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南省南阳地区黄牛狂犬病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鼠脑传代,从具有神经症状的病牛脑组织中分离获得5株病毒,经电子显微镜观察呈典型弹状病毒样粒子。用抗狂犬病毒CVS(狂大病毒1型代表株)免疫血清作ELISA检测及小鼠中和试验,证明分离株病毒为狂大病毒。用狂犬病相关病毒Lagos bat(狂犬病毒2型)、Mokola(狂犬病毒3型)和Duvenhage(狂犬病毒4型)免疫血清对分离株病毒作交叉中和试验,结果发现分离株病毒与Duvenhage有较密切的抗原联系,而与Lagos bat及Mokola病毒没有抗原联系。用自制狂犬病毒“核蛋白”单克隆抗体作夹心间接ELISA检测分离株病毒的感染鼠脑均呈阳性反应,5株病毒与CVS及其互相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认为,由河南省黄牛分离的病毒为狂犬病毒。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离福建省狂犬病毒街毒株,了解病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集疑似狂犬的脑组织,通过细胞培养和乳鼠脑接种分离狂犬病毒,用直接免疫荧光和RT-PCR等方法进行鉴定,并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从疑似狂犬的脑组织中分离出狂犬病毒,TCID50的测定结果显示,细胞毒滴度不高,病毒株对BHK-21细胞的适应性不强,LD50的测定结果显示,病毒株为狂犬病毒强毒株。结论 从福建省家犬中成功分离到狂犬病毒街毒株,为狂犬病的实验室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 irus,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的传染性疾病,在我国有着广泛的流行领域,是严重影响我国人口健康水平的重要传染病之一,据估计我国约有1亿多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为了解轮台县乡镇村干部及“三老”人员(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中HBV的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疆墨玉县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的各种影响因素。方法通过病例定义,对流行期间集中发病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人通过问卷、查病历进行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墨玉县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年龄以6~11岁组小学生为多,占74.96%,男女之比1∶0.8。有典型临床症状的占57.34%,就医治疗者占25.35%,无1例有疫苗接种史。结论墨玉县人群对流行性腮腺炎普遍易感,疫情报告延迟,诊治不当等是造成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湖南省40株狂犬病毒株N基因序列特征及其遗传进化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从家犬脑组织标本检测狂犬病毒RNA,并对扩增产物N基因片断进行测序。采用DNAStar软件包中MegAlign将所得测序结果与湖南省往年20株毒株N基因进行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并以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40株毒株均为基因1型,N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88.5%~100%(中位数97.9%)间,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3%~100%(中位值99.6%)。系统发生分为3个组群,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结论湖南省40株狂犬病毒株间N基因变异较小,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上海地区2004年疑似狂犬的病毒检测分析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2004年上海地区疑似狂犬进行病毒检测,分析应用于狂犬伤多人应急事件的处理。方法收集126份疑似狂犬病的犬脑标本,用ELISA法快速检测狂犬病毒抗原、小鼠感染法(MIT)分离病毒和免疫荧光法(IF)鉴定病毒型别。对疑似狂犬进行地区和时间分布调查。结果3种方法完全一致。确诊狂犬的阳性率为22.2%(28/126),鉴定为1型狂犬病毒。6-8月检出率最高,为全年的75%(21/28)。病毒检测阳性的地区进行紧急防治措施。结论狂犬病毒检测3种方法,既可快速诊断,又可获得定型的毒株。便于对狂犬地区采取应急防治措施,利于控制预防狂犬病。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是指人们通过咨询,在知情和保密的情况下,对是否作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检测自愿做出选择的过程。现将2003年10月至2005年12月,在襄樊市卫生防疫站VCT门诊774例求询者的血液标本检测HIV抗体(1/2)的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2004~2005年乌鲁木齐市化妆品卫生监督与检验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乌鲁木齐市化妆品市场卫生状况,确保消费者使用安全卫生的化妆品,2004 ~2005年我们对送检新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测检测中心的110份化妆品样品进行了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2001~2005年娄底市狂犬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以明确了解近5年娄底市狂犬病流行态势与防控效果,从而更加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与随访病人,并作分析与统计。及时对所有病例做流行病学调查,全部资料导入Excel作进一步分析。结果2001~2005年全市报告狂犬病153例,地区分布不平衡,病死率达100%;6~11月为高发季节,8月为发病最高峰;青壮年农民占报告总数的65%,儿童和学生占23.5%,男性显著多于女性。多数患者发病前被无主“野犬”多处咬伤。结论娄底市狂犬病的流行在2004年出现高峰后,2005年有了较明显的回落,表明娄底市在加大对该病的控制力度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形势仍不容乐观,切不可放松警惕。