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84篇
  免费   3832篇
  国内免费   3356篇
耳鼻咽喉   315篇
儿科学   254篇
妇产科学   310篇
基础医学   3139篇
口腔科学   838篇
临床医学   5440篇
内科学   3190篇
皮肤病学   288篇
神经病学   1136篇
特种医学   149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9篇
外科学   2742篇
综合类   13588篇
预防医学   6852篇
眼科学   546篇
药学   5369篇
  57篇
中国医学   5462篇
肿瘤学   1136篇
  2024年   610篇
  2023年   2015篇
  2022年   1561篇
  2021年   1613篇
  2020年   1495篇
  2019年   1252篇
  2018年   770篇
  2017年   962篇
  2016年   1212篇
  2015年   1526篇
  2014年   2209篇
  2013年   2201篇
  2012年   3354篇
  2011年   3524篇
  2010年   2866篇
  2009年   2776篇
  2008年   3885篇
  2007年   2838篇
  2006年   2640篇
  2005年   3051篇
  2004年   1780篇
  2003年   1365篇
  2002年   960篇
  2001年   851篇
  2000年   750篇
  1999年   647篇
  1998年   566篇
  1997年   519篇
  1996年   446篇
  1995年   352篇
  1994年   332篇
  1993年   248篇
  1992年   233篇
  1991年   192篇
  1990年   171篇
  1989年   178篇
  1988年   90篇
  1987年   60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如何用方差成分模型评价职业紧张研究的个体效度,即量表是否反映了个体特征,以及个体是否如实完成了问卷的效度评价方法.方法通过方差成分模型获得单位内相关系数对个体效度进行评价.结果分析结果提示对一些填表随意性大,非临床一线科室及组织不力的科室个体效度偏低.结论方差成分模型可用于评价个体完成问卷的情况,对个体效度偏低的数据可以合理地剔除.  相似文献   
992.
食物频率问卷(FFQ)可以用来调查研究对象的长期膳食摄入模式,且具有费用低廉、操作方便、应答率高、计算机处理方便等优点,因此获得研究人员的青睐,是目前营养流行病学中最常用的膳食摄入量测量方法,在欧美许多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3].但是对于不同地理文化背景,不同种族的人群,同一食物频率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可能会不同,此外由于食物频率问卷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也影响它对膳食摄入的准确测量,因此必须进行食物频率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研究[4].国外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即有很多关于食物频率问卷信度和效度研究的报道[5~7],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则开展的很少.从1997年开始,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在市区建立了一个基于全人群的女性健康队列[8,9],1998~2000年开展了食物频率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研究.利用该课题的有关资料我们从信度和效度两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本文将报道该食物频率问卷信度研究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Cox比例风险模型影响点的有效识别方法 .方法 通过Monte-Carlo模拟研究,比较了六种诊断统计量及相应诊断图对影响点的诊断效能.结果 模拟研究表明,加权score残差、似然距离和最大影响曲率及其诊断图可从模型拟合不同角度有效识别影响点.结论 影响分析应是Cox模型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权score残差、似然距离和最大影响曲率是有效识别影响点的诊断统计量.  相似文献   
994.
足疗保健行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服务质量问题,如何科学评价服务质量已成为重要课题。文章论述了已有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特点,探索了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研究的方向,提出了足疗保健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步骤。  相似文献   
995.
目的通过对雌性杜洛克猪(FRDP)皮肤深层结构损伤的进一步的观察,说明其产生增生性瘢痕,为FRDP作为增生性瘢痕的动物模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只FRDP背部造成4种不同深度的创面。将0.038 cm、0.076 cm组视为浅创面组;0.114 cm、0.152 cm组视为深创面组。分别在伤后不同时间点上切取组织标本行HE和弹性纤维(VVG)染色。大体观察创面愈合及瘢痕形成情况;组织病理学观察增生性瘢痕的形态;行瘢痕组织厚度的测定。结果HE和VVG染色观察到正常FRDP背部皮肤存在一种结构单位。深创面组该结构单位的深层部分受损,伤及脂肪穹隆以及腺体。伤后150 d,脂肪穹隆以及腺体结构消失,并被大量堆积的、没有特定的方向、排列紊乱的胶原纤维束充盈。结论FRDP的皮肤深层受损直接导致了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为增生性瘢痕的FRDP模型提供了又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996.
