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926篇
  免费   11286篇
  国内免费   4930篇
耳鼻咽喉   364篇
儿科学   3158篇
妇产科学   558篇
基础医学   5043篇
口腔科学   288篇
临床医学   49932篇
内科学   30850篇
皮肤病学   795篇
神经病学   10731篇
特种医学   715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54篇
外科学   10845篇
综合类   98662篇
预防医学   21284篇
眼科学   938篇
药学   49534篇
  668篇
中国医学   31668篇
肿瘤学   3512篇
  2024年   1719篇
  2023年   6350篇
  2022年   5537篇
  2021年   7975篇
  2020年   8074篇
  2019年   8633篇
  2018年   3591篇
  2017年   8021篇
  2016年   8318篇
  2015年   9460篇
  2014年   17464篇
  2013年   16739篇
  2012年   19692篇
  2011年   20931篇
  2010年   19215篇
  2009年   17712篇
  2008年   18700篇
  2007年   17704篇
  2006年   15709篇
  2005年   16519篇
  2004年   14923篇
  2003年   15677篇
  2002年   11173篇
  2001年   9601篇
  2000年   6728篇
  1999年   4609篇
  1998年   3834篇
  1997年   3131篇
  1996年   2229篇
  1995年   1775篇
  1994年   1176篇
  1993年   695篇
  1992年   613篇
  1991年   570篇
  1990年   352篇
  1989年   363篇
  1988年   167篇
  1987年   108篇
  1986年   115篇
  1985年   99篇
  1984年   51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方冬梅 《中外医疗》2015,34(1):62-63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分析其心电图的特点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和分析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结果 50例急性脑血管患者中,有45例(90.00%)患者的心电图出现异常,急性脑血管患者心电图异常的主要表现是ST段变化、Q-T延长、各型心率失常和房室肥大。病情好转时心电图随之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心电图改变情况与急性脑血管病存在一定关系,心电图对判断患者病情改善和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3.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的效果。方法使用随机数表法将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周口永兴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84例CIS患者分为A、B两组,各42例。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以及MDA和SOD水平,统计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B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A组(均P<0.05)。治疗后,B组患者MDA水平低于A组,而SOD水平高于A组(均P<0.05)。B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高于A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可有效改善CIS患者神经功能和抗氧化能力,且联合用药不会增加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64.
65.
【摘要】 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与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胸廓切开术后急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该研究在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进行全身麻醉下计划进行胸廓切开术的61例患者被随机分配两组,前锯肌阻滞组32例,胸段硬膜外阻滞组29例。前锯肌阻滞组患者在术后气管导管拔除前进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浅层肌间隙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30 mL,而后在肌间隙泵注0.125%左旋布比卡因5 mL / h;胸段硬膜外阻滞组通过术前清醒状态置入胸段硬膜外导管,在术后气管导管拔除前在导管内推注0.25%左布比卡因15 mL,随后泵注的0.125%左旋布比卡因5 mL/h。在术后24 h内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和VAS疼痛评分以及使用吗啡的剂量。 结果 前锯肌阻滞组术前与术后相比,患者平均动脉血压没有显著变化(P = 0.147),而胸段硬膜外阻滞组则显著下降(P = 0.002);两组的VAS评分以及消耗吗啡的总剂量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结论 前锯肌平面阻滞相对于胸段硬膜外阻滞是治疗急性胸廓切开术后疼痛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案。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低剂量和标准剂量连续性肾脏代替治疗(CRRT)对脓毒血症急性肾损伤(AK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纳的脓毒血症AKI患者70例,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都进行连续性肾脏代替治疗,观察组采取标准剂量治疗,对照组采取低剂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和白蛋白(ALB)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cr和BUN水平要显著低于对照组,ALB水平要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VP)、中心静脉压(CVP)和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VP和CVP水平相差不大(P>0.05);观察组患者PT比对照组短(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要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脓毒血症AKI患者采取标准剂量的CRRT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7.
目的:系统评价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心功能和心肌梗塞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 Med,CBM,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共7个数据库,全面采集在PCI围手术期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心梗的临床试验,采用Cochrane风险评价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临床试验,包含1131例患者,其中丹红治疗组569例,对照组562例,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丹红注射液治疗,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高[均数差(MD)=6.62,95%可信区间(CI)(4.91,8.34),P<0.00001],TIMI分级3级患者明显增多[相对危险度(RR)=0.22,95%CI(0.12,0.41),P<0.00001],脑利钠肽水平明显降低[MD=-151.86,95%CI(-247.00,-56.72),P=0.002]。结论:丹红注射液可以提高急性心梗PCI围手术期心功能和增加TIMI血流的分级。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加减化痰通络汤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10月到我院脑病一科就诊的6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加减化痰通络汤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86.7%(26/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P0.05)。治疗前,两组NIHSS和ADL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NIHSS(6.15±3.57)分低于对照组(P0.05),ADL(81.16±12.49)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加减化痰通络汤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死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症状,改善肢体功能,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9.
目的: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对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的疗效。方法:以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试验组采取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辅以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采取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相比较而言试验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治疗重点在于早期诊断,早期及时足量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辅以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进展型脑梗死患者90例,依据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所有患者均予抗血小板、营养神经、降压、控制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脱水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高压氧(每次30 min,每日2次)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每日2次,静脉滴注)联合高压氧治疗(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估指标[Barthel指数(BI)]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6%(43/45)比80.0%(36/45),P<0.05]。治疗后30 d,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7.4±0.8)分比(10.5±1.0)分],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5.3±5.8)分比(64.5±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显著低于对照组[(2.30±0.50)g/L比(3.03±0.62)g/L,(1.26±0.25)mg/L比(1.88±0.3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进展型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