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威海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状况,有效监测HIV流行趋势,制定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对策和措施,对威海市2000~2004年HIV检测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云南省部分地区狂犬病病人和疫点犬群携带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 RABV)状况及RABV膜基质蛋白(matrixprotein, M)基因序列分析,为狂犬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8-2009年在云南省采集犬脑组织标本606份,狂犬病病人唾液8份,脑脊液1份,用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RABV抗原,用RT-PCR检测RABV核酸,对阳性标本进行M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所有标本经检测,RABV抗原和/或核酸阳性16份,其中疫点扑杀的貌似健康犬脑组织3.10%(10/323),狂犬病病人唾液5份、脑脊液1份。狗肉餐馆屠宰犬的脑组织283份均为阴性。云南16株RABV的M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8.5%~100%和85.2%~99.5%。它们与中国人用疫苗株aG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3.9%~85.7%和82.3%~93.6%;与人用疫苗株CTN181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99.7%和98.5%~99%。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云南16株RABV均属基因Ⅰ型并可分为进化Ⅰ和Ⅱ群并分别与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相邻省份流行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 云南省狂犬病流行与周边省份和东南亚地区的狂犬病传播扩散有一定关系;狂犬病疫点部分貌似健康犬携带RABV并具有传染源意义;云南狂犬病病毒株M基因与我国人用狂犬病疫苗CTN株的同源性和亲缘关系较近,但与aG株同源性存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福建省狂犬病毒流行毒株的基因分型和遗传进化关系,以及流行毒株与疫苗株在N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的差异。方法采集福建省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犬脑组织标本共89份,通过RT-nested-PCR扩增、纯化、克隆、测序,获得19条包含N基因全长的序列,采用生物学软件进行序列整理分析。结果根据N基因核苷酸和推导的氨基酸的同源性,把福建省已知狂犬病毒分为3个群组,群组间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布特征,各群组内部N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在99.7%~100%和98.9%~100%之间,群组间N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在86.4%~89.3%和95.3%~98.4%之间。福建省狂犬病毒的流行毒株与目前使用的各种疫苗株N基因序列同源性在86.5%~98.9%之间。结论福建省境内存在表观健康犬携带狂犬病毒现象,福建省已知狂犬病毒流行毒株均属于基因I型,可分为3个群组。从N基因序列的分析上看,我省目前使用疫苗能有效地保护流行毒株的感染。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N2A细胞和BHK-21细胞用于我国动物狂犬病流行街毒株的分离培养。方法狂犬病发病动物脑组织悬液首先脑内接种乳鼠,再采取Nonclon Delta Tube内置盖玻片法从鼠脑中进行病毒分离培养,脑组织悬液接种细胞后96h,利用直接荧光抗体实验检测盖玻片上的病毒感染细胞,判定病毒是否在细胞上增殖;通过测定不同毒株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病毒滴度对病毒进行鉴定。结果22份狂犬病病犬、猪和牛的脑组织接种乳鼠后均获得了鼠脑分离毒,将鼠脑毒接种N2A细胞分离获得了22株病毒,接种BHK-21细胞却只分离获得20株病毒。不同病毒株第三代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病毒滴度从10-1TCID50/100μL到10-3.6TCID50/100μL。结论N2A细胞对狂犬病病毒街毒株的敏感性高于BHK-21细胞,且不同的病毒株对细胞的适应能力不同。实验分离获得的病毒细胞适应株丰富了我国狂犬病病毒毒种资源,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病毒分离株的抗原性差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了解青海地区狂犬病病毒在人和不同动物中的流行趋势和变异特点。方法 在2012至2016年间,我们从青海不同地区收集194个组织样本,用直接荧光抗体(DFA)进行检测。获得的阳性标本在进行核酸扩增和序列测序分析。结果 从194个标本中获得了38个直接荧光抗体(DFA)阳性标本,从38个阳性标本中获得了8个狂犬病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比较这8个完整核苷酸序列,并与CQH2012D(KM27 2192.1)和来自西藏的2012年的CXZ1201D犬(KC46352)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他们与2个核苷酸序列之间的相似性在95%和100%之间。对8个G基因和N基因核苷酸序列和从中国和世界的代表株的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我们得到的狂犬病病毒核苷酸全序列属于Arctic-like2组,是China Ⅳ基因型,从38个DFA阳性标本的地区分布分析表明,阳性标本的发生率在青海地区有从西向东逐渐减少的趋势。结论 青海流行的狂犬病以Arctic-like2为主,并随动物迁徙有由西向东扩展的趋势, 流行病学数据提示人和家养动物狂犬病的传播途径是感染了狂犬病的犬或狼咬伤而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4株狂犬病街毒分离株及我国南北方不同地区狂犬病病毒街毒为研究对象,通过其核蛋白及糖蛋白基因的同源性及进化分析,比较我国狂犬病流行毒株与人用及兽用狂犬病疫苗株间的基因及抗原性差异,为相关疫苗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直接免疫荧光法(DFA)检测疑似狂犬病的犬脑标本,以乳鼠颅内接种法(MIT)和细胞培养分离技术(CIT)分离狂犬病病毒,并进行TCID50和LD50测定;以RT-PCR法扩增其核蛋白(N)和糖蛋白(G)基因,克隆入T载体并测序后,下载GenBank内已有的狂犬病病毒数据资源,以(Clustal和MEGA3软件)进行基因同源性比对及系统发生分析。