海门市原发性肝细胞癌高发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门市原发性肝细胞癌(HCC)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为HCC防制决策提供依据。方法1993年在HCC高发区海门市建立了一支83794人的HCC研究队列,对每一研究对象进行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作相关检测,每年随访1次,至2001年终止。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HBsAg、肝炎感染史、HCC家族史、职业史、饮酒史、饮茶史、吸烟史、饮水类型、主食类型等9个变量在HCC发生中的作用作了分析。结果HBsAg(+)是海门市HCC高发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男性HR=22.3,女性HR=37.2)。结论HBV感染,HCC家族史及职业均为HCC高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7.
中医,西医,都是以人体生理病理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古代的科学,而西医是现代科学。从古代到今天,为了保障人类的健康,中医、西医可谓是殊途同归,总有一天会走到一起——中西医结合,创造出一种新型的医学形态。去年出版的《当中医遇上西医》,有一些观点是值得注意的:“中西医结合的问题常常被人从西医本位的观点简化,不少西医相信中医学最终只能汇归西方医学,从而成为现代医学的一部分。要完全交融,中医学首先必须自我解构。香港一位肾科专家陈文岩对此有言简意赅的论断。他慨然道:‘病不因人分黑白,岂能脏腑有中西?’进而断言:‘世界上没有两种医学。’”“世界上没有两种医学,更准确地说,应是指‘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种同时符合科学真理却又互相矛盾的医学。’人类的医疗文化尽管可以多元,科学真理却只能有一个。”“西医认为,所谓中西医学相通的问题,根本上只是‘中医科学化’的老问题。中医是否科学?如果不是,它能否科学化?如果它算是一种朴素的‘前科学’,它能否现代化?”  相似文献   
998.
1资料与方法1·1对象选择选择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循环科住院患者48例,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50~75(平均61±8·5)岁,符合WHO关于AM I的诊断标准,符合溶栓治疗条件:①2个或2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肢导联≥0·1mV、胸导联≥0·2mV);②胸痛发作至开始溶栓时间(12h;③年龄(75岁。梗死部位:前间壁12例,前壁18例,下壁10例,下壁+后壁+右室8例。排除标准:①2周内有活动性出血、外伤、手术者;②高血压经过治疗仍大于160/100mmHg;③有脑出血史或半年内有缺血性脑卒中史;④出血性疾病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1·2给药方法①rt-PA(勃…  相似文献   
999.
肾阴虚豚鼠模型的建立及对内耳形态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肾阴虚状态下豚鼠内耳形态学的变化。方法:选用健康豚鼠24只,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8只。A组每日肌注醋酸强的松龙注射液50mg/kg,同时用生理盐水灌胃,共10天。B组每日肌注醋酸强的松龙剂量同A组,同时用六味地黄汤灌胃,共10天。C组每日肌注生理盐水,同时用生理盐水灌胃,共10天。观察指标为动物的一般状况,cAMP、cGMP和血浆皮质醇含量,并计算出cAMP/cGMP的比值,在光镜下观察毛细胞形态进行计数。结果:各组内毛细胞几乎无坏死。C组耳蜗基底膜第1—4回三排外毛细胞无明显坏死;A、B组第1—3回外毛细胞均不同程度坏死,尤以第1回(底回)最严重,顶回外毛细胞则基本正常,B组外毛细胞坏死程度要比A组轻(P<0、05);A、B组1—3回外毛细胞坏死数分别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肾阴虚状态下豚鼠内耳毛细胞受到损害,滋补肾阴的中药可保护内耳免受这种损害,进一步证明了中医肾与耳关系论述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00.
宁波市社区高尿酸血症患病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和分析宁波市社区35岁以上居民高尿酸血症的患病情况和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宁波市江东区调查了790名居民的高尿酸血症患病情况,并对研究对象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人群血尿酸平均值287.0±68.9mmol/L;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4.1%,其中男性7.9%,女性1.8%;高尿酸血症者平均患病年龄61.1±12.8岁。性别、高甘油三酯、超重肥胖、高胆固醇、高血压是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宁波市社区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暂呈低发态势,但患病年龄有提前,男性、血脂升高、超重肥胖者明显高发。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合理饮食可能预防或减少高尿酸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