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7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8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15篇
预防医学   160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61.
狂犬病毒为严格嗜神经性病毒,引起人类致死性脑炎。但从狂犬病患者尸检脑标本所见,人类自然狂犬病毒感染脑炎的病理改变比其它病毒性脑炎轻得多,仅见脑轻度水肿和充血。Dupont氏等报告约有14.6%患者尸检脑标本用肉眼看不见病理改变。至今对人类狂犬病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明瞭。近年由于电镜、免疫电镜以及免疫组化等技术的引用已揭示狂犬病毒能在神经细胞内大量增殖和积蓄,产生的子代病毒自细胞表面出芽成熟,从而可改变细胞表面的抗原结构导致神经细胞发生免疫病理损伤而加  相似文献   
62.
63.
目的:验证钴60辐照灭活猪源性人工骨钉中指示病毒PRV活性的有效性。方法:首先利用CPE法测定不同辐照剂量γ射线灭活样品后指示病毒的感染活性,初步确定有效辐照剂量;然后利用三批样品对该辐照剂量灭活效果进行验证,辐照前后人工骨钉中指示病毒的滴度采用96孔板CPE法滴定。结果:CPE法测定结果显示,经20kGy及以上辐照剂量处理的样品中指示病毒PRV不能使宿主细胞PK-15出现细胞病变;三批样品经20kGy辐照剂量处理后,指示病毒PRV滴度下降值⊿lgTCID50分别>4.06,>4.75,>4.28,⊿lgTCID50值均大于4。结论:辐照剂量为20kGy的钴60γ射线辐照猪源性人工骨钉可以作为灭活PRV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4.
目的 4周龄仔猪24头随机分成4个组(A、B、C和对照组),前3组中各5头分别对应接种对应的缺失毒力基因TK(A)、缺失毒力基因gE/gI(B)和缺失毒力基因TK/gE/gI(C)3个基因缺失株,接种剂量均为105PFU,留1头不接种作为同居猪.免疫14d后以107PFU PRV Fa株滴鼻攻毒所有试验猪, 7d后屠宰猪只,采集大脑、小脑、心脏、肝脏、肺脏、脾脏、肾脏、扁桃体、下颌淋巴结和三叉神经节,用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PRV攻毒后仔猪的器官损伤程度.收集免疫接种后3d内和强毒攻击后5d内的所有猪只鼻腔拭纸,以Southern blots方法测定PRV 的组织分布情况.结果 表明,收集的10种组织中出现病变的组织比例分别为:对照组为9/10,免疫A组为 4/10、B组为3/10、C组为4/10.病理学和超微病例观察表明,对照组和A组中肺脏损伤严重,其他组轻微;对照组中大脑、小脑、三叉神经损伤严重,免疫组轻微;A、B和C疫苗株对潜伏感染的主要靶器官扁桃体损伤程度依次加重.Southern blots分析表明,所有接种缺失病毒的试验猪均可通过鼻腔分泌物散毒,但是排出的病毒不能成功感染同居猪;A、B和C疫苗株免疫后均不能有效阻止PRV Fa 攻击后的散毒,但在仔猪大脑和小脑中不能检出病毒.结论 接种3个不同基因缺失株A、B和C均能阻止强毒株Fa 感染后向大脑和小脑的入侵,并减少强毒对多个器官的损害作用,其中C株的抗强毒感染能力和抗强毒所致损伤能力更佳.  相似文献   
65.
重庆地区2004年12月~2005年4月犬狂犬病流行毒株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确诊重庆地区2004年12月至2005年4月发生的临床疑似犬狂犬病,分离病毒并分析病毒株的进化关系。方法 RT,PCR检测重庆地区的5例临床疑似狂犬脑组织样品,乳鼠脑内接种试验分离病毒,分析5个流行毒株间及其与占各基因型代表毒株的遗传衍化关系。结果 5例临床样品均含有狂犬病毒,分离获得了相应的5株流行毒,CQ/ws-1,aQ/wx-1,aQ/w1-1,CQ/fj-1和CQ/qj-1。N基因核酸序列和推导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表明所获毒株均归属于基因Ⅰ型狂犬病毒:在基因Ⅰ型的同源性比较中,分离毒株CQ/qj-1与中国狂犬病人用疫苗株3aG型最低,为83.1%,氨基酸水平同源性最低为90.2%(3aG与CQ/ws-1)。分离毒株间低低为97.5%。同源性分析结果还显示出,尽管CQ/WS-1,CQ/wx-1和CQ/fj-1分别来自紧密相邻的3个地区,可是CQ/fj-1却与其它的两个毒株的基因水平同源性最高仅为95.6%。结论 5例临床疑似病例均为犬狂犬病,新分离的动物狂犬病毒流行毒株均为基因Ⅰ型,而且毒株间存在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66.