结果从广东、河北两省分离到狂犬病病毒街毒4株,分别命名为GN07、WJ07-1、WJ07-2、GC07;序列分析表明4株狂犬病病毒均为基因1型,其N基因与G基因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9.5%~99.9%和87.9%~99.9%,其中GN07与WJ07-1、WJ07-2、GC07的同源性较低。与己知的基因1型狂犬病毒相比,WJ07-1、WJ07-2、GC07与湖南、湖北、云南、浙江等地分离株及印度尼西亚分离株核苷酸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7.8%~99.4%和92.2%;GN07与CTN疫苗株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4.5%。系统发育分析表明,4株病毒与CTN疫苗株同源性较高,与人用狂犬病疫苗3aG、PV株及兽用狂犬病疫苗ERA株和Flury疫苗株的同源性相对较远。适应细胞培养后,四株街毒的LD50和TCID50最高者为GN07,而WJ07-1较低,差别较大。结论4株狂犬病分离株与我国南北方不同地区狂犬病流行毒株的基因和氨基酸序列存在一定差异,在进化关系上分属于不同的分支。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中国狂犬病毒的流行情况以及街毒株与中国人用、兽用狂犬病疫苗株在G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的差异,为有效控制狂犬病疫情提供初步科学依据。方法对12株街毒株G基因进行了全基因测序,与其它36株中国狂犬病街毒株,以及中国的疫苗株和其它国家毒株的G基因序列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序列分析表明来源于中国的50株狂犬病毒均为基因Ⅰ型狂犬病毒;其中具有代表性的6株病毒与我国现在使用的各种疫苗株在G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与我国人用疫苗株CTN同源性较高;进化分析表明,我国主要流行狂犬病毒与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狂犬病毒株处于同一分支。中国毒株之间G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别≥82.3%;氨基酸同源性分别≥92.1%;中国街毒株与疫苗株相比较核苷酸的同源性为79.3%~94.2%,氨基酸的同源性为87.8%~97.9%。结论我国的狂犬病毒为基因Ⅰ型狂犬病毒,可以明确分为6个进化群。无论在核苷酸还是氨基酸水平上,中国多数街毒株与疫苗株CTN之间的同源性要高于与其它疫苗株。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掌握上海市犬只狂犬病免疫状况、抗体水平和流行情况,评估犬只狂犬病流行风险.方法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上海市2011-2020年犬只狂犬病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上海市注册犬只狂犬病免疫抗体平均合格率为83.8% (95%CI:83.3%~84.3%),流浪犬抗体平均合格率为17.7% (95%C...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Recent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e existence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swine influenza viruses (SIVs) in the world. In Thailand, there has been a little information on the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Vs since the first isolation of viruses of H1N1 and H3N2 subtypes in the late 1970s. Our previou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ai H1N1 SIVs possessed the classical swine H1 and avian‐like swine N1 genes (Takemae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Op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Influenza VI.2007;350–353). Objective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genetically characterized 12 SIVs including those of H1N1, H1N2 and H3N2 subtypes isolated between 2000 and 2005. Methods We determined the entire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the eight gene segments of those isolates. Results Phylogenetic analysis revealed the existence of nine distinct genotypes amongst the Thai SIVs. These genotypes arose from multiple introductions of classical swine, avian‐like swine and human viruses. The existence of two distinct sublineages within classical swine H1 and NS, avian‐like swine PA and M and human H3 and N2 genes of the Thai SIVs suggested that introduction of viruses of classical swine, avian‐like swine and human origins occurred twice respectively into the Thai pig population. The predominance of avian‐like swine genes amongst the Thai SIVs was evident. In particular, three polymerase (PB1, PB2 and PA) and matrix genes of avian‐like swine origin were retained in all the Thai SIVs examined. Conclusions These observations may suggest that genes of avian‐like swine lineages have some advantages to be maintained in pigs as seen in the SIVs established through multiple introductions in other reg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