peters剂量递增法用伯氏疟原虫ANKA株及N株对QHS进行了抗药性的研究。经14个月的培育至第58代,QHS im注射“4日抑制性实验”的ED50在RQ/ANKA系及RQ/N系分别为其亲代系的53.4及54.6倍,但经蚊传未获成功。在第40代(I50=25)时,其50%的治愈剂量为其亲代系的5.4倍。停药传代其抗性会逐渐消失。该虫系对青蒿酯钠及蒿甲醚有明显的交叉抗性,其ED50分别为其亲代系的13.1及11.7倍,对伯喹的抗性为2.9倍,对氯喹未见明显交叉抗性。  相似文献   
88.
[摘要] 有效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可以持续抑制HIV-1复制,同时促进HIV-1感染者的免疫恢复。然而不同疾病阶段的艾滋病患者经ART后的预后不同,大部分HIV-1感染者免疫恢复较好,但仍有15%~30%左右的HIV-1感染者无法实现有效的免疫重建,即免疫无应答者(immunological non-responders, INRs)。本文重点介绍了免疫恢复的分类及定义,导致INRs的可能原因以及针对INRs治疗的临床试验进展,以期为INRs的诊断和治疗寻找潜在的方向  相似文献   
89.
目的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低密度疟原虫患者血样进行基因检测,分析其检测效果。方法 选取恶性疟原虫患者和间日疟原虫患者抗凝全血标本各1份,制作厚血膜血片,计算其原虫密度。再以健康人“O”型抗凝全血为稀释液按照1∶4、1∶16、1∶64、1∶256、1∶1 024、1∶4 096、1∶16 384比例分别稀释,制作成7个浓度梯度血样。每个浓度血样分别制备1张厚血膜血片和提取1份疟原虫DNA,分别采用显微镜观察、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疟原虫感染情况。结果 恶性疟原虫血片厚血膜显微镜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的检出区间分别为12.44~49.76个疟原虫/μL血、3.11~12.44个疟原虫/μL血;间日疟原虫血片厚血膜显微镜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的检出区间分别为45~180个疟原虫/μL血、2.81~11.25个疟原虫/μL血。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低密度疟原虫检出限明显高于显微镜检查,可有效解决目前低密度感染以及服用抗疟药后难检测、难鉴别疟原虫的问题,指导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0.
目的 进一步探索新近研制成功的复方抗疟药复方萘酚喹(由磷酸萘酚喹、双氢青蒿素和甲氧苄啶组成)治疗恶性疟的用药剂量。方法 采用1d疗程2次分服。设总剂量4片组和2片组,评价和比较其疗效。两组分别无并发症恶性疟患者各50例。结果 2片组的退热时间与4片组相似,但原虫转阴时间明显慢于4片组,28d治愈率2片组(85.1%)亦显著低于4组片(97.8%)。且2片组出版早期(14d)原虫复燃,说明其药量不足。结论 推荐复方萘酚喹治疗恶性疟的临床试验治疗总剂量采用3-4片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