回归热重新出现的可能性;与马尔保出血热病人日常接触进行的血清学调查;2004年乌干达发生的肺鼠疫;孟加拉国蝙蝠中狂犬病毒的监测;2002年至2004年美国犬的钩端螺旋体病;南非的拉各斯螭蝠病毒Lagos bat virus;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狂犬病病毒(RV)及犬瘟热病毒(CDV)共同感染Vero细胞及混合感染对产毒量的影响,比较病毒检测方法的敏感性。方法将单独培养的RV、CDV及RV-CDV混合培养物进行连续10倍稀释后同步接种Vero细胞,37℃5%CO2培养5d,分别以直接免疫荧光(DFA)、RT-PCR及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病毒的半数细胞感染量,并对各病毒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RV和CDV可同时感染Vero细胞,并在其中增殖。CDV单独感染Vero细胞的TCID50为10-5.8/0.05ml,RV和CDV混合感染Vero细胞的TCID50为10-5.5/0.05ml。DFA、RT-PCR和荧光定量RT-PCR阳性的RV-CDV感染最大稀释度分别为10-6、10-5和10-6。结论混合培养对RV和CDV的感染滴度及产毒量影响很小。免疫荧光灶检测与RT-PCR及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的敏感性相当。犬瘟热-狂犬病毒联合疫苗的病毒滴度检测可不经中和其中的一个病毒直接将联合疫苗接种Vero细胞,然后分别进行免疫荧光检测。  相似文献   
68.
河南省南阳地区黄牛狂犬病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鼠脑传代,从具有神经症状的病牛脑组织中分离获得5株病毒,经电子显微镜观察呈典型弹状病毒样粒子。用抗狂犬病毒CVS(狂大病毒1型代表株)免疫血清作ELISA检测及小鼠中和试验,证明分离株病毒为狂大病毒。用狂犬病相关病毒Lagos bat(狂犬病毒2型)、Mokola(狂犬病毒3型)和Duvenhage(狂犬病毒4型)免疫血清对分离株病毒作交叉中和试验,结果发现分离株病毒与Duvenhage有较密切的抗原联系,而与Lagos bat及Mokola病毒没有抗原联系。用自制狂犬病毒“核蛋白”单克隆抗体作夹心间接ELISA检测分离株病毒的感染鼠脑均呈阳性反应,5株病毒与CVS及其互相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认为,由河南省黄牛分离的病毒为狂犬病毒。  相似文献   
69.
狂犬病目前全世界还没有特殊治疗方法,因此应用狂犬 病毒疫苗对被动物咬伤者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狂犬病发生的 有效措施之一。疫苗接种后是否有效,需经过检测血清中的 相应抗体。笔者对1054例暴露于可疑带毒动物的就诊者进行 狂犬疫苗接种,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FAT)进行免疫后的抗 狂犬病毒抗体检测,同时与ELISA方法和RPHIA方法进行了  相似文献   
70.
为了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对咽肌前运动神经元的神经调控机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假狂犬病毒(PRV)注射咽肌后跨突触标记细胞在脑中的分布。咽肌注射PRV后,脑内PRV标记细胞出现的部位随着动物存活时间的延长而增多。咽肌注射PRV后48h,仅在疑核半致密部中出现阳性标记细胞。存活56h后,标记细胞可见于孤束核的中介亚核、中间亚核及吻内侧亚核。存活62~72h后,在延髓的中缝核群、三叉旁核、外侧网状核,脑桥的蓝班、臂旁核、A5细胞群等部位可见大量标记细胞。存活80~96h后,延髓和脑桥中上述部位的标记细胞更为密集,并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及Barington核等出现标记细胞。中脑的中央灰质和中脑深核;丘脑下部的视前区、室旁核、外侧区、弓状核、连合前核;丘脑的室旁核和外侧缰核;端脑的外侧隔核、终纹床核、杏仁核等部位可见大量阳性细胞。存活102h的动物,标记细胞的分布部位和存活96h者类似,但数量更多。且在皮层的边缘前区、内侧和外侧中央前区等出现较多标记细胞。推测脑内许多部位与咽肌前运动神经元的